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交流电供电方式.doc
2页我国的交流电供电方式第一节 IT系统IT 系统就是电源系统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的系统 “I”表示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 “T”表示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显然 IT 系统就是保护接地系统这种供电系统路较长、绝缘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即使是低压配电网,电击危险性仍然是很大的例如,当配电网相电压为 230V、频率为 50HZ、各相对地绝缘电阻均可看做无限大、各相对地电容均为 0.5μF、人体电阻为 2000Ω 时,可求得漏电设备对地电压为 135.4V,流过人体的电流为 67.7mA这一电流远远超过人的心室颤动电流,足以使人致命第二节 TT系统TT 系统是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设备外露导电部分的接地与电源系统的接地电气上无关的系统前后两个字母“T”分别表示配电网中性点和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在这种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配电网中,如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则当外壳故障带电时,故障电流将沿低阻值的低压工作接地(配电系统接地)构成回路由于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很小,设备外壳将带有接近相电压的故障对地电压,电击的危险性很大因此,必须采取间接接触电击防护措施。
对于一般的过电流保护,实现速断是不可能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 TT 系统第三节 TN系统TN 系统是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负载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的系统,即采取接零措施的系统字母“T”和“N”分别表示配电网中性点直接接地和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零设备金属外壳与保护零线连接的方式称为保护接零在这种系统中,当某一相线直接连接设备金属外壳时,即形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短路保护装置迅速动作,在规定时间内将故障设备断开电源,消除电击危险TN 系统有三种类型,即 TN-S 系统、TN-C-S 系统和 TN-C 系统其中,TN-S 系统是有专用保护零线(PE 线) ,即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 N 线)完全分开的系统;爆炸危险性较大或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所应采用 TN-S 系统;有独立附设变电站的车间宜采用 TN-STN-C-S 系统是干线部分部分零线与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前部共用(构成 PEN 线) ,后部分开的系统厂区设有变电站,低电进线的车间以及民用楼房可采用 TN-C-S 系统保护接零适用于电压 0,23/0.4KV 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系统应接保护导体部位与保护接地相同。
第四节接地与保护TN 系统中,保护中性导体上一处或多处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的接地称为重复接地重复接地有以下作用:(1) 减轻 PE 线或 PEN 线意外断线或接触不良时接零设备上电击的危险性2) 减轻 PEN 线断线时负载中性点“漂移” 3) 进一步降低故障持续时间内意外带电设备的对地电压4) 缩短漏电故障持续时间由于重复接地在短路电流返回的途径上增加了一条并联支路,可增大单相短路电流,缩短漏电故障持续时间5) 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由于重复接地对雷电流起分流作用,可降低雷击过电压,改善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重复接地的要求:(1) 架空线路干线和分支线的终端、沿线路每 1km 处、分支线长度超过 200m 分支处;(2) 线路引入车间及大型建筑物的第 1 面配电装置处(进户处) ;(3) 采用金属管配线时金属管与保护零线连接后做重复接地;采用塑料管配线时,另行敷设保护零线并做重复接地当工作接地电阻不超过 4Ω 时,每处重复接地电阻不得超过 10Ω;当允许工作接地电阻不超过 10Ω 时,允许重复接地电阻不超过 30Ω,但不得少于 3 处在 TN—C 系统和 TN—C—S 系统中,为了电路或设备达到运行要求的接地,如变压器低压中性点的接地。
该接地称为工作接地或配电系统接地工作接地的作用是保持系统电位的稳定性,即减轻低压系统由高压窜入低压等原因所产生过电压的危险性如没有工作接地,则当 10KV 的高压窜入低压时,低压系统的对地电压上升为 5800V 左右工作接地与变压器外壳的接地、避雷器的接地是共用的,并称为“三位一体”接地其接地电阻应根据三者中要求最高的确定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 4Ω10kV 配电网一般为不接地系统,其单相接地电流一般不超过 30A人工保护导体应尽量靠近相线敷设保护干线宜采用 25mm×4mm 扁钢沿车间四周安装,离地面高度为 200mm多芯电缆的芯线、与相线同一护套内的绝缘线或裸线均可用作保护支线保护导体各部必须连接牢固、接触良好;PE 线和 PEN 线上不应装设单极开关或熔断器各设备的保护线不得经设备本身串联,而应单独接向保护干线变压器的中性点的保护导体可直接接向保护干线(PE 干线) 保护线应有防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等电位联结指保护导体与用于其他目的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联结(包括 IT 系统和 TT系统中各用电设备金属外壳之间的联结) 通过等电位联结可以实现等电位环境等电位环境内可能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应限制在安全范围内。
采用等电位环境应采取防止环境边缘危险跨步电压的措施,并应考虑防止环境内高电位引出和环境外低电位引入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