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殖民语境下对等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外语翻译论文.doc
4页后殖民语境下对等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_外语翻译论文 论文 关键词 对等理论;文化转向;后殖民理论 论文摘要 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翻译研究的根本理论对等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多层次对等理论在全面关照语言本体层面对等的基础上,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翻译学的研究视野,倡导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等值,反映了后殖民理论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差异,主张平等对话的思想,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均有着深远的意义,是翻译研究的深化 中国 译学从中可以得到极好的启示,即加强汉外翻译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提升译者身份和译学地位 一、多层次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 发展 脉络 对等(equivalence)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翻译学发展过程中争论最多的话题,也是随着翻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日臻完善的课题 国内外翻译理论界对对等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从中国传统译论代表“信达雅”到 现代 译论“神似”、“化境”说,直至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和谐说”等等,对翻译中语言、风格直至整体美学效果的不同层面的对等进行了阐述但是,传统翻译研究基本上由“忠实”、“准确”等概念所主导,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局限于静态语言转换机制。
国外对等译论以奈达(Nida)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formalcorrespondenceandfunctionale-quivalence)影响最大,后有波波维奇(Popovic)、巴斯奈特(Bassnett)以及莫奈·贝克(MonaBak-er)的分层次对等理论,跨越了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局限,使对等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turn),在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理论文化 政治 批判的策略引导下,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对等理论研究必然将从语言内部层面走向广阔的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意识形态语境,从而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dynamiccorrespondence)突出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引发了很多批判和误解后来,他将功能对等中的“信息”作了引申,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他认为,形式也表达意义,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不但要求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90年代中期,奈达放弃句子转换生成的观点,将社会文化因素引入对等理论。
对动态对等或者说功能对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最贴近的 自然 对等”看来是不够的,没有一种译文可以称得上与原文是完美的对等,虽然可以认为它们达到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翻译对等概念——“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他认为,在最高与最低之间,可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可见,经过多年的探索,奈达逐渐将对等的范围从语言内部向读者反应扩展 波波维奇将等值从词法、句法、篇章及文体等语言层面分为: (1)语言对等(1inguisticequivalence):原语与目的语在词法和句法等语言层面构成共质,有时可以采用字对字的翻译; (2)词形对等(纵聚合关系的对等)(paradig—matic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在纵聚合语言表达轴上各要素之间具有对等关系; (3)文体对等(stylistic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各个要素在功能上的对等,旨在表达同一、恒定的意义; (4)语篇对等(横向组合关系对等)(textual/syntagmaticequivalence):原语与译语在篇章结构形式上的对等。
可见,波波维奇对翻译等值的探讨,停留在语言内部,但是他将对等按照语言结构层次进行划分,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中的等值不是同一(sameness),或者数学意义上的等值,而是多层次的对等她援引诺伊贝特和皮尔斯语篇理论的观点,认为翻译等值属于符号学的范畴,由句法、语法和语用三方面的对等构成而且这三方面的对等构成一定的层次关系:语义对等优先于句法对等,而语用对等以前两种对等为前提和补充巴斯奈特强调,等值问题的研究应该把对等放在文化及时空的背景来看待巴斯奈特在其与列夫维尔(Lefevere)两人合编的《翻译、 历史 与文化论集》对“功能对等”又作出如下解释:等值即指目的语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承担其功能的方式与原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曾经发挥或承担的功能方式一致显然,这里的等值内涵已远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等值概念在这个定义的理论框架下,译者为了获得功能上的对等,除了语言层次的润饰,还需文化上的整合,从而满足文化价值系统下等值的全新标准,也明确了多层次对等理论的“文化转向”(culturalturn) 莫奈·贝克将对等层次进一步细化为5个层次: (1)词层对等; (2)词组对等,包括搭配、习语和成语的翻译: (3)语法对等,对照原语与目的语语法范畴的多样性; (4)语篇对等,涉及主题、信息结构和连贯性的对等; (5)语用对等,照顾到内涵的传承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翻译是一项交际活动,译文不是一个静止的文本,而是原文作者意愿的载体,译者的任务是如何在目的语文化中将这一意愿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另一个读者群这里,对等理论不仅在语言内部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而且从语用的视角再次将社会文化因素纳入研究视野,追求文化层面的语用对等 二、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后殖民语境 综合上述,文化转向的对等理论,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下,尤其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翻译理论研究“文化转向”的必然结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下,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后殖民批评消解霸权,弘扬弱势文化,承认文化的差异,主张不同文化的平等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将翻译看作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殖民地人民在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更增强了解除、摆脱宗主国的精神控制的要求,这当然是一个比体制变革更艰难的文化政治工程不少后殖民学者认识到要重塑民族身份,抵抗霸权文化的侵略。
