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儿童医院建筑设计案例研究-古典建筑设计.docx
8页日本儿童医院建筑设计案例研究:古典建筑设计 日本儿童医院始建于1965年当前日本共有20床以上的各类医院8943所,其中仅28所为儿童医院(1所国家级、19所县级、3所医学院附属以及5所其他类型),平均450万日本人拥有1所儿童医院 日本儿童医院多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关东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近畿地区的大城市中,且大多数为公立医院 功能定位 日本儿童医院的平均病床数约为200床,规模比我国小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儿童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日本,儿童医院主要专注于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而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则基本上留给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的儿科诊所或综合医院的儿科解决具体来说,日本的儿童医院有下列特色—— 治疗对象涵盖了新生儿、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也包括胎儿及产妇,但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比综合医院的儿科更为全面、细化; 住院期通常比普通医院短,但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却非常广; 重点治疗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并提供儿科的各类特殊医疗服务;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急救医疗需求,许多儿童医院还设置了急救诊疗部门及PICU; 患者大多经其他医疗机构介绍或转院而来,经过初期的密集治疗后,多数患者退院或转院,少数疑难患者长期住院观察; 对入院患者的年龄有严格的限制,若住院期间年龄超标,患者须转往其他医疗机构。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患者特性及治疗方法上的差异,儿童不能被视为“小成人”,因此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理念也不同于普通医院对此,日本学术界及业界大体上有下列看法: *从患者的角度 儿童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均未成熟,他们在住院期间不仅需要更多的护理,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与呵护 很多儿童患者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需要学习与游乐的场所 儿童患者天真无邪,但对就医和诊疗充满恐惧,因此在空间、环境、色彩的布置上要做到既提升生活情趣,又有利于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 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且须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来降低管理成本 医技部的布置需简洁、高效 儿童医院的门诊量虽小但因科室众多,门诊部宜采用区块化的设计方法 下文结合具体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对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宮城县立儿童医院、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医院的概要见表1 住院部的设计 *病区构成 住院部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病区日本儿童医院在病区划分时主要考虑患者年龄、护理程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
表2为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住院部的病区构成可以发现,4层集中了所有的重症患者,6、7层分别设置了产科及外科病区,其余病区均按患者年龄划分 *病床构成 图1显示了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病床构成该医院共设160张病床,产科病区占18床(内含MFICU,6床),其他均为儿科病床儿科病床中,34床为儿科重症监护病床,其余108床分设在6个儿科病区中 图2为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的病床构成由于当地儿童医疗的需求量有限,儿童医疗中心与南部医疗中心并设在同一座医疗设施内,以共享医疗资源全部434张病床中,儿童医疗中心占100床,南部医疗中心304床,急救中心30床 *护理单元与管理单元 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需受到更多的护理,因而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如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儿科护理单元仅设18床(图1、图4) 控制护理单元规模的优点在于:显著缩短护理流线,方便护理观察;增加患儿与护士的见面次数,从而可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因此小规模的护理单元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但缩小护理单元的规模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该医院采取了两个护理单元合设一个管理中心的做法。
管理中心内设置护士长办公室及事物人员办公室 医技部的设计 *功能模式 为确保安全高效,当前日本的儿童医院普遍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周产期用房设置在同一楼层 图3为该方法的功能模式图其核心理念是以手术部为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小儿重症监护室布置在周边,不仅联系方便,而且便于迅速开展手术 为确保该设计方法的顺利实现,所在楼层的最小建筑面积需满足表3的要求 *实例分析 图4为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三层平面,该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设计思想表4显示了该楼层的相关数据,建筑面积为7384m2 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虽然为并设型医疗设施,其三层平面(图5)的布局方式同样也体现了同层化的设计理念 门诊部的设计 *科室设置 表5为这3所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不难发现,即使同南部医疗中心共享医疗资源的仅设100床的冲绳县立儿童医疗中心,其科室设置也相当齐全 作为日本最高等级的儿童医院,国立成育医疗中心肩负着为全日本提供示范医疗以及积累和推广先进医疗成果的重任该中心共设置了45个科室,并将全部科室归并为8大部类。
该中心门诊部虽然科室众多,但因采用预约制及转诊制,成功地将日门诊量控制在1000人次以内,因此门诊部的建筑空间并不大图6、图7分别为该中心的三层及二层平面,图中白色的C型走道为患者的交通干道,它联系着通向所有科室的白色交通支路,流线清晰便捷各科室按所属部类沿C型走道依次排列,十分简洁明了,便于患者识别 *分区与协作 如图4~9所示,医院各层平面均按不同的颜色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各区块相对独立且只设单一的功能,再通过合理组织建筑空间,可充分确保区块内功能的合理实现及区块间彼此的有效协作 图9中红色虚线为患者的门诊流线,蓝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医技部的流线,绿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康复部的流线由于实行了上述区块化的设计方法,流线不长且非常清晰图中右下角绿色区块为门诊部及急诊部,中间的深绿色部分为门急诊部的医护人员共用的工作区域虽急救部通常并无医生留守,但当急救患者被送至急救部时,通过共用的工作区域,各科室的门诊医生均可迅速抵达急诊部展开抢救图4中,手术部与ICU的工作人员共用更衣休息区,既可节省建筑空间,又便于这两个部门的协作此外,图4中的产科门诊设在产科病区的西北角,即便产科医生数量较少时,也可开展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
以上做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区与协作的设计思想 设计创意 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除需解决好上述功能问题外,也离不开良好的设计创意 *游乐场氛围的共享大厅 以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为例,为增强门诊空间的可识别性并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门诊部中央设置了贯通地下1层至地上4层的共享大厅如图10~12所示,该大厅不仅色彩丰富,厅内还有超市、餐厅、甜点店、游乐场等设施,因而深受儿童欢迎 *童话世界般的医院 如图13~18所示,由红色砖墙、浓灰色金属屋顶以及民居尺度的阳台等要素构成的宫城县立儿童医院从外观到室内都更像一座童话世界难怪它的建筑师山下智史曾说过,该医院是一座不像医院的医院他的用意是为了消除儿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实践证明该医院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设型医院的空间处理 将两所或更多的医疗设施并设在一起,以达到共享医疗资源的目的,是解决所属地区某类医疗需求不足却又必须设置相关设施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设计好并设型医院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建筑空间上处理好相邻医疗设施的不同需求 如图21所示,从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东南角的共同入口进入玄关后,向左可进入儿童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19),向右可进入南部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20)。
两者之间虽通过共用挂号收费事务室来节省人力资源,但室内设计分别迎合了儿童及成人的不同口味 从一层平面图还可以发现,该中心除挂号大厅外,门诊诊室也分开设置,而医技部及急救部合用,取得了“既分且合”的良好效果 图22为该医院的四层平面,该层共设3个病区,其中两个为成人病区,1个为儿童病区,与门诊部的挂号大厅类似,病区的室内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图23~25) 综上所述,日本的儿童医院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均有许多独到之处,很值得我国医院建筑界参考借鉴但需注意,日本现有的儿童医院远非完美无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持续受到日益严重的高龄少子化所带来的冲击而不断发展演进另外,由于中日两国国情不同,特别是医疗制度以及医院管理方式的不同,儿童医院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规模设置,协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学习借鉴日本经验时还需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并加以取舍,才能尽早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医院的设计与建设道路 第 8 页 共 8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