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姓氏人口1.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9229033
  • 上传时间:2017-10-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9.2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姓氏人口(一)宁都是客家先民较早聚居地、亦为早期客家摇篮地之一,今仍为纯客住县中原汉人南迁,有许多姓氏先徙入宁都,繁衍了几代乃至十几代后,移居福建、广东闽西石壁等地的客家姓氏中,就有数十个姓是由宁都迁过去的近些年,经过查证人口普查资料、方志、谱牒、碑文、档案,对全县现有 450 个姓氏人口尤其是对 130 多个客家姓氏人口的历史、现状及其来龙去脉有了全面的了解,从中亦可蠡测客家迁徙轨迹、历史发展进程第一节 宁都姓氏人口综观宁都最早的姓氏资料是民国 38 年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稿》,在“江西省各县氏族略”章节中对姓氏作的调查研究,将各县氏族分列三纲:(甲)著姓,名列县志选举志及人物列传中比较多数与户口殷繁者属之;(乙)较次姓,人物户口较次者属之;(丙)稀姓,本县境内其氏族极少或昔有今无者均属之该文所列宁都姓氏 88 个,其中著姓 21 个:彭、曾、李、杨、温、邱、魏、廖、陈、卢、谢、丁、蔡、苏、罗、胡、赖、王、刘、黎、孙;较次姓 21 个:连、钟、肖、何、沙、姜、唐、张、黄、宁、詹、严、宋、董、古、郭、管、叶、聂、郑、邓;稀姓 46 个:崔、熊、应、吴、赵、徐、鄢、冯、衷、龚、封、饶、江、曹、危、柯、余、舒、朱、符、巫、章、汤、汪、梁、欧阳、平、周、邹、侯、谌、林、袁、谭、潘、上官、孔、许、武、揭、白、尹、戴、万、马、幸。

      鉴于该资料来源不是由下而上统计所得,仅查阅方志、名著、人物列传汇集而成,所以与实际姓氏状况相差甚远八十年代,县地名办公室邱常松查考了大量的家谱、档案,并通过各乡(镇)户籍统计,编撰出版了《宁都姓氏考略》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是获得姓氏人口完整准确数据的一次良机根据人口普查成果统计表,专门查对了各户统计表 16 万多张,计 13.8 万户,63.1 万人加上查阅县公安局户政科的身份证卡档案,得出现有姓氏 450 个另外,查考历代方志、人名辞典、各种档案、统计资料,查出昔有今无的姓氏 120 多个1994 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邱常松 20 万字的专著《宁都姓氏人口综观》该书将现有 450 个姓氏和人口分布统计到村委会,并运用家谱资料对一百多个客家姓氏的来龙去脉作了较细致的探究这是宁都有史以来第一本较翔实的姓氏人口著作一、宁都现有 450 个姓氏以笔画顺序排列:二画:丁卜力刁了三画:于万上义马习上官四画:巨车戈区韦尤王元丰天中见世牛毛仓仇仉文心方斗孔邓尹五画:甘左石古玉东龙艾平冉卢田由申史占叶代付仝印包丛乐白冯宁邝兰立皮尼司边对司徒六画:尧邢百匡吉成过老有西曲师吕危乔年邬向朱华全庆优任伊伍伟仲衣农刘许亦兴庄闭齐关汤池江米羊祁安观孙阮阳纪寻牟毕七画:志励来严声杨杜杏李芳花苏吾均声玖连运轩巫坚旷时吴肖邱邹狄利犹季作但佟伴何佘余闵闰况芍灶谷良辛宋汪沈沙序应张邵邰陈陆驴迟八画:杰幸林表松软赵矿拍若莓茅范英苑欧武固忠卓明图易尚罗岳竺依金周牧委庞诗郎炉油学郑降宓官宜宗泮房单居孟屈练驼欧阳九画:项珍政郝查栋柳柏柯相树荣带胡南威封贵思哑饶科俞保禹修侯段胜钟郗音姜美总洪宫宪将施闻祖祝庾姚院骆胥贺费十画:敖秦竣桂校耿聂顾贾恭袁夏莫荷哲柴党畔圆晏殷奚翁倪徐钱席宾家衷郭凌涂唐诸高悟陶桑十一画:盛戚副梦龚检梅赦曹黄球超崔常笪祭悠犁梨符彩谌阎淋梁康麻密章商逯隋隆绪屠十二画:期堪辜琴揭董落蒋敬葛彭韩蒙超景喻焦嵇程稂堡释傅鲁舒童道渴湛游温湖渣曾谢寒强十三画:靳甄雷蒿蓉赖楼蓝鄢路简解鲍詹腾廉谬满新阙十四画:模嫩蔡裴管僧谭漆廖察瘦缪熊十五画:樊黎德潜潭潘颜懂十六画以上:霍薛操翰儒穆戴鞠藏濮瞿魏鹰二、1990 年的姓氏按人口分类:l、(千人以上 66 个)李 59013 人、曾 49699 人、黄 41212 人、陈 34788 人、廖 33038人、温 29951 人、刘 29574 人、谢 24379 人、赖 23507 人、郭 22592 人、张 21898 人、何17154 人、罗 14584 人、肖 14111 人、胡 13972 人、宋 13722 人、杨 12645 人、邓 12631人、邱 10849 人、q::9801 人、彭 9767 人、崔 6555 人、.6231 人、吴 5631 人、宁3972 人、黎 3903 人、。

