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与“做”的意义与用法.doc
2页ldquo;作”与“做”的意义与用法 “作”与“做”的意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作”与“做”,用途很广,使用频度很高,所构成的词语很多,二者之间的意义和用法也相当复杂,既有区别又有交叉 一、“作”“做”溯源 甲骨文中有“乍”而无“作”乍”,是“作”的古文在甲骨文中作为动词,意义同“作”例如:甲骨卜辞“我乍邑”,意为“我建筑城邑”金文铭辞也以“乍”为“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兮甲盘》:“兮白吉父作般(盘)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吴王寿梦之戈》:“乍在古铭器中一般用为作字乍”作为动词,其读音在宋代《集韵》中为“即各切,入铎,精”,与“作”同音乍”可能是会意字,但其字形结构至今不明,《说文解字》认为“乍,止也,一曰亡也从亡从一”,不足为据,一般不为人们所认可 “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乍声作”的起源很早,我国早期的典籍,已大量使用“作”,其语义已充分发展,是一个义项丰富的多义词《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兴起)《尚书·舜典》:“伯禹作(充任、担任)司空《逸周书·作雒》:“(周公)乃作(兴建、建造)大邑成周于土中《周礼·考工记序》:“作(制造)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振作、激发)气,再而衰,三而竭《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作(兴建、建造)邑于丰《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充任、担任) “作”有入声和去声两个读音,二者的中古音(唐宋音)用音标表示,分别是[tzak][tza]《广韵》:“作,则箇切,去箇,精又则落切,入铎,精《广韵·暮韵》:“作,造也又《箇韵》:“作,造也,则箇切,本臧洛切作”本为入声字,去声的“作”来自入声的“作”入声的“作”有“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诸义(见《广韵》),去声的“作”只有“为也”一义,即“造也”《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注:“作,协韵,音则护反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其中的“作”,后来写为“做”作”,现代普通话读则箇切,西南官话读臧祚切,均为去声;现在的闽方言、粤方言“作”仍读入声(如“工作”的“作”),而“做”读去声皆与《广韵》吻合《广韵》一书作于宋代,说明至迟在宋代,“作”的读音已分化 “做”,形声字,从人故声,读音同去声的“作”。
做”是“作”的后起的分别字作”的“为也”一义,读去声,后来写为“做”做”不仅用于“为也”的“造也”一义,还用于“为也”的其他诸义明人张自烈(1564—1650)所撰字书《正字通》:“做,俗‘作'字《字汇》租去声,又音佐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分‘作’‘做'为二,非做”用于北方白话,大约起于宋代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闲愁做弄(捉弄)天来大,白发栽埋日许多邵雍《伊川击壤集》八《和人留题张相公庵》诗:“做了相公更引年,人间福德合居先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到了明清,使用更广泛《水浒传》第四回:“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了和尚,专靠员外照管《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他家接我的戏去与老太太做生日《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前日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儿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