从更加广泛的意义来说,虽然殖民主义早已结束,但殖民主义作为维持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代名词仍然以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形式在经济、科技领域进行着垄断,在社会、文化上进行不遗余力的“渗透”,以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取向弱化甚至瓦解殖民地、弱势文化的本土文化 对于 中国 这个 发展 中国家而言,直到今天,许多领域仍然承受着这种“不在场”的殖民影响在中医领域,本土化问题和中国意识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中医现状面临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问题是“西化”,即向西方医学的异化 哲学 领域,中国哲学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我们加以诠释的概念,是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而我们现在用以诠释的概念,是些移植的外文词中国人文化认同的危机可能比通常所想的还要深重 现代 中国哲学的身份令人置疑而作为跨文化交际重要渠道的翻译实践领域,中西方存在着严重“逆差”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106800余册著作,而西方翻译中国著作仅仅近千册翻译实践主体的文学交流,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中国对西方文学的引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西方文学名著,在20世纪的中国得到了广泛和系统的翻译,而西方似乎更重视中国古典文学,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则缺乏热情。
这一现象似乎与上述中国学的发展相互矛盾,但可能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如果中国学者不做出努力,西方中国学研究是否会停留在赛义德(Said)《东方主义》(Orientalism)里所论述的情景中?即他们的研究根本不是建立在对东方客观全面的了解基础之上,而是用被扭曲、被肢解的“海市蜃楼”或“想象性东方”,以此作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虚构的东方反过来强加于东方,将东方纳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实现文化殖民和语言殖民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和国际学术前沿对话,只是被动地等待西方的汉学家来发现我们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优秀作品,显然就会存在一种滞后性,造成中国文化的失语状态更为堪忧的是,我们正面临着西方不遗余力的渗透和西化的巨大威胁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中国译者必须承担起这一 历史 重任,促进中国与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共同繁荣 三、对等理 论文 化转向对中国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意义 对等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中心理论,从传统侧重语言形式对等的规范性研究逐渐转向涉及社会、历史、文化、 政治 、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描述性研究多层次对等理论突破传统译论二元对立、一个对等标准,将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纳入对等理论的视野。
在巴斯奈特和莫奈·贝克的对等理论中,语用对等将翻译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交际情景之下,消解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殖民统治的影响,推动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和谐互动 吕俊对目前翻译文化转向做了较为全面透彻的反思,认为翻译的文化转向只是一次研究重点的转移,是目前多元视角中的一个视角,当然也是一次研究深化的过程但是他担心,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剥夺,否定对语言问题的本体研究,导致翻译研究的终结,使翻译研究消解在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之中,从而丧失其作为独立学科的本体地位 多层次对等理论文化转向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深入,进一步扩大了译学研究领域,将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意识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融为一体,使这门跨学科研究的新兴学科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且,对等理论的文化转向将文化因素置于多层次对等体系之下,与语言内部因素相辅相成在这里,翻译的语言本体研究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关照下,将更为全面、 科学 、有效,必然推动翻译学的发展趋于成熟对等理论从影响翻译的内部因素向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拓展,关照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价值的对等,将翻译研究引向探求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更高层次的对等,诸如作者与译者地位的对等,即主体间性的转向,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中价值的对等,并以此来反观翻译语言内部层面的对等策略,有着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对目前译界的热点如翻译主体间性的转向、弱势文化民族身份的重塑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二)翻译学科地位的提升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文化转向,对原文在原语文化与译文在译语文化中价值对等的研究,必然提升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文化价值的对等,使译者与作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享有同等的话语权,译者地位从“隐形”、“女性”的阴影下解放出来,与作者一起共同推动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与和谐互动,使人类文明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巴斯奈特和勒菲维尔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translationturn)便是有力的佐证德里达(Derrida)甚至将哲学问题的研究最终归结到翻译研究上他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的概念问题,哲学的起源是翻译,或者是意义传译的可译性这一基本命题试图通过对翻译问题的探讨,阐明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语言本质和意义的观点 在中国,翻译学学科地位刚刚确立,学科的发展、地位的提升任重而道远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为中国译学界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背景和发展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