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杜妻儿诗(下).doc
4页浅谈李杜妻儿诗(下)二、李杜妻儿诗存在差异的原因李杜二人在妻儿诗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那么,造成两人在妻儿 诗方面形成差异的原因又有哪些呢?笔者试着从诗人的家庭出身及思想 传承、婚姻生活、个性及人生经丿力筹方而进行初步探寻一)家庭出身和思想传承李白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家境比较富裕根据李白自言及其相关材 料可以看出,李白的祖先为凉武昭王Z后,后其先世窜居西域至李白父 李客(其真实姓名不详,因其客居于绵阳,故时人呼之曰客)时,才举家 迁于蜀,当时李白才五岁李白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李白自言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其父还“令诵《子虚 赋:r可见李白启蒙读书颇早,因而十五岁时即能写诗作赋,故云:“十 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思想丰富多彩,以儒、道为主体而兼采百家在李白的身上, 除作为志士儒生、隐士仙道的儒道色彩外,还有佛徙、游侠和纵横家的色 彩李白的思想是多元而自由的,其精神风貌更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客居 西域的经历及商人家庭出身的李白保留了西域人无拘无束和商人重利轻 情的一曲,加z李白思想繁朵,受道教影响较深,所以家庭人伦观念较淡杜甫则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以诗书传家。
其祖父杜审言 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担任过修文馆学士;其父杜闲当过奉天(今陕 西乾县)县令然而,杜甫的家境并不优越,《新唐书》说他“少贫”,他 自己也说“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家虽穷, 但杜甫自幼好学,饱读诗书,七岁就能吟诗,正所谓:“七龄思即壮,开 口咏风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 杜甫也说过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童年 时代在洛阳受到盛唐繁荣发达的各种艺术的熏陶,为诗人以后的诗歌创作 打下了坚实基础奉儒守官”的家学,让作为官宦子弟的杜甫深受单一 的儒家传统家庭人伦观念的影响,十分重视家庭亲情一个是思想丰富的多面体,一个是单一纯正的儒生,李白和杜甫在妻 儿诗的数量上和内容题材的广度及深度上自然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二)婚姻生活李白的一生既有爱情生活的幸福,也经历过失去爱妻的悲痛:李白自 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在安陆娶(实际上是“见招”,即入赘)高宗时左 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并与许氏生了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叫平阳;小 的男孩叫伯禽,乳名明月奴可见,李白与许氏感情甚笃,但可惜,许氏 早逝。
李白失去了依靠,不得不携一双儿女离开安陆后“又合于刘,刘 诀”,这给李白带来了一次婚姻的悲剧此后,直到天宝三载,李白在汴 州与另一位唐代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合,才使得李白再度获得爱情,对爱 情的珍视Z情在此时的诗歌中便表现得愈加真挚《秋浦寄内》《自代赠内》 就是作者写给妻子宗氏的感人之作然此时的李口却对一双儿女有深深的 内疚之情李白在宗府属于赘婿身份,迫于宗府世俗的压力,他无法将一 双儿女接到身边来照顾从李白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七年(公元748年)写的《送杨燕 之东鲁》《寄东鲁二稚子》两诗可见,诗人由失去母爱的孩子想到已故的 许氏,心中充满内疚与沉痛反观杜甫,杜甫的婚姻感情牛活较李白而言显得简单却幸福杜甫对 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妻子杨氏怀有深挚的感情,三十年不离不弃,始终没有 再娶,可以说是爱情专一,老而弥笃杜甫与妻子杨氏自结连理以来,无 论穷达贵贱,聚散离合,彼此始终相爱,不曾离弃杜甫携家人漂泊期间, 更是与妻子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其深情可谓前无古人杨氏出身官宦家 庭,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她与丈夫始终琴瑟相和杜甫得此贤妻可谓是 他悲剧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杜甫与妻子杨氏育有三子二女,对他们都十分 疼爱。
无奈幼子早亡,使他发出“所愧为人父”的痛苦吟咏一个是婚姻生活不幸,妻离子散,一个是婚姻生活幸福,妻贤子孝, 李白和杜甫的妻儿诗在情感方面的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三)诗人的个性和经历李口一生活得自在潇洒,虽时有愤懑失志之情,但善于解脱李白一 生多数时光是在漫游逍遥、求仙访道、诗酒宴饮中度过的,对现世生活的 各种享受决不放弃李白虽也有陷入困顿向人借贷的时候,但还没有到衣 食难以为继的境地相比之下,杜甫则活得较凄凉纵观杜甫一生,他的生活充满贫苦艰辛从I木I守长安开始,就有“朝 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苦况(《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以至幼子饿死,悲惨至极;又恰逢安史之乱,颠沛流离; 漂泊西南,傍依故人严武;英晚年流浪两湖,老病凄凉在杜甫诗中时时 可见其倾诉自己穷困潦倒、叹老嗟病的话语逍遥快活的自由人李白和为生计到处奔走的儒生杜甫,由于个性和人 生境遇的不同,他们对待妻儿的情感态度自然也就不同李白只身到处漂 泊,缺乏筑巢的责任感,而杜甫始终对妻儿不离不弃,所以两人妻儿诗的 差异也就很明显了结语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一个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
就李杜两人的妻儿诗而言,数量上的一少 一多,题材上的一窄一宽,情感上的一浅一深是显而易见由此可以看出,李口在妻儿诗方面较之杜甫要稍逊一筹这与两人的 家庭出身和思想传承、婚姻生活、个性及人生经丿力是密切相关的也难怪 梁启超先生称杜甫为“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唐君毅先生叹杜甫为“中 国言夫妇之情最好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杜两人的妻儿诗都是我国诗 歌史上难得的瑰宝,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理自己与妻儿关系的典 型写照,都是古代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真实反映,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 讨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