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行性研究.docx
13页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行性研究一、 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统筹做好清洁能源外送和能源安全保障,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强化水电主力军作用,培育风光发电新增长点,增强火电托底保供能力,构建沿江清洁能源走廊,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1、科学有序开发清洁能源水电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其他流域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着力调整优化水电开发结构,优先建设具有季以上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在新能源开发集中区和电力负荷中心,结合水利工程水资源再利用,统筹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金沙江叶巴滩、雅砻江卡拉、大渡河双江口等水电站建设,新建金沙江旭龙、岗托,雅砻江牙根二级,大渡河丹巴等水电站全面优化水电设计、施工、管理,切实有效降低水电开发成本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1300万千瓦左右,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更加巩固2、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重点推动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分散式风电加快打造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中上游4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同步推进其他流域水库电站水风光多能互补开发。
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因地制宜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到2025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约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2200万千瓦到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3、加大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重点实施川中安岳气田、川东北普光和元坝气田、川西气田、川南页岩气田滚动开发等项目加快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威远和泸州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等管道建设,完善省内输气管道网络,加强与国家干线管道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老翁场、牟家坪等地下储气库建设,补齐储气调峰能力短板到2025年,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30亿立方米;到2030年,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850亿立方米4、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严控煤电装机规模,促进煤炭清洁利用,推动煤炭消费量稳定下降,到2025年原煤消费量不超过7000万吨,到2030年原煤消费量不超过6500万吨将石油消费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推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力争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
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先保障民生用气,统筹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大力推进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加快保供调峰天然气机组建设,有序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实施工业、交通等领域天然气燃料替代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在工业生产领域持续推广电锅炉、电窑炉替代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加快公共交通、环卫、旅游景区、工程作业、家庭用车等领域的电动化进程;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推广电烤烟、电制茶替代燃煤烤烟制茶5、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构建水电和新能源高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持续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加快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建成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全面推进四川电网500千伏主网架优化,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提升电网分层分区运行水平推动新能源送出通道建设,以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中上游等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为重点,有序推动水风光一体化送出工程建设,新增跨省跨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加大风光等新能源资源配置统筹力度,支持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水火联营项目建设加快配电网升级换代,推进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等电网技术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到2030年,全省具备季以上调节能力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900万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二、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及碳达峰预判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49.8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下简称为碳排放)为100亿吨左右1980—202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体呈现三个阶段:①缓坡期(1980—2001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缓慢增长,能源消费年均新增0.45亿吨标煤,碳排放年均新增0.98亿吨②陡坡期(2002—2013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快速上升能源消费年均新增2.18亿吨标煤,碳排放年均新增4.77亿吨③趋缓期(2014—2020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进入趋缓期,能源消费年均新增1.16亿吨标煤,碳排放年均新增0.94亿吨未来10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重发展将带来碳排放增长刚性压力。
基于行业/领域核算结果,在采取积极措施情况下,中国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的直接碳排放有望于十五五中后期达峰,较2020年增加5亿~7亿吨左右,由于行业达峰不同步,达峰后碳排放将保持3~4年的峰值平台期为确保中国2030前实现碳达峰,需要推动不同行业/领域梯次达峰其中,工业领域在十四五期间整体达峰,达峰后碳排放实现稳定下降,电力、交通、建筑领域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力、石化、交通等行业/领域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居高不下,十四五将是控增量、促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几个行业/领域的达峰进程决定了2030年前中国碳达峰的态势三、 碳达峰工作原则1、碳达峰总体部署,分类施策坚持全省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部署,综合考虑发展定位、发展阶段、减排潜力和成本、产业基础、重大项目布局、能源禀赋等,科学确定各地区、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目标任务2、系统推进碳达峰,重点突破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进碳达峰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强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梯次有序达峰3、碳达峰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各类市场化机制,形成减排长效机制。
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构建与市场机制相耦合的低碳政策体系4、碳达峰稳妥有序,安全降碳立足水多气丰煤少油缺和部分地区风光资源较好的省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在切实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同时,稳妥有序、循序渐进实施碳达峰行动,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运动式减碳和碳冲锋,确保安全降碳四、 中国双碳目标的内涵中国的双碳目标实质都是低碳转型2030年前碳达峰是近期目标,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2060年前碳中和是长期目标,碳达峰后需要更有力度的减排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达峰,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的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促进碳强度逐步降低的达峰,而不是碳排放攀高峰,更不是冲高峰碳中和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的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的发展路径,与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步,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深刻进步的里程碑实现双碳目标首先需要对二者有清晰的认识:第一,双碳目标将引领中国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文明形态逐步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
第二,双碳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可有效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进步,拉动巨量的绿色金融投资,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第三,双碳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将大幅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减少化石能源,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第四,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我国已开发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均未达到技术可开发量的1/10,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是丰厚的第五,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既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区原则和基于发展阶段的原则,又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第六,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对高碳发展路径依赖惯性大等巨大困难,这有助于补齐中国发展短板、落实新发展理念第七,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转型过程,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稳妥推进,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等问题第八,充分认识碳汇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在实现碳中和中的作用,发展并利用好碳汇增长空间,在不易脱碳的工业环节,积极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五、 碳达峰碳中下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机遇由于传统石化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污染问题(新能源是指除了传统石化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势,包括水电、核电和风电太阳能等等,相比于使用传统能源进行火力发电和发热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而言,新能源的发电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碳排放),我国早在九五计划时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技术,随后历年的国家发展规划新能源技术都被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之中2020年国家提出了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在最新的十四五计划中进一步提出要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不断的扶持下,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980年到2020年以发电煤耗计算法口径统计下我国新能源消费占比从4%增长到了15.8%,增加了11.8个百分点随着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的提出,我国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在国家能源局就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事项征求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完善发展机制,释放消纳空间,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地方主导作用,调动投资主体积极性,坚持存量增量并举、集中式分布式并举,持续加快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
这将给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六、 碳达峰指导思想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总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和市场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2030年前如期实现碳达峰七、 碳数据使用观点及现存关键问题分析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渠道及各种努力去减碳双碳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对相关减排措施与政策的成效进行快速评估,最重要的是获取高时效的碳监测数据新一代碳排放数据监测中卫星遥感观测是十分重要的手段,自上而下方法通过观测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结合气象场资料和大气传输模式,利用同化技术反演估算区域源-汇及变化状况每个行业对自己的减碳路线都有所强调,但整体统筹观测,不仅是大众,不少业内人士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还存在一定局限,存在几点误区。
一)全局考虑碳中和问题,碳数据的使用应针对整个大气圈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正负相抵,实现净零排放,从而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