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的传统经验鉴别.ppt
59页中药的传统经验鉴别中药的传统经验鉴别济南市中医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 许旻许旻目录l中药鉴别基础知识l传统经验鉴别简便方法l常见掺伪使假方式l常用中药鉴别举例2壹中药鉴别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中药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材中药材: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种植、养殖和采集的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的原材料 一般指药材原植、动、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饮片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基本概念•中药鉴定中药鉴定(1)中药品种(真、伪)的鉴定 ,包括原植(动、矿)物的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及生物鉴定等;(2)中药质量(优、劣)的鉴定,包括①中药纯度的检查②中药质量优良度的检定•经验鉴别经验鉴别:指用简便易行的传统的直观方法,观察药材和饮片的颜色变化、浮沉情况以及爆鸣、火焰等特征 基本概念•性状性状:指药材和饮片的形状、大小、表面(色泽与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及气味等特征 1. 形状:指药材和饮片的外形 2. 大小:指药材和饮片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薄。
3. 表面:指在日光下观察药材和饮片的表面色泽(颜色及光泽度),以及观察药材和饮片表面的光滑、粗糙、皮孔、皱纹、附属物等外观特征 4.质地:指用手折断药材和饮片时的感官感觉 5.断面:指在日光下观察药材和饮片的断面色泽(颜色及光泽度),以及断面特征 6.气味:指药材和饮片的嗅感与味感 贰传统经验鉴别 简便方法性状鉴定•方法: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简单、易行、迅速 水试•有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由于所含成分的特性,能产生特殊的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胖大海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6—8倍•西红花西红花:投入水中,水被染成黄色,不显红色,无沉淀柱头膨胀呈喇叭状,无油状漂浮物•牛黄牛黄:投入清水中,可吸水变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不脱色、不浑浊加少许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黄,习称“挂甲”或“透甲”水试•阿胶:阿胶:置于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红色,较澄明,下层无沉淀,清而不浊•秦皮:秦皮:加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菟丝子:菟丝子:加沸水浸泡后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能吐丝。
火试•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 •麝香麝香:取少量麝香撒入炽热的金属片上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起油点似珠,香气浓烈,无毛、肉焦臭气,灰化后呈白色,无火焰、火星出现 •血竭血竭 :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则熔化,无油迹扩散,对光照视呈鲜红色 火试•青黛青黛 :火烧时产生紫色烟雾•沉香沉香:用火烧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熄灭后有沉香的特殊香气 •海金沙海金沙:取少量置火中,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存 叁常见掺伪使假方式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正品正品::药典或其它法规规定的品种及其特定部位•伪品伪品::凡是不符合法规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劣药劣药: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一)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二)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三)超过有效期的;(四)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五)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六)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混淆品混淆品::外观及部分功能与正品相似,市场常见相混用的品种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栽培条件•采收加工•产地•贮藏•运输•人为掺假使伪 常见掺伪使假方法•掺入非药用部位•掺入杂质•硫黄熏蒸•染色•增重•其他情况常见中药掺假饮片中药名称中药名称掺假方式掺假方式制何首乌用红薯染色加工而成西红花用薄纸、海带切细丝染色掺杂其中冬虫夏草明胶粘合、金属丝插入虫体、外涂泥沙等掺假延胡索用山药的珠芽(山药豆)染色加工而成清半夏用水半夏或小南星切片后掺入烫水蛭加钒水浸泡,体表染色皂角刺用蔷薇科植物茎切小段,或用皂荚树的嫩枝切段后,掺入皂角刺中西洋参掺入除去根茎及支根的白参川贝母用小平贝、光慈姑冒充川贝母,掺入其中常见中药掺假饮片中药名称中药名称掺假方式掺假方式三七粉在其中掺入别的粉末僵蚕用死蚕冒充僵蚕山茱萸掺入果核增重或混入葡萄皮、柿子皮染色后掺假乌药掺入大量地上茎及枝的切片降香、苏木在心材中掺入较多的边材沉香掺入大量不含树脂的黄白色木质部及朽木部分钩藤掺入不带钩的光枝桃仁将价格较低的杏仁或山桃仁掺入桃仁中金银花掺入过多的叶和枝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常见增重的中药饮片中药名称中药名称加重方式加重方式砂仁用硫酸盐或食盐水浸泡后加重小通草、通草用硫酸盐或糖等浸泡或掺入滑石粉增重红参、桂圆肉掺糖水增重穿山甲用浓白矾水、硫酸镁或浓盐水浸泡增重肉豆蔻煨后带过多的面增重醋龟甲、醋鳖甲掺入过多的油砂增重全蝎加入过多的盐,或腹内添加泥沙增重地龙体内的泥不去除以增重常见染色中药饮片中药名称中药名称染色方式染色方式大黄、黄芩、黄连、蒲黄、延胡索、石斛、黄柏等用“金胺O”等染黄红花“金橙II”染色乌梅掺入山杏,用亮蓝、苋菜红、日落黄等染色丹参化工染料染色,冒充好品相枸杞硫磺熏漂白后染成鲜艳的红色黑芝麻、何首乌、肉苁蓉、川乌、草乌、黄精、玄参、山茱萸、女贞子、威灵仙、香附等染成黑色西红花用纸纤维搓成条状,再用金胺O、新品红等色素染成金黄色冬虫夏草虫体染黄,子座染成灰黑色常见易熏硫的中药饮片•山药、百合、白芍、白芷、白及、白术、当归、桔梗、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川贝母、浙贝母、玉竹、天麻、天花粉、半夏、黄芪、黄连、泽泻、天冬、粉葛、佛手、北沙参、川芎、枸杞子、莲子、薏苡仁、丝瓜络、金银花、菊花、槐花、茯苓、桑螵蛸、板蓝根等等。
限硫标准•《《中国药典中国药典》》 2010年版年版第二增补本第二增补本自2013年12月1日起执行•《中国药典》收载的山药、牛膝、粉葛、天冬、天山药、牛膝、粉葛、天冬、天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麻、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等10味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查项目,限度为“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400mg/kg”;•对其他其他中药材及饮片,在《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中增加“除另有规定外,中药材及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mg/kg”的规定常见易熏硫的中药饮片常用中药鉴别举例肆人参•来源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性状性状: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出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
