
CH3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ppt
59页离散数学,CH3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集合论简介,康托(Georg Cantor,1845-1918)是集合论的创始人,为数学引入了集合和无限两个新事物 集合论是数学中许多分支的基础,是整个大厦的基础,是许多计算机科学理论不可或缺的工具从历史上来看,1900年之前的数学几乎没有集合论的容身之地当时的学术论文,文摘杂志上,集合论都被作为哲学的一部分 集合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及其运算,更可以用于非数值信息的表示和处理,如数据的删除、排序、插入、数据间的关系描述第3章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集合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本章学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1.集合的基本概念2.集合的基本运算3.集合中元素的计数,3.1集合的基本概念,康托关于集合的描述:集合是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事物的总体,这些事物人们可以意识到,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事物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集合是由某些相互区别的事物汇集在一起组成的整体 例 (1) 所有偶数构成一个集合 (2) 所有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构成一个集合 (3) 亚洲的国家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4) 方程x2-1=0的全体实数解集合 (5) 26个英文字母的集合。
(6) 计算机内存的全体单元的集合3.1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不能精确定义的、基本的数学概念 一般认为一个集合指的是一些可确定、可分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 对于给定的集合和事物,应该可以断定这个特定的事物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如果属于,就称它为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否则记为aA集合的特点,一个集合的元素有如下特点: (1) 互异性; (2) 无序性; (3) 确定性,,在集合论中,规定元素之间是彼此相异的,并且是没有次序关系的 例如:集合{3,4,5},{3,4,4,4,5}{5,4,3}都是同一个集合,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穷举法):把一个集合中的所有或者部分元素列举在花括号当中,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例如:A={0, 1, …, 100}A= {a,b,c,d}其中a是A的元素,记作a∈A同样有b∈A,c∈A,d∈A但e不是A的元素,可记作e A,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谓词表示法):用一个谓词公式P(x)表示x具有性质P,用{x|P(x)}表示所有具有性质P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例如:{x| |x-2| ≤1, x是实数}{x|x是自然数, x≤100} {x|x5+x4+x3+x+1=0}B={x|x ∈ Z 3 这时也称B被A包含,或A包含B记作:B A 包含的符号化表示为:B A x(x∈ Bx∈ A) 例:令A={0,1,2},B={0,1} ,C={1,2}则有B A,C A,A A 对任何集合S都有S S,定义(相等关系)设A,B为集合,如果B A且A B,则A与B相等,记作A=B,符号化表示为A=BA BB A 如果A和B不相等,则记作A≠B 由以上定义可以知道,两个集合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具有相同的元素 例如,A={x|x是小于等于3的素数}B={x|x|x=2∨x=3}则A=B,,定义(真子集)设A,B为集合,如果B A且B≠A,则称B是A的真子集,记作B A 例如,{0,1}是{0,1,2}的真子集但{1,3}和{0,1,2}都不是{0,1,2}的真子集,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空集可以符号化表示为:={x|x≠x}Ø={x|P(x)∧﹁P(x)}空集是客观存在的,例如:A={x|x∈R∧x2+1=0}是方程x2+1=0的实数解集因为该方程没有实数解,所以A=,集合的简单性质: 定理3.1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 证明: 任给集合A,由子集定义有⊆A x(x∈x∈A)右边的蕴涵式中,因前件x∈为假,所以整个蕴涵式对一切x为真推论 空集是唯一的 证明: 假设存在空集1和2,由定理3.1,有1⊆2和2⊆1,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得1=2例3.1 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1)⊆;(2)∈;(3)⊆{};(4)∈{} 解: (1),(3),(4)为真,(2)为假注意和{}的区别:不含任何元素; {}含唯一一个元素集合的其他一些概念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简称n元集,它的含有m个(m≤n)元素的子集称作它的m元子集 下面说明求一个n元集的全部子集的方法,例3.2 A={a,b,c},求A的全部子集 解: 将A的子集从小到大分类: 0元子集,即空集,只有1个: 1元子集,即单元集或单集,有C31个: {a},{b},{c} 2元子集,有C32个:{a,b},{a,c},{b,c} 3元子集,有C33个:{a,b,c}A的子集共有8个,一般来说,对于n元集A,它的m(0≤m≤n)元子集有Cnm个所以不同的子集总数为:Cn0+Cn1+…+Cnn=2n定义(幂集)设A为集合,把A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A的幂集,记作P(A),或PA,或2A。 