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ppt
12页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 第二节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第三节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 第四节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五节第五节 模拟社会模拟社会 一、生平与著作 让·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又译鲍德里亚、波德里亚等)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总教堂所在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 二、主要思想观点 布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有关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他认为,从早期的市场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要求人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更加注意增加并引导消费一、物体系的三重分析 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这个转变被美国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在过去的400年里荡涤了统治人类大部分历史的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生活方式。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二、物体系与“物”的消费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在物质性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它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符码等一、符号消费与符号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物”和“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对“物”和“商品”的消费可以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二、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批判性是布希亚理论的显著特征布希亚在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物”或商品对人的支配,更看到了在“物”的消费中实际蕴藏的是深层的“符号消费”,由此,他把人们从“物”的领域带入了符号领域,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关消费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一、消费社会的悖论 消费世界看上去似乎是相当自由的,毕竟,只要我们拥有货币或者信用卡,我们似乎就可以自由地购买我们想买的任何东西,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自由地消费一些只有些微区别的物品和符号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符号拜物教批判 既然符号消费对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以至于它成为人们追求乃至崇拜的对象,那么就过渡到布希亚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
一、拟像的三个序列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布希亚提出了“拟像三序列”说拟像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仿造(counterfeit)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导模式;生产(production)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模拟(simulation)是被符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第五节 模拟社会 二、象征交换社会与模拟社会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对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布希亚的文本中消失了,而模拟、媒介和信息、内爆(implosion)和超现实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后现代世界Ø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 Ø2.物质消费与符号消费有何区别? Ø3.布希亚如何发展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Ø4.简述布希亚关于“模拟社会”的观点 Ø5.如何理解“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 思考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