      T‘3778 人、严 3667 人、林 3222 人、钟 3061 人、郑 3006 人、孙3003 人、邹 2892 人、潘 2891 人、熊 2811 人、徐 2661 人、袁 2495 人、魏 2280 人、柯2237 人、管 2204 人、曹 2118 人、揭 2104 人、周 2070 人、符 2059 人、蔡 2042 人、傅2015 人、叶 1957 人、余 1893 人、饶 1800 人、龚 1771 人、万 1563 人、许 1501 人、朱.1484.人、伍 1431 人、谭 1418 人、赵 1407 人、上官 1400 人、冯 1394 人、苏 1341人、雷 1325 人、欧阳 1323 人、连 1272 人、江 1269 人、孔 1101 人、姜 1025 人、鄢 1001人2、(千人以下,百人以上 54 个)马、毛、方、尹、甘、古、 艾、包、白、过、华、伊、汤、阮、杜、巫、辛、汪、沈、沙、 应、幸、范、武、易、项、封、俞、侯、段、姚、聂、夏、凌、 涂、唐、高、梅、谌、梁、康、章、董、蒋、蒙、葛、程、鲁、童、游、蓝、詹、阙、戴3、(百人以下,十人以上 72 个)刁、于、仇、文、龙、左、 石、田、申、乐、邝、兰、皮、尧、匡、吉、吕、危、乔、邬、 全、任、池、祁、阳、纪、邵、陆、莓、明、尚、金、庞、官、 宗、孟、查、柳、洪、施、祝、骆、胥、贺、敖、桂、顾、贾、 柴、晏、殷、翁、钱、席、陶、盛、戚、阎、辜、韩、喻、嵇、 稂、释、舒、湛、简、僧、缪、樊、颜、薛。

      4、(不足十人 258 个)卜、力、了、上、义、习、戈、区、韦、尤、元、丰、天、中、牛、仓、仉、心、斗、平、冉、由、史、占、代、付、印、丛、立、尼、司、司徒、毕、邢、百、成、老、有、西、曲、师、年、向、米、优、衣、农、亦、兴、庄、闭、齐、关、庆、羊、安、观、寻、志、励、来、声、杏、芳、花、吾、运、轩、坚、旷、时、狄、利、犹、季、作、但、佟、伴、佘、闵、闰、况、萄、灶、谷、良、序、邰、驴、杰、表、松、软、若、茅、英、苑、欧、固、忠、卓、图、岳、竺、依、牧、委、油、学、宓、宜、泮、房、拍、单、居、屈、练、驼、珍、南、郝、栋、柏、相、荣、带、威、贵、哑、思、科、保、修、禹、胜、郗、音、美、总、宫、宪、将、闻、祖、院、秦、竣、校、哲、耿、恭、莫、党、畔、圆、奚、倪、宾、家、衷、诸、悟、桑、副、梦、检、赦、球、常、笪、祭、悠、犁、梨、彩、淋、麻、密、商、逯、隋、隆、绪、堪、堡、琴、落、敬、超、景、焦、道、渴、湖、寒、强、靳、甄、蒿、蓉、楼、路、解、鲍、廉、谬、满、新、模、嫩、裴、漆、察、瘦、滕、德、潜、潭、懂、霍、操、翰 1.、儒、穆、鞠、藏、濮、瞿还有“身份证底卡档案”中的:见、世、玉、东、边、仝、对、伟、仲、牟、均、声、迟、玖、郎、矿、降、炉、政、诗、树、荷、费、超、屠、庾、期、渣、鹰。

