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19-2020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53120571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3M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 2019-2020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24.0 分)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B.C.D.3,4,85,6,116,6,69,9,192. 华为 mate20 是世界上首款应用 7 纳米芯片的,7 纳米就是0.000000007米.数据0.000000007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B.C.D.D.D.D.A.0.7 × 108                      7 × 1087 × 1097 × 10103. 化简 ) 的结果为( )2 3B.C.A.4. 点A.56892) 关于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yB.C.(1,2)(1,2)(1, 2)(8 +(2,1)5. 分解因式:16= ( )2A.B.C.(4++ 4)的角平分线,(42= 80°,的度数是( )CFA.B.C.D.130°70°80°75°17. 若分式 有意义,则 的取值范围是( )xA.B.C.C.D.> 3< 3≠ 3= 38. 下列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A.B.D.9. 若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为 5 和 8,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B.C.D.18 或 212124 或 181810. 若分式的值为零,则 的取值为( )mA.B.C.D.= 1的值不存在m ABA.B.C.D.412312. △中,⊥,⊥交CF的延长线于点 , =D,则△B.C.D.A.222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0 分)13. 分解因式: − 8xy + =______.14. 正六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度.15.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______ .22=,要使△补充的一个条件是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17. 地距学校 4 千米,一学生从 地步行去学校,过了20 分钟,另一学生骑自行车也从 地去学AAA校,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学校,已知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2 倍,求步行的学生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55.0 分)18. 计算:( )11) + |1 √3|.10219. 化简:(2+) ÷.2120. 如图,点 、 在F C BE上,=,=,=.求证:=. 21. 因式分解:−3+−++ 7222222. 先化简,再求值: +− +−+−,其中 = 1, = −1.223.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1).(1)画出△关于 x轴对称的△,写出点 , , 的坐标;1 1 1111(2)求△ 1 1 1的面积. 24. 在等边三角形中,点 在△内,点 在△外,且=,=.ABCPQ(1)求证:△(2)请判断△;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试说明你的结论.25. 如图,在△中:(1)用直尺和圆规,在AB 上找一点 ,使点 到 、 两点的距离相等(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DDB C)(2)连接 CD,已知=,= 25°,求的度数.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解:由 , , ,可得3 + 4 < 8,故不能组成三角形;3 4 8由 , , ,可得6 + 5 = 11,故不能组成三角形;5 6 11由 , , ,可得6 + 6 > 6,故能组成三角形;6 6 6由 , , ,可得9 + 9 < 19,故不能组成三角形;9 9 19故选:C.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 × 10 ,其中1 ≤< 10,n 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 的个数所决定.绝对值小于 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0 1般形式为 × 10 ,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 的个数所决定.0解:数据0.000000007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7 × 109 .故选C.3.答案:B解析:解: 2)3 = 6.故选:B.利用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 是正整数),求出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幂的乘方运算,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 4.答案:C解析:解:−2)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1, −2),故选:C.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可得答案.本题考查了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对称点的坐标规律:关于x 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 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根据平方差公式 2 − 2 =( + )( − )即可解答.解:16 − 2 =故选 A.(4 + )(4 − ),6.答案:B解析:解:∵、CF 是△= 40°,的角平分线,= 80°,= 60°,∴∴= 1= 1= 30°,22=+= 70°.故选:B.由 BE、CF 是△的角平分线,= 80°,= 6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与的度数,然后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的度数.此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7.答案:C1解析:解:∵分式 有意义,∴ − 3 ≠ 0,∴ ≠ 3;故选:C.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 .0本题考查的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当分母不为 时,分式有意义.0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沿对称轴折叠后可重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进行分析即可.解:由图可知,A、C、D 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B 是轴对称图形,故选 B.9.答案:A解析:解:根据题意,①当腰长为 5 时,周长= 5 + 5 + 8 = 18;②当腰长为 8 时,周长= 8 + 8 + 5 = 21.故选:A.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两种情况:①当腰长为 时,②当腰长为 时,解答出即可.58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难点在于分情况讨论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是否能组成三角形.10.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直接利用分式的值为零则分子为零,分母不为零进而得出答案.解:∵分式的值为零,∴1 = 0且1 ≠ 0,解得: = 1 .故选:B. 11.答案:C解析:作⊥于 E,根据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解答即可.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解:作⊥于 E,∵∴是△的角平分线,= 90°,⊥,== 3,故选:C.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由△ ,推出 ,由 ,推出,根据 计算即可.=====,=== ⋅1⋅2⊥,⊥,∴=== 90°,∵+== 90°,+= 90°,∴,∵==,∴△∴,=,∵为 BC 边上的中线∴==,==,∴= 1 ⋅⋅= 1 × 2 × 4 =2.22故选:B. 13.答案:−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熟记公式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要先提取公因式 2,再对余下的多项式利用完全平方公式继续分解.解: 2 −+2=−+2)2=−2.故答案为−2.14.答案:720解析:解:正六边形的内角和为:180° × (6 − 2) = 180° × 4 = 720°.故答案为:720.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即可求得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此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此题比较简单,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公式.15.答案:69°或21°解析: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 90°;②若> 90°;先求出顶角,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底角的度数.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余角和邻补角的定义;注意分类讨论方法的运用,避免漏解.解: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 90°,如图 1 所示:∵∴⊥,+= 90°, ∵∴∵= 48°,= 90° − 48° = 42°,=,∴== 1 (180° − 42°) = 69°;2②若> 90°,如图2 所示:同①可得:∴∵=,∴== 1 (180° − 138°) = 21°;2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为69°或21°.故答案为:69°或21°.16.答案:=或填=或=亦可)解析:解:=,理由是:∵在△和△中={==∴△,.故答案为:=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证出来,还可以=或SAS=.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此题是一道开放型的题目,答案不唯一,还可以=或=.17.答案:解:设步行的学生每小时走 千米,x4 − 4 = 1根据题意,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