符号化表示为:P(A)={x|x⊆A} 若A有n个元素,则P(A)有2n个元素 例,设A={a,b,c},则 P(A)={,{a},{b},{c},{a,b},{a,c},{ b,c},{ a,b,c }},练习,判断下列表达式是否成立: x{x}, {x}{x}, {x}{x}, x{{x}}, {x}{{x}}, {x}{{x}}, Ø{x}, Ø{x}, 是否存在集合A, B满足AB且AB 下列集合是否为某集合的幂集? (1) Ø; (2) {a, Ø}; (3) {Ø, {a}}; (4) {Ø, {a}, {Ø,a}},,,定义(全集)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如果所涉及的集合都是某个集合的子集则称这个集合为全集,记作E(或U) 全集是个相对性的概念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不同,所取的全集也不同 例如,研究平面解析几何的问题时把整个坐标平面取作全集,研究整数的问题时,把整数集取作全集,3.2集合的基本运算,给定集合A和B,可以通过集合的并∪,交∩ ,相对补—,绝对补~,以及对称差⊕等运算产生新的集合,定义(并、交、相对补)设A,B为集合,A与B的并集A∪B,交集A∩B,B对A的相对补集A-B分别定义如下:A∪ B={x|x∈A∨x∈B}A∩ B ={x|x∈A∧x∈B}A-B={x|x∈A∧x B} A∪ B由A或B中的元素构成 A∩ B由A和B中的公共元素构成 A-B 由属于A但不属于B中的元素构成,例: A={1,3,4},B={2,3},C={4}则有A ∪ B={1,2,3,4}= B ∪ AA ∩ B={3}= B ∩ AB ∩ C= A—B={1,4}B—A={2}C—A=当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时,称它们是不相交的。 交运算和并运算的扩展 n个集合A1,A2,…,An的并集和交集定义如下: A1∪A2∪ …∪An={x|x∈A1∨x∈A2∨…∨x∈An} 简记为: ∪ i=1nAi A1∩A2∩…∩ An={x|x∈A1∧x∈A2∧…∧x∈An} 简记为: ∩ i=1nAi,例如,{0,1} ∪{1,2} ∪{{0,1},{1,2}}={0,1,2,{0,1},{1,2}}{0,1} ∩{1,2} ∩{1,3}= {1},,定义 (绝对补集):设E为全集,A E,则称A对E的相对补集为A的绝对补集,记作~A,即:~A=E-A = {x|x∈E∧x A}例:E={0,1,2,3}, A={0,1,2},B={0,1,2,3}, C=则~A={3},~B=,~C=E,,定义(对称差)设A,B为集合,则A与B的对称差是:A⊕B = (A-B)∪(B-A) 例:A={0,1,2},B={2,3} 则A⊕B={0,1}∪{3}={0,1,3},,A与B的对称差也可等价地定义为A⊕B=(A∪ B)-(A∩ B) 这时,对于上例,有A⊕B={0,1,2,3}-{2}={0,1,3},课堂练习,P72 3.1,集合的算律,任何代数运算都遵从一定的算律(恒等式),集合运算也不例外 下面列出的是集合运算的主要算律,其中的A,B,C表示任意的集合,E是全集,幂等律 A∪A=A A∩A=A 结合律 (A∪B)∪C = A∪(B∪C)(A∩B)∩C = A∩(B∩C) 交换律 A∪B=B∪A A∩B=B∩A 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同一律 A∪ = AA∩E = A 零律 A∪E = EA∩ = ,排中律 A∪~A = E 矛盾律 A∩~A= 吸收律 A∪(A∩B)=AA∩(A∪B)=A 双重否定律 ~(~A)=A德.摩根律 ~ A∪B)= ~ A∩ ~ B ~ (A∩B)= ~ A∪ ~ B~ =E~ E=A-(B∪C)=(A-B)∩(A-C) A-(B∩C)=(A-B)∪(A-C),恒等式及集合相等的证明方法,之一 证明的基本思想是:欲证P=Q,即证:P Q∧Q P也就是要证明对任意的x有x∈P x∈Q,例:证明 A-(B∪C)=(A-B)∩(A-C) 即证对 x, x∈A-(B∪C) x∈(A- B)∩(A-C) 证:x∈A-(B∪C) x∈A∧x ∉ B∪C x∈A∧﹁(x ∈B∪C) x∈A∧﹁(x ∈B∨x ∈C) x∈A∧(﹁x ∈B∧﹁x ∈C) x∈A∧ x ∉ B ∧ x ∉ C (x∈A∧x ∉ B )∧ (x∈A∧x ∉ C) x∈A-B ∧ x∈A-C x∈(A- B) ∩(A-C) ∴ A-(B∪C)=(A-B)∩(A-C),恒等式及集合相等的证明方法,之二:利用已知算律证明例: 证明(A-B)∪B = A∪B证:(A-B)∪ B =(A∩~B)∪B=(A∪B)∩(~B∪B)=(A∪B)∩E= A∪B,除以上所给的算律以外,还有一些关于集合运算性质的重要结果 A∩B⊆A,A∩B⊆B A⊆A∪B,B⊆A∪B A-B⊆A A∪B=B A⊆B A∩B=A A-B= A-B=A ∩ ~ B A-B=A-(A ∩ B),文氏图,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的运算可以用文氏图给予形象的描述 文氏图的构造方法如下: 首先画一个大矩形表示全集E 其次在矩形内画一些圆或任何其它的适合的闭曲线,用圆的内部表示集合 通常在图中画有阴影的区域表示新组成的集合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不作特殊的说明,这些表示集合的圆应该是彼此相交的 如果已知某两个集合是不交的,则表示它们的圆彼此相离,例:用文氏图表示下面集合 (1) ~ A∪(B∩C) (2) (A ⊕ B)-C,集合中元素的计数,集合A={1,2,…,n},它含有n个元素, 这个集合的基数是n,记作card A = n 或 |A|=n 显然空集的基数是0,即||=0 定义 设A为集合,若存在自然数n,使得card A=|A|=n,则称A为有穷集,否则就称A为无穷集。 例 有100名程序员,其中47名熟悉C语言,35名熟悉C++语言,23名熟悉这两种语言问有多少人对这两种语言都不熟悉? 常用方法:文氏图、容斥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