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阳山歌文化论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095020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2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阳山歌文化论析    刘跃华+尹伊Summary:河阳山歌产生于张家港的河阳山一带,是当地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它带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和吴文化特性,2006年作为吴歌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将从河阳山歌的发展脉络、生态人文背景和传承方式几个方面加以探析Key:音乐艺术;河阳山歌;人文环境;斫竹歌;音乐特征;传承:J60:ABeautiful Jiangnan Folk Song: Heyang Mountain SongLIU Yue-hua, Yin Yi(School of Music,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006)一、河阳山歌的文化脉络河阳,地处张家港凤凰镇,据《河阳志》载:“吴王寿梦(公元前六世纪上叶在位),于山(河阳山)之南、海之口筑城,称‘河阳”[1]在长江之南、太湖之北的长三角平原上,河阳城依着河阳山,傍着太湖水,在长江与太湖的环绕中,形成了明显的江南地域特征:河道纵横交错,水塘密如织网,村庄依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阳自古为江南重镇,史书《河阳志》载:“始皇南巡,筑大道,京都(指咸阳)至泰安,过彭城(指今徐州),穿大江入河阳,从河阳至琴川(指今常熟),达会稽。

      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四方商贾皆至,南北贸易繁忙,河阳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此地沃野千里,鱼粮满仓,又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一则民谚有云“先有河阳城,后有常熟城”,其富庶可见一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衣食无忧的条件使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还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充实与享受,富甲一方的经济环境为河阳山歌的创作和传唱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山歌随之兴盛起来河阳城的百姓们热衷于茶余饭后唱山歌,对歌活动也很受欢迎每至黄昏,尤在夏日,人们三五成群,你唱我和,情景好番热闹,明代沈海作有《四野农歌》一诗记录了当时的对歌盛况:烟雨溟漾昼景昏,农歌四野竞纷纷东村群唱西村和,南陇余音北陇闻麦秀新腔良有节,竹枝遗调本无文不知帝力吾何有,击壤声中又夕曛河阳山歌的产生与发展与民间艺人和文人骚客也有很大关系,他们经常与山歌手交流互动,帮助山歌手抄写长篇山歌,教他们识字并传承山歌文化在交流中,山歌手兴起而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同时,受到文人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的熏染,山歌手创作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山歌作品河阳山歌中有一首描写春天的风物山歌《十二春》,巧妙地运用12个“春”字展现了春日的盎然风光,带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春风春水满池春,春时春花春草生。

      春天春人饮春酒,春虫春鸟鸣春声我国自古崇尚宗教,地处江南的河阳一带的老百姓更加信仰宗教,笔者查阅《河阳宝卷》得知,至清代时期,河阳地区的寺庙观庵就有70多座,佛、道、儒三教传播广泛佛教以其超凡脱俗的伦理境界被河阳民众所接受,道教推崇鬼神崇敬,以道术解难求平安,也受到百姓的敬拜为让宗教更好地被宣传,使更多的人推崇,河阳人就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来解释佛理、宣讲教义、教化百姓在庙会活动、烧香拜佛时也经常唱山歌,如下面这首山歌就是为宣传佛教而唱的:阿弥陀佛大如天,凭侬骂我不开言宽宽肚皮随它去,念念弥陀靠佛天在河阳,经文的讲唱可朝始暮终,有时亦可通宵达旦,这也孕育了叙事长山歌的诞生,如《赵圣关还魂》,是已搜集到的最长篇的吴地叙事山歌河阳地区山明水秀、物阜民丰,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河阳独特的人文环境二、河阳山歌源远流长在众多吴歌支系中,河阳山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历史却最为悠久,以现知最早的河阳山歌——《斫竹歌》为证①谱1:斫竹歌(之一)斫竹,即砍伐竹子;削竹,是将砍下的竹子削成工具;弹石飞土逐肉,即用竹制的工具将石子或泥丸投出,以获取猎物如果把衬词去掉,歌词主体就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

      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所采录的《弹歌》“断木,续竹,飞土,逐肉”几近相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越王欲谋伐吴,范蠡选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对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木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成书在东汉时期,但《弹歌》的年代在众多史料中被记载为黄帝时期,如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所记:“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因此,它产生远早于东汉,至少可推至春秋以前而《斫竹歌》的历史可推至远古时代,比《弹歌》更为久远因此,《斫竹歌》是最具远古文化信息的歌谣,或为远古《弹歌》的母体,是已知的最早的吴歌,也正因如此,它被视为“河阳山歌的活化石”三、河阳山歌的文化传承方式河阳山歌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涉及了农事劳动、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题材,带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其蕴量丰富,目前已搜集到的河阳山歌(含宗教仪式山歌在内)共有近四万行如此丰富的山歌的传播离不开山歌手,山歌手们传承山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口传,另一种是本传其一,口传是我国民歌最普遍的传播方式,通过百姓和民间歌手的口传心授而传承口传的方式还包括家族间、师徒间传承和朋辈间传承,这三种方式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同时进行。

      河阳现有山歌手近百位,已认定的传承人3位,其中苏州市级传承人王将兴已于2011年去世;另有省级传承人尹丽芬,生于1950年,省级传承人,河阳山歌馆、河阳山歌艺术团的主要演员之一,是现今河阳山歌唯一的省级传承人,已申请国家级传承人陈社珍,女,生于1955年,张家港市级传承人,常年在河阳山歌馆演出,经常随山歌艺术团到外地参加演出和歌赛活动,擅唱情歌,她的歌声柔婉、表情细腻,对歌曲的演绎非常到位千百年来,河阳人们用口头来传播、创作、传承着河阳山歌,激发着河阳山歌的自身活力,使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民歌的舞台其二,本传是河阳山歌的传承的一大特色,是通过山歌抄本进行传承目前已山歌抄本共有30多本,多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传抄本,最早的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手抄本,多是通过山歌手手抄而得山歌抄本是山歌的一种文本化呈现,它更全面、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各时期的山歌,虽然,山歌手在抄写山歌时也会把不认识或不清楚的字词稍作变通,但与口头传承相比,抄本传承更能保持山歌最初的原真性,有很大的优越性,且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其独特的优势据了解,旧时河阳的山歌手为了抄写山歌都会以粮食向他人换取抄本,连夜抄写再奉还许多河阳山歌通过抄本传承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尤其是长篇的叙事山歌。

      正因有了抄本记录,山歌才会历经岁月完整地传唱到今天河阳山歌中有最长篇的吴地山歌《赵圣关还魂》,虽然吴地有多种关于赵圣关的民间故事,但都不及河阳地区的传抄本完整经过当地政府的努力,河阳山歌已经成为江南的一个文化名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从上述传承人的简介中我们不难看出,河阳山歌的传承人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将严重制约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若要从根本上解决传承的困难,还必须从源头出发,培养年轻的山歌手和传承人,让这朵山歌之花在年轻一代永葆绽放责任编辑:帅慧芳)①河阳山歌:《中国·河阳山歌集》一书中共收录有两首《斫竹歌》,两版本在旋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或因民歌口传方式而形成的版本变异,本文以较流行的版本一进行探讨Reference:[1]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阳山歌:中国·河阳山歌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