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doc
6页1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 吴丹 116013)首先明确一下我们的研究课题《初中地理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中所讲的“某一基本课型”与地理教材中的某章某节“自然课”之间的关系我们目前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新授课又分为“事实学习课”和“概念形成课” “规律探索课” “特征认识课” “要素联系课”五种基本课型每一个基本课型就好比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而一堂自然课往往是一个复杂图形,一个集多个简单图形为一体的组合体我们讲的某一课型往往是自然课中的某一个部分,例如地理事实学习广泛贯穿于初中阶段整个地理课程的始终可以说几乎每一节自然课都涵盖了地理事实的学习,无论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索,特征的认识还是要素的联系都是建立在事实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在进行“地理事实新授课”的研究时,就是要研究对于这些自然课中“地理事实”那部分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设计,可以说“课型”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它绝不等同于自然课一、什么是“地理事实”地理事实主要是指地理陈述性知识就是学生头脑中能够记忆的并可以陈述出来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在地理教学中主要回答“在哪里” , “有什么” , “是什么” , “怎么样”等陈述性的问题。
比如, “中国位于北半球, ”回答了在哪里的问题;“南极大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回答了在哪里有什么的问题;“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当前,世界环境污染严重” ,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等等地理事实大体包括以下几类:1、地理术语指地理学专有名词,按类别又有地球、地图、地形、气候、环境、资源以及人文和经济地理方面的术语地图部分的名词如经线、纬线、经纬网、等高线、平面图、剖面图、图例、注记等;地形部分如山脉、山峰、山脊、山谷、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人文地理如人口、民族、聚落等2、地理名称即地名,在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从大的角度讲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小到我国 660 多个市,全球 10000 多个城市、以及诸多的山脉、湖泊、河流、交通线等,具有空间性、数量大等特点3、地理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表的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山地的坡向分布等,以及地理事物间相对位置4、地理景观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知识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沙漠、草原景观等;文化景观,如工业区、农田、城市景观等5、地理演变指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其本身是一动态过程。
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地壳变动、河道变迁、人口迁移、城市发展等有些地理演变过程,人们在短期内是难以察觉的,例如地形沧桑变化、气候冷暖变迁等;也有些演变过程能够迅速地呈现,如火山喷发、地震、城市发展与交通线路延伸等6、地理数据反映具体的地理事物例如七上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八上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中的《我国的人口增长》图二、在初步划分出的 15 种课型中为什么优先研究“地理事实”新授课1、从整个初中地理教材看,2①地理事实知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几乎每节自然课都涉及地理事实的学习,地理事实是地理学习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是地理知识的“基石” ,学生如能运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说明其地理素养高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几乎所有的区域地理知识,都和地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没有地名就无法表述和区别各种地理事物的个性几乎所有回答“地理事物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时都涉及到地理景观的学习地理分布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②地理事实知识是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地理分布知识,它对认识地理规律、了解地理联系及认识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有重要作用;地理事物演变,对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规律及成因,形成地理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数据背后往往蕴涵着一定的地理规律。
所以说地理事实是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地理技能的关键,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2、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来看 第一部分 前言中谈到地理课程性质时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什么样的就是要认识客观存在地理环境,进行地理事实的学习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这些要建立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 7~9 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对地理事实知识有明确阐述: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要认识地理环境、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 在三维目标的关系中,地理事实知识还是培养地理能力和地理科学教育的载体。
