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狄更斯成长小说的审美文化内涵探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16063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5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狄更斯成长小说的审美文化内涵探析    胡小英(河池学院艺术系,广西 宜州 546300)Reference: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探析狄更斯成长小说的审美文化内涵,即小说的孤儿、苦儿的人物角色、正反人物对比的童话模式和和谐教育理念,为解读经典名著提供新视角Keys:成长小说;孤儿;人物对比;和谐教育I106.4    :A:1673-2111(2012)11-0182-02  成长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对18世纪欧洲启蒙小说的发展19世纪初期,英国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兴起,儿童的成长教育和社会化等问题愈益显得重要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决定了英国作家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19世纪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1838)、《大卫·科波菲尔》(1850)、《远大前程》(1861)被视为成长小说的经典以往的评论鲜有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认识狄更斯的创作本文从孤儿、苦儿的人物角色、正反人物对比的童话模式和和谐教育理念三个方面探析狄更斯成长小说所蕴含的审美文化意义,为解读经典名著提供新的视角  1狄更斯成长小说的审美文化内涵  1.1孤儿、苦儿的人物角色  狄更斯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早年丧失双亲、失去家庭温暖和父母关怀的孤儿、苦儿,他们的身世悲苦、孤立无助,注定了他们的成长过程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和煎熬。

      主人公曲折坎坷的经历也因此构成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  19世纪的工业化发展已使英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崩溃奥立弗(《雾都孤儿》)的父亲--一个有身份的绅士背弃了贵族家庭为他选定的妻子,与一个平民女子相爱,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可是一个没有戴上婚戒的女子怀孕在当时是一件耻辱的事情,这个女子只好离家出走,最后倒在街上,她在教区贫民习艺所生下孩子后就死掉了从此,这个按照字母先后顺序随意取名的孤儿奥立弗开始了他苦难的人生他的命运“注定了要在世间尝老拳、挨巴掌,遭受所有人的歧视而得不到任何人的怜悯”[1]他在贫民习艺所忍饥挨饿,在棺材店当学徒被打受骂;他流浪到了伦敦,两次陷入贼窟  大卫(《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遗腹子,他的母亲克拉拉懦弱,缺乏主见大卫的继父[来自wWw.lW5u.CoM]摩德斯通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生性贪婪、残暴、冷酷他把婚姻作为积累财富的手段,娶大卫的母亲只是想占有她的财产婚后他千方百计折磨克拉拉,视大卫为眼中钉他把大卫送到一个以惩戒学生出名的寄宿学校;克拉拉去世之后,他又逼大卫进工厂当童工养活自己  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时时遭遇着饥饿、疾病和死亡皮普(《远大前程》)从有记忆后就没有见过他的父母。

      皮普父母的遭遇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一次偶然的机会,皮普认识了郝薇香小姐的养女艾斯黛拉,并爱上了她高傲、冷漠的艾斯黛拉让皮普感到自卑,他厌恶自己的出身,产生了追求名利的想法,尤其是成为上等人之后他迷失了人性,疏远了忠厚的乔其实郝薇香小姐只是把艾斯黛拉当做报复男人的工具,以发泄当年被未婚夫抛弃的怨恨最后艾斯黛拉嫁给了一个她自己并不爱的但很有钱男人,致使皮普倍受打击,身心交瘁  所幸的是,不管是身处逆境的奥立弗、经历坎坷的大卫,还是曾经误入歧途的皮普,他们最终没有丧失善良的本性在经历了生活里的种种考验和磨练后,他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完成了自我的探索  1.2正反人物对比的童话模式  “童话是神话的最后形式,小说的最初形式”[2]在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狄更斯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童年生活的艰辛激起了他对人性的美和善、对人类生活的幸福与光明的向往,他把儿童看作是美与善的象征,他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始终保持了善良、真诚的本性,在他们的身上,凝聚了作家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验  “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菲尔丁是英国十八世纪早期成长小说家之一,他小说中的人物对比法对狄更斯影响很大。

      狄更斯在作品中也把人物分为善恶、好坏相互对立的两类好人永远行善, 坏人永远作恶这正是童话人物的模式, 也恰好合乎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儿童的期待视野[3]《雾都孤儿》里的布朗劳先生、梅里太太和露梓,《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裴果提兄妹和艾妮斯,《远大前程》里的乔·葛里奇、比迪等,他们仁厚慈爱,乐于助人,是“善”的代表而贼头目费根、窃贼赛克斯和奥立弗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大卫的继父摩德斯通、野心家希普,捉弄与折磨皮普的郝薇香小姐,犹如童话中的恶魔、女巫,他们或施暴于儿童,或迫使主人公学坏,或用自己扭曲的人生影响他人,是“恶”的代表这些善恶对立的人物构成了主人公成长的道德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而主人公在观察这些人物扮演的社会角色中逐渐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1.3宣扬和谐教育理念  早在17世纪,英国著名启蒙运动家约翰·洛克就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努力实现儿童身体、心理与道德的和谐发展伊瓦肖娃认为“教育问题几乎在狄更斯的全部作品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狄更斯对教育的重视,基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童年时代正规教育的缺失,也是他对英国社会教育状况的反思其小说表现了和谐教育思想理念。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仁爱的社会制度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为奥立弗的成长设定了两个环境:一个是贫民习艺所,一个是伦敦贼窟贫民习艺所又称为济贫院,那里是穷人的巴士底狱那些所谓的资产阶级慈善家其实是“一些老谋深算的人”,他们规定习艺所每天只开三餐稀粥,每周两次发放葱头一个,其用意是吓退人们,使得贫民们不是在习艺所里慢慢地饿死,就是在习艺所外很快地饿死济贫院的孤儿骨瘦如柴,衣服一再被改小奥立弗在这里挨饿受冻,为争取多吃一碗稀粥而被列为危险人物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破产的农民纷纷流入城市,大工业生产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沦为城市流浪汉伦敦成为罪恶的渊薮,费根的贼窟是伦敦最黑暗、最丑恶的地方,“街道窄得要命、泥泞不堪,空气里充满臭味[4]狡猾的费根把目光对准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他收留他们,教唆他们行窃蒙克斯与费根勾结,处心积虑让奥立弗沦为窃贼,目的是霸占家族财产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人性化的学校教育《大卫·科波菲尔》揭示了英国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当时的英国小学教育仍然以私立为主,允许私人办学作者的母亲就开办过女子学校小说里,大卫上学的寄宿学校是由一个破产商人开办的,他叫克里克尔,因经营啤酒花破了产,才改行办学。

      他严厉苛刻,常拿着藤条棍儿抽打学生,大卫一到学校就受到他如此“关怀”如果一个学校全靠残暴手段来维持,那么无论主持人有知识还是没有知识,学生都不可能学到很多东西”、“一个人要是老感到不幸,感到苦恼,感到忧虑,他做什么也做不好,这帮学生又怎么能学好呢?”[5]这是大卫的想法,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和谐教育的思想理念  2 结语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和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无情地揭开笼罩在维多利亚盛世表面的纱幕,暴露社会黑暗、丑恶的一面作为一个道德家,他扬善惩恶,表现战胜邪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狄更斯的成长小说将使青少年读者深受启迪和教育  Reference:  [1]容如德译.《雾都孤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  [2]赵景深.《童话学ABC》.[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2.  [3]蒋承勇、郑达华.《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01):71.  [4]容如德译.《雾都孤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8.  [5]庄绎传译.《大卫·科波菲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95.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