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中高原区旱改水项目生态效益影响分析.docx
7页黔中高原区旱改水项目生态效益影响分析 摘 要: 在兴修水利的基础上,将原来是旱地的耕地改造为水田,进一步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达到提高旱改水提质改造的目的本研究结合黔中高原区地质条件,对贵州省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大岩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项目建成后有效促进项目区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水稻土的pH稳定在中性(7.34),有机质含量为30.5 g·kg-1,有效磷含量为14.2 mg·kg-1,养分较旱地高,更宜耕种为实现黔中高原区旱改水项目的生态效益影响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生态效益;旱改水;土壤肥效引言:近年来,耕地内涵逐步向环境承载力、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扩展,学者们也更加关注耕地的生态质量和经济社会质量为应对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污染日益加剧、土壤养分匮乏失衡的耕地资源现状,国内学者结合实际工作,围绕旱改水项目对生态环境改良[1]、生产力提升[2]等方面开展研究但是关于黔中高原区土地整治前后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典型的黔中高原区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大岩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为研究对象, 为黔中高原区旱改水项目的生态效益影响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大岩组,坐标为东经E106°59′51″、北纬N27°07′07″至N27°07′36″属黔中高原区,以山地为主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舒适宜人,年平均气温13.0℃年降雨量1161.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土壤类型水田区域为水稻土、旱地区域为黄壤、山地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项目,建设规模14.6887 hm2,旱改水面积12.1716 hm21.2. 土样采集与化学指标测定依据项目区分布特点确定采样位置对每块采样点,用土钻随机采集耕层土壤(0-20cm),混合均匀,取适量土样自然风干,过筛(2mm)后用于土壤理化指标测定本研究选取3个土壤化学指标:有机质、pH、有效磷[3]2. 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旱改水土地平整12.1716 hm2土地平整主要采取旱地改水田进行规整,扩大了项目区水田面积,旱改水土地平整后,耕作面较为规整,各地块以相邻的地块的土坎分隔相邻地块相对高差合适,耕作便利,土地平整区内土地利用程度较高项目完成新建50 m³ 蓄水池3座,沉砂池3座,闸阀室3座新建输水管3044m,新建管道检修井21座,新建给水栓33个,新修涵管2个。
项目维修3.0m宽田间道3条,长1909.30m新建宽2.0m生产道3条,长1028.9m新建错车道9座新建护路堡坎434.40m新建农桥1座3. 结果分析1. 加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通过“田、水、路”整治,把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区以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1.2.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在水稻全生育期里,每亩稻田水蒸发带走的热量相当于475.7 吨标准煤燃烧的热量,由此可见蒸发和蒸腾都能吸收大量热能,使气温下降,产生湿地效应,起到优化环境功能1.3. 蓄洪排水,防治洪涝灾害由于水稻田有部分滞蓄能力,能够削减汇入河道中的涝水峰量,减轻大面积涝灾,因而实行旱改水可以提高抗涝能力 稻田可作为季节性的大型“蓄水库”,每亩稻田可蓄水100 m3以上,蓄洪排水作用明显1.4. 减少水土污染黔中高原区种植水稻是污染较少的农业生产方式水田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稻田向水体排放出的N、P等只有麦田的三分之一,蔬菜地十分之一,可有效减少污染旱改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无机有毒物质起到钝化或弱化的作用,从而消除污染物的危害。
1.5. 增加土壤肥力对项目区内土壤进行取样,并测试了土壤浸出液主要成分测定结果:pH 7.34;有机质30.5 g·kg-1;有效磷 14.2mg·kg-1结果表明,水稻土是本区域生产水平较高的主要耕作土壤,长期处于水耕熟化过程中,pH值稳定,磷的有效性能高1.6. 提高粮食产能项目建成后,实现旱改水面积12.1716 hm2,结合开阳县实际,根据当地作物种植习惯,项目区种植水稻、油菜通过计算,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大岩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可创造粮食产能91287 kg经过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耕地的粮食产能表1 (旱改水)项目粮食产能估算阶段面积/hm2作物名称单产/(kg·hm2)产能/kg旱改水后(水田)12.1716水稻600073029.6油菜150018257.4增加粮食产能912874. 结论本文以典型的黔中高原区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大岩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为例,就旱改水项目水稻土pH、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粮食产能等因素进行分析, 对旱改水工程实施后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旱改水项目的实施可有效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参考文献1. 阚国坤,惠富平. 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J]. 生态经济, 2018(8).2. 赵羿,吴彦明. 营口市柳树镇旱改水与土壤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J]. 生态学杂志,1994(3):35-40.3.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张思洋(1994—),女,汉,贵州贵阳人,工学硕士,现供职单位为开阳县自然资源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
2.通讯作者:邱丽娟(通讯作者)(1993—),女,汉,贵州贵阳人,硕士学历,现供职单位为开阳县自然资源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与工程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