3、中学地理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研究方案中谈到研究原则时: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 ,在 15 种课型中最基础最简单4、从教师需求来看:在实际下校调研过程中教师反映:越简单的课越难上,越不知道怎么上,从理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工作开展情况问卷调查表,对五分法中涉及到的课型,如果首先选一种课型做教学行为设计,你认为应选哪种课型?76%选择地理事实新授课课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中学地理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研究方案是科研开展的纲领,教师是教学科研的直接参与者,综上所述要优先研究地理事实新授课要研究地理事实新授课,要知道地理事实新授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理论先导原则,研究者首先要3研究这类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这类课的应遵循的学习规律,以及相应的教学特点,即进行必要的理论储备在全区教研组分头作了研究的基础上汇总到中心教研组,经中心教研组研讨,并请专家指导后,初步形成地理事实新授课理论储备在此和大家交流三、地理事实新授课的必要的理论储备(一)地理事实新授课的教学任务知识技能:对所学的地理事实知识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地理事实是什么样、在哪里)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事实知识去解释简单的现象或者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地理事实知识在头脑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初步掌握认识地理事实知识的方法和运用地理事实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事实地理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合作、探索等) 二)地理事实知识的一般建构过程及各环节相应的教学策略地理事实知识的一般建构过程如下图所示:第一步:了解知识背景、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知识背景:即知识在什么领域、什么范畴内出现许多地理事实知识尤其与人文、经济相关的地理事实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背景,例如语言产生的背景:人类在实现直立行走,手脚分工,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头脑中相应的部位,促进着人脑思维的发展一直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学会了用壁画把自己头脑中的直觉印象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通过壁画到图画文字的发展、过度,发现了声音的作用,产生了人类的有声语言,最终彻底地脱离了动物界人类语言是人脑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思维发展所创造的工具,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宗教是人在感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
这些背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实知识产生意义明确学习目标:这个阶段是学生进入有效认知的第一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的学习心理处于被激发的状态这里所指的教学目标不是单元或某节课的总体目标,而是某地理内容的具体认知目标教师不宜采取直接告诉认知目标的方法,而是通过课堂提问或明确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确教师期望和学习任务第二步:注意认知材料、感知形成表象注意认知材料:现代心理学中将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了解知识背景 明确学习目标 注意认知材料 感知形成表象 进行地理思维 理解知识原理 知识巩固运用 形成知识结构了解知识背景 明确学习目标 注意认知材料 感知形成表象注意认知材料 感知形成表象 进行地理思维 理解知识原理进行地理思维 理解知识原理 知识巩固运用 形成知识结构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要让学生集中注意认知材料的策略有:①利用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②提出注意要求,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关注③强调该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感知形成表象: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感受摆在眼前的真实事物,当该事物被撤走,感知活动就停止了,而由感觉通道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却被保留下来,而且这些信息还能够在头脑中进一步加工,这些保留下来的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物体的外部形态在人头脑中的反应,在物体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 ”例如,当我们提到星海广场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华表和会展中心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表象显然表象和感知是不同的表象是一种内部化的过程,不像感知那样是外显的表象的来源是感知从心理学角度看,表象产生的通道不同,可以有视觉、听觉、味觉、运动、触觉、嗅觉表象,据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的信息中,视觉占绝对优势,约占百分之八十三,听觉占百分之十一正确的地理表象尤其是地理视觉表象形成对地理事实学习至关重要地理视觉表象可分按表现形式分为景观表象和地图表象景观表象是地理事物的实际面貌,可通过直接和间接观察获取,即可对周围地理事物进行观察,也可通过图片以及影视、录象、幻灯等学习体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地理演变时与地理事物演变不同阶段的景观或示意图结合起来,例如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化进程、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按照时空发展顺序,分阶段、分过程地掌握地图表象由阅读地图而形成,地图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整体性,信息量大可以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特性它既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载体,又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说的话可以超越语言障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例如记忆地名时应与地图紧密结合,并与其他地理事物及语意、语源联系起来例如学习亚洲和欧洲,既要与大洲大洋分布图结合,明确两大洲在地球上所占空间范围,又要了解到是古地中海人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当成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北的地区称为欧罗巴洲,意味西方日落之地地理分布与地图紧密结合,探求分布规律及成因,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地理数据课程标准中已经极少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地理数据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理图表,把数字具体化、形象化,规律化例如中东的石油储量、产量、世界人口的增长等正确的地理表象尤其是地理视觉表象形成对地理事实学习至关重要表象的来源是感知,因此在学习中你想让学生在地图中重点感知哪些信息就要凸出哪些信息,是文字的把它写在显著位置上,设成红色,匡起来,动起来,是图形的把它作成闪烁,动画,描绘其轮廓等有利于地理表象的顺利形成地理学家厄而曼说过:地理的想法必然要和地图挂钩,如果你不能把一种想法画成地图,那你这种想法就不是地理想法因此,优秀的地理教师总是要在如何运用地图上苦心钻研,多下功夫我们提倡“以图导学”的思想教材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图象系统在地理学科中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图象为先导,结论产生于读图之后,做到从图到文,先图后文,图文结合,相互转化才能促进学生地理视觉表象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学习地理时应重视表象的积累第三步:进行地理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