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一)5.1.3 乘除法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doc
8页乘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42页、43页,乘除法的关系,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比较熟练地计算乘法, 能根据具体事例写出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中选择学生喜欢的金鱼做素材,设计了一乘一除两个问题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索、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联系,明白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为进一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用乘法口诀也可以计算相应的除法,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乘法口诀不仅能计算乘法,也可以用来计算除法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看,我们的好朋友“大头蛙”来看大家了,它想先跟大家做个小游戏,它出口诀,你们说乘法算式,希望小朋友们积极参与、抢答哦!(课件出示口诀图片)四六二十四二三得六三六十八三五十五(学生根据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抢答)师:“大头蛙”出的题目小朋友们都这么快就答出来了,它有些不服气了,它想跟小朋友们比一比,看谁计算的速度更快8÷2=4×2=□□□□ □□□□3×4=12÷3=●●● ●●● ●●● ●●●20÷4=4×5=△△△△ △△△△ △△△△ △△△△ △△△△师:小朋友们真棒,“大头蛙”非常佩服你们,下面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和“大头蛙”计算的题目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讨论)生:我们算的都是除法,“大头蛙”算的都是乘法,每一组的算式都是由相同的三个数组成的……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探索它们的意义和联系。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个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大头蛙””,围绕这一情境设计了两个形式的复习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师:小朋友们,“大头蛙”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可爱的小金鱼,你们来数一数,这些鱼有几种?一共有多少条?生:有3种鱼,每种有5条,一共有15条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生:3×5=15(条)师:小朋友们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呢?生:三五十五师:把这15条鱼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你想怎么放?每个鱼缸放几条?你能列出算式吗?生:15÷3=5(条)每个鱼缸放5条师:这个除法算式和哪句乘法口诀有关,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生:三五十五师:再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生:把这15条金鱼每5条放入一个鱼缸,需要几个鱼缸?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15÷5=3(个)解决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三、实践新知,拓展练习1. 教材“试一试”2. 教材“练一练”第1题3. 看图列式,用口诀计算2×5=10 ÷5= ÷2= 口诀:________________4. 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图示乘法算式除法算式(1)除法算式(2)乘法口诀★★★ ★★★ ★★★★★★ ★★★○○ ○○ ○○ ○○○○ ○○۞۞۞ ۞۞۞◇◇◇◇◇ ◇◇◇◇◇答案:3. 10 2 10 5 二五一十4.图示乘法算式除法算式(1)除法算式(2)乘法口诀★★★ ★★★ ★★★★★★ ★★★3×5=1515÷5=315÷3=5三五十五○○ ○○ ○○ ○○○○ ○○2×6=1212÷6=212÷2=6二六十二۞۞۞ ۞۞۞3×2=66÷3=26÷2=3二三得六◇◇◇◇◇ ◇◇◇◇◇4×2=88÷2=48÷4=2二四得八四、达标反馈1. 填空 15÷ = 3 ÷2 = 6 3×3 = ÷6 = 1 ÷5 = 4 ×6 = 362.根据上面的图片,列式计算: ×5 = ÷4 = ÷5 = 3.妈妈要在每个果盘里放3个香蕉和1个苹果,一共有15个香蕉,需要几个果盘?需要几个苹果?(画一画,再列式计算)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给弟弟和妹妹每人买了3支铅笔,他一共买了几支铅笔?他买铅笔共用去1元2角,每支铅笔多少钱?答案:1. 5 12 9 6 20 62. 4 20 20 5 20 43. 15÷3=5(个)4. 3×2=6(支) 1元2角=12角 12÷6=2(角)五、课堂小结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乘法和除法,你发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生1:我发现乘法和除法是密切相关的……生2:我发现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生3:我还能结合事例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的反思回想一节课的收获,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比较稳固的知识表象六、布置作业1.教材“练一练”第2题、3题2. 在 里填上“>、<或=” 25÷5 1×6 12÷6 18÷9 36÷6 3×3 4×5 3×63.动物园有24只猴子,每4只关进一个笼子,需要多少个笼子?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上图3种书共有( )本,每种书有( )本,列出乘法算式为( ),列出除法算式为(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关系(1) 3×5=15(条)(2) 15÷3=5(条)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在探索这些联系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乘除法解决,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展开讨论和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为后面学习用口诀求商打下基础教学资料包一、 教学资源逆运算由某种运算的结果,反过来求参与运算的量的运算,称为原来运算的逆运算例如,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如18+5=23 23-18=5;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如2×5=10 10÷2=5二、资料链接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