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及汉朝备课资料合集.docx
8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正文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处处一片荒芜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 毛色一样的四匹马, 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夫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意进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嘉奖努力耕作的农夫,劝解百官关怀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 并以身作就;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 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固,百姓富有起来;到景帝后期,国 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始终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 用,穿钱的绳子烂了, 散钱多得无法运算;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实行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心集权;那时候,汉初分封的诸侯国,仍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 骑,和天子一样威严;他仍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为了加强中心集权,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 下令答应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梁王要求将部分封地分给其弟,武帝立刻批准;从今诸 侯国越分越小;武帝仍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约半数的侯国;西汉初年,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仍很活跃; 诸王门下集合很多来宾, 经常批判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心,对中心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转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持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说的读书人, 均受到排斥; 武帝仍大力推行儒家训练, 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不学习其他各派的学说;武帝时候, 西汉王朝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进入鼎盛时期;二、资料补充1、汉高祖与大臣谈战胜项羽的缘由 第 5 页,共 8 页 - - - - - - - - -《史记·高祖纪》:“(汉高祖五年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高傲,不敬)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把攻占降服的土地城池分封给统兵征战的大将),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 ;镇国家, 抚百姓, 给餽饟(军队粮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2、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公元前 179~前 104),河北枣强人,生活于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曾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居于家中; 虽然官位不高, 但在政界和学界影响极大, 其主要成就是进展了儒家思想,为汉武帝治国供应了理论依据;经过东周战乱、 暴秦统治及楚汉战争, 汉初百业凋敝, 所以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均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推行疗养生息政策;经过几 十年的努力,显现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然而同姓诸侯也随之坐大, 并于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 年)发动了“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公元前 140 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刘汉王朝,他 下令大举贤良;董仲舒在计策中进展了儒家学说, 并逐步形成了“大一统”思想;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与地解决了人的精神生 活与物质生活问题;在天人关系方面,天完全依据自己的模样塑造了人的形象: 天有 366 日,人有 366 节骨头(实为 206 根);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 天有四季, 人有四肢; “天人感应”学说成为董仲舒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独纽带;从“王”字的字型上看,它由三横连在一起而成,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因此,王代表人类与天沟通,王的权力来自于天,即君权神授,所以皇帝称为天子;这种“天人合一”的学说为君主专制供应了依据;但君主滥用权力, 会造成政局纷乱, 甚至政权倾覆;所以董仲舒又借助天来约 束君主;他指出,假如君主为所欲为,就是违反天道,天就会赐予责罚;责罚往往通过地震打雷、 日食月食、 水旱灾难等来进行; 这种“天谴说”对君主又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董仲舒看来,天有着内在的运动体系,即阴阳的相互作用;进而指出,万事万物都有与其相对的方面,两方面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如: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谓三纲;这是对“礼”的进展;但 阴阳两方面又是有联系的, 因此主见德刑兼备, 以“德”为主; 德治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行教化,其方法是进行训练宣扬,使民众“好礼”、“重仁”;并设 立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 《易》、《春秋》训练贵族子弟;二是施仁政,君主不与民争利,或少与民争利,以保证民众基本生活,缓和社会 冲突;这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君主专制的物质和社会基础;董仲舒所崇尚的政治原就被称为“道”; “道”是根本, 不行转变, 但可以在坚持“道”的前提下, 依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 这种调整可以是指导思想或某种详细制度的调剂, 也可以是朝代的更替; 这为儒学正统位置的确立供应了依据;针对此前的“七国之乱”以及尚未完全解决的王国问题, 董仲舒认为, 政治纷乱是由思想纷乱引起的, 思想统一又可以促进政治统一; 因此主见对指导思想做适当调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综上所述,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其实就是以老庄的“天道观”、 阴阳家的“五行说”来改造和进展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以“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为基础,以保护和巩固专制集权为主要内容; 它为汉武帝供应了施政依据, 也使儒学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3、历史短剧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生A:众爱卿, 朕今日让你们给寡人出出想法, 到底采纳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 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 俗语说没有法规不成方圆, 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成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 利;制定严格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仍敢诽谤皇上?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行取;俗语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 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 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 先辈始终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日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连续采纳道家思想为妙;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 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 会遭到上天惩处的; 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 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 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 会说三道四, 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 不能表达皇上的爱民之心, 儒家思想治国, 既表达皇上的慈爱, 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需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立刻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相关插图四、精选习题1.文景之治是指(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 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进展 2.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位置实行的措施是( ) A.巩固中心集权 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C.颁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3.以下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 A.汉高祖 B.光武帝 C.周文王 D.汉武帝4.汉武帝减弱诸侯国力力的实质是( )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A.太学 B.郡学 C.国学 D.府学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7.汉武帝下令答应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8.按先后次序排列汉初的几代皇帝应是( )①汉景帝 ②汉武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9.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 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位置的思想1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B .汉文帝C.汉景帝参考答案:D .汉武帝1.B 2 . D 3.D 4.B 5 .A 6 . B 7 .D 8.D 9. B 10.B 11 .D 12.B12.“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回答:①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②汉初这样荒芜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③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措施来转变这种景象?显现了什么结果?答案:①农本思想②嘉奖努力耕作的农夫,劝诫百官关怀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③文景之治13.(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行食,寒不行衣 令郡国务劝农桑;”阅读材料回答:①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表达了这种思想?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答案: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处处一片荒芜景象;②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③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夫的徭役、 兵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