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优质.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1824****985
  • 文档编号:279279083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9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张锡纯;学术思想 1.生平著作简介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 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

      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脾虽居左,而其气化 实先行于右,故脾之脉诊于右关按此诊脉治病则效,不按此诊脉治病则不效若不信肝之气化先行于左,脾之气化先行于右之说者,更可以西人生理学家之言征之”圆满统一中西学说,两者并不矛盾张氏依据《难经.一难》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学说认为,脏腑皆有血脉管与回血管,其回血管之血,由心至肺将炭气呼出,是诸脏腑之回血管至此而终追吸进氧气,归于心而散布于诸脏腑,是诸脏腑之血管自此而始”使《难经》“终始”二宇意义更加明白,易于理解中西汇通的思想,贯穿于张氏医学始终,因历史条件所限,难免显得粗糙简单,甚至错误,但仍有参考价值,对中西的发展仍旧有它的现实指导意义 2.2博采众长继承创新 张氏继承学习前人经验,善于充分消化发挥,不为前人所限,“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反对泥古不化张氏受《内经》“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启迪明确提出大气说。

      认为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拌死并非“大邪”之气,而是宗气(大气)下陷所致,并创制升陷汤专制下陷之证张氏根据《内经》:“肝者,将军之官”等理论提出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不效时,诊其左关太弱,认为此乃肝阳不振,投黄蔑309,桂枝尖1飞数剂可愈这在临床常被忽略,值得记取和效法《金匣》用泻心汤治疗吐血、妞血,用大黄直入阳明之腑,以降其逆上之热,而时医多畏大黄而不敢用,张氏重用褚石以代大黄,降逆功疗效显著,五降汤为其代表方《神农本草经》载“石膏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张氏受此启悟,认为石膏凉而能散,表而能透,用于临床,得心应手提倡石膏宜生用,反对锻用,认为“石膏生用直同金丹,锻用即同鸿毒”开创了治外感实热用生石膏的先例,用石膏不分南北,纠正了前人石膏“宜南不宜北”之偏见 2.3对症用药处方讲求少而精 张氏主张治病时宜选对症之药,重用而取效他说:“恒择对症之药,重用一味,恒能挽回急重之病,且得以验药力之实际”在他自制的诸方中,不少方药不超过八味,而以5~6味者为多见,少则一、二味者如一味:薯祯粥,三味:扶中汤(于术,生山药,龙眼肉)、化血丹(花蕊石,三七,血余)、秘红丹(大黄,肉桂,生褚石)、三鲜(茅根、藕、小蓟根)。

      二味:化痕理隔丹(三七、鸭蛋子)、二鲜饮(鲜茅根、鲜藕)等在药物的用量上常有60~90克.他常重用山英肉治疗虚脱,取得满意疗效治疗疗毒用30克大黄治癫狂,脉实者大黄用主60克严历批评用药多而杂,分量轻的倾向曰:“方恒至二十余味,其药得皆在二、三钱之间,不甚差池即将病治愈,亦不知何药之力”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3.治疗经验 3.1 善用石膏 石膏一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卷》,后世历代医家多把石膏作为治热病之要药,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用于“温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肺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发热,以及气喘等证”、“胃火上炎所致的头 痛、牙龈肿痛”等证临床多取其大寒之性,治疗里热证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如此论述:“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在张锡纯看来,石膏绝非大寒之品,药性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张氏学术思想并非凭空而来,而宗《神农本草经》《本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鬼邪,产乳金疮”。

      但是张锡纯在主张重用生石膏的同时,他又强调应随证候的不同酌情加减石膏的用量,治疗中风的搜风汤用石膏八钱,治温病方的清解汤中用生石膏六钱,治伤寒方的加味越婢加半夏汤石膏用量仅为三钱等等《医学衰中参西录》中另记载石膏可治疗腹痛,并举一例曾治奉天刘××腹疼,三年不愈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尤甚,舌心红而无皮,时觉头疼眩晕,大便干燥,小便黄涩,此乃伏气化热,阻塞奇经之经络,故作疼也为疏方:生石膏两半,知母、花粉、玄参、生杭芍、川楝子各五钱,乳香、没药各四钱,甘草二钱,一剂疼愈强半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数剂全愈可见张锡纯临床辨证之准确,对石膏的运用是随心所欲 3.2谴方用药注重视维护脾胃升降功能 张氏重视脾胃升降功能,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呕吐、吐哑、喘证,痰饮等与胃气不降密切相关导致胃气不降的原因,不外肾虚不摄和肝胆气冲上逆,治之则以降胃、镇冲、补虚、泻肝为主法呕吐其治有二:胃气上逆,胆火上冲,治宜镇逆汤以代赫石,清半夏降逆和胃,龙胆草、白芍、青黛清泻胆火不使上冲,野台参、生姜健胃补中,并少佐吴英辛散解郁,配伍合理,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对胃虚气逆,闻药呕吐加剧者,则以薯菠半夏粥或一味代赫石而收奇功。

      吐蛆,张氏特别重视调气,认为胃气“上逆之极,血即随气上升而吐妞作矣”治因热而吐妞者用寒降汤,浴因寒而吐蛆者用温降汤喘证外因痰塞阻肺,内因肾不纳气张氏则认为胃气上逆,迫肺气上涌亦可作喘用参褚镇气汤和滋培汤浴之,均配伍降胃之药,如代赫石、苏子、牛芬子、陈皮等痰涎形成,一是心肺阳虚,不能温通,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湿停骤,发为痰饮,一是肾虚不摄,冲气夹胃气上逆,不能下行以运化水饮,发为痰饮因此,张氏治疗痰饮,以降胃镇冲为主法,理饮汤和理痰汤为其代表方,颇有见地,富有显明的个人特色 4.学术价值与启示 方东行等认为张锡纯的学术思想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①努力在理论体系上实现突破要以张锡纯敢于创新、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典范,在中医、西医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与突破,先在某些病或证上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概念②在继承中创新要以张氏中西医彼此权衡,互不偏废的治学思想为旨,保持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体现于结合之中③多学科、多途径协同研究要将中医学与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先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逐步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如血液透析患者的证治、肾移植术后并发症防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等)。

      对张氏及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许多为后世所习用的药对、方剂等也应开展计算机虚拟筛选成分,应用分子生物学 新技术的药理研究等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张氏中西药并用注重疗效的观点为启示,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⑤从医学发展史看,当前医学模式将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针对单一致病因子的疗法将向调节机体失衡和调动自身抗病能力为主的综合、顺势、自然疗法转化微观、局部观研究将向整体系统观、宏观研究转化,而中西医结合能体现上述转化应把握住机遇,以振兴中华医学为己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医药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2]任献青,张霞. 张锡纯运用石膏的学术思想探讨[J] .四川中医,2022 ,25(3):30-31 [3] 方东行,何立群,徐敏. 张锡纯学术特色的研究与思考[J] . 上海中医药大学 学报,2022,23(2):16-1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