      昔有今无姓氏 12,4 个:乜、习、广、卫、弓、云、五、仆、 风、从、乌、水、予、卞、矛、司马、帅、壮、吁、达、行、 诉、汗、巩、考、老、西门、光、夙、束、甫、岑、怀、沃、闲、贡、麦、劳、希、我、冷、君、岩、旺、国、鱼、庚、空、隶、其、直、苗、苦、郁、京、线、哉、茹、故、荆、咪、娄、染、津、洛、闯、桥、桃、逐、晓、容、悦、姬、雪、重、冠、络、桓、班、晁、留、焉、诸葛、堵、曼、逻、盖、颇、鹿、斜、渠、惠、裘、戢、芮、遇、鸿、淮、宿、续、绿、博、覃、晨、番、虞、窦、雒、僮、漂、慕、臧、阚、端、翟、冀、攀、囊、粘合、囊吉、札忽儿三、按照客家民系形成的四个共同要素为标志,根据宁都各姓迁徙源流历史,并对照宁化石壁和梅州的客家姓氏研究资料,宁都大约有 130 多个姓氏属于客家这些姓包括了上述百人以上的 120 个姓和百人以下的刁、左、石、吕、邬、池、官、柳、洪、翁、韩、缪、薛等而今客家姓人口达 68.6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98%这些姓氏,唐宋徙入的“老客”繁衍的人口达 48 万多人,约占全县人口的’70%明清徙人的“新客”(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客家聚居地)衍传人口约 20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28%。

      还有大约 2%的人口是不属客家人,其中有清咸丰、同治间太平军与清军多次鏖战宁都,留下了参战士卒,还有抗战时期和 1949 年之后因避乱、经商、做手艺和随军南下、工作调动迁入的宁都县自明代嘉靖起设上三乡、下三乡上三乡地势较高,属山区,下三乡丘陵盆地,水陆交通便利相对来说,上三乡是避乱安居的“乐土”,下三乡是兵家争夺的多事之地,故客家先民南迁多择居上三乡,这也体现了“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在如今五千人以上的 24 个客家大姓中,有 18 个姓(李曾陈廖温刘谢赖罗肖胡杨邓邱王彭卢吴)是先聚居上三乡生息繁衍的因此,上三乡可谓是宁都及赣南客家形成的早期聚居地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从现有姓氏的族谱和迁入的始祖茔墓考证,宁都客家主要姓氏基本上是唐宋时期迁入的,今万人以上的只有赖姓是于晋代迁入的,宋姓是明成化时迁入的现在学术界有人提出:客家先民不是中原移民,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族的后裔纵观宁都的客家姓氏人口状况,此一论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赣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劲峰先生在《赣南宁都县洛口乡古夏村的民俗文化》①中,对古夏李姓的配偶姓氏作了翔实的调查,这对客家民系主体问题是颇有说服力的古夏李姓始祖为唐代西平王李晟,世居陕西高陵。

      唐末之乱,六世叔信南迁抚州赤南门五代初年,七世德辅避战乱,游教虔化古夏漕顿,开族衍传至今 43 代,6000 多人刘劲峰先生根据族谱对一世李德辅至二十一世的婚姻配偶作了详细排列,计 479 个婚配,姻亲对象涉及 58 姓,基本上是古夏村周围的客家人氏,区域范围不超过 15 公里其中可能有少数民族或土著人氏,但为数是极少的不过,从宁都的历史来看,古代为扬州域,依次属吴越楚,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之地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 236 年)建县,到唐代前期,大约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这期间,有文字记载的只有赖姓是西晋时从河南颍川迁入肖田桴源村的汉人那么,一个建县于三国时的县级域地,唐代之前,还有哪些姓氏在此居住过?原先的土著以后又移居何地?查考了许多资料也无结果有的学者认为,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西晋以后中原南迁汉人,西晋之前,纵使有中原汉人迁入赣闽粤地区,为数也不可能多而且到目前为止,仍未在族谱中记载现在客家的直接始祖是秦汉时迁来的中原汉人至于唐代之前的南迁汉人是否被古百越族同化,尚无根据古今中外都存在民族民系之间的同化与融合,且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多数同化少数,先进融合落后华东师大客研中心王东副主任在《论客家民系形成之我见》说:“秦汉以前,闽、粤、赣三省均是‘百越’的居住地。

      秦汉统一全国后,先后在这些省区设郡县统治,汉人也随之陆续迁入,与‘越人杂处’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了隋唐时期,‘百越,一词始不见于史籍这一事实说明,最晚至隋唐之时,‘百越,之大部分已为汉人所同化,其中也有一部分迁徙到南方或西南的边远地区①据史载,闽粤赣三省隋唐时居住着畲、瑶、壮、黎等少数民族,而在三省边区则主要是畲、瑶族,故称为“畲瑶之地”但查考赣南的姓氏人口资料,畲族(主要是雷、蓝二姓),其族谱记载基本上于明、清代陆续从福建、广东迁入的,至今人数并不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赣南 18 个县、市畲族共 5391 人,瑶族仅 351 人,只占全区总人口的 0.8%宁都县畲族共 1882 人,均是于 1987 年经县政府批准恢复为畲族的(瑶族为零),仅占全县总人口的 0.28%,大部分聚居在下三乡雷姓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 1300多人,是县内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族姓雷姓人数较多的是田埠乡,有 40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