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人参•芦头:又称芦指人参的根茎部分 •芦碗:系指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茎痕,形如小碗•艼:指人参根茎上生出的不定根• 珍珠点:须根上生长着一些疣状突起,形似珍珠,又称为“珍珠疙瘩”人参•野山参:山林里自然生长的人参•林下参:模拟山参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其生长的山林,采用人工播种,不经人工干预,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在10到20年以上而成的人参 •园参:栽培的人参,俗称园参人参•野山参:芦头长,芦碗密;参体与根茎等长,人形,横体,较短;主根上的横纹细密清楚,颜色较深;皮细而韧;珍珠疙瘩多,且明显易见•园参:芦头短,芦碗少;参体呈圆柱形,八字分开,顺体,较长;主根上的横纹稀疏,且不连续;皮粗而脆;珍珠疙瘩不明显误食“人参”中毒商陆•来源来源: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性状性状: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2~8cm;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
纵切片弯曲或卷曲,长5~8cm,宽1~2cm,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西洋参•来源: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性状: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2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可见横向环纹和线形皮孔状突起,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和须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有的上端有根茎(芦头),环节明显,茎痕(芦碗)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芋)或已折断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西洋参冬虫夏草•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性状: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c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冬虫夏草•识外形:冬虫夏草虫体似蚕,表面有环纹;子座部分颜色较深,有柄,常单生,偶有2—3个分枝。
•量大小:冬虫夏草的虫体长 3~5cm,直径 0.3~0.8cm•看颜色:冬虫夏草的虫体表面呈深黄到黄棕色;子座部分则呈深棕色或棕褐色冬虫夏草•看环纹:冬虫夏草环纹粗糙明显,共有20一30条,近头部环纹较细•数足数:冬虫夏草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部1对,其中以中部4对最明显•观断面:冬虫夏草的虫体折断面呈淡黄白色•闻味道:冬虫夏草有稍带干燥腐烂虫体的腥味西红花•来源: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性状: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西红花•取本品浸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取本品少量,置白瓷板上,加硫酸1滴,酸液显蓝色,经紫色缓缓变为红褐色或棕色 红花•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性状: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
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水试:取红花浸入水中,水染成金黄色 三七•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剪口:根茎习称剪口•筋条:支根习称筋条•绒根:支根中最细者习称绒根三七•性状:主根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川贝母•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母•松贝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炉贝 呈长圜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栽培品 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平贝•来源:为百合科平贝母的干燥鳞茎商品多来源于栽培,主产东北•性状:扁球状,形如算盘珠,高0.5~1cm,直径0.6~2cm 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有鳞叶两瓣,肥厚饱满,大小相近或一片较大,互相抱合,顶端微平或微凹入,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富粉性•区别:平贝较川贝大,扁平不圆,色常不白,味苦近来有用小粒平贝充松贝者,其直径仅约0.5cm,呈圆锥形,形似松贝,但顶端较圆,鳞叶两瓣大小亦极悬殊,大抱小,但小鳞叶仅呈米粒样,只在中部显现,多不到基部 酸枣仁•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 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有的两面均呈圆隆状突起;有的一面较平坦,中间或有1 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酸枣仁•伪品滇酸枣:又名理枣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4~8毫米,宽4~6毫米,厚1~3毫米,整体均比真品个小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坦有光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黄色或棕黄色斑点,但无纵线纹一端宽而圆钝,另一端渐窄,呈拱嘴状气微,口尝味酸 酸枣仁酸枣仁滇酸枣滇酸枣半夏•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状: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天南星•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性状:呈扁球形,高1~2cm,直径1.5~6.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有小扁球状侧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白色,粉性。
气微辛,味麻辣 水半夏•来源:为天南星科鞭檐犁头尖的块茎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性状:呈椭圆形、圆锥形或者半球形,似桔核,高0.8~3cm,直径0.5~1.5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突起的芽痕;下端略尖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成分中不含次黄嘌呤核苷具燥湿化痰之功石菖蒲•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性状: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l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水菖蒲•来源: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干燥根茎•性状:略呈扁圆柱形,少有分枝,长5 ~15cm,直径1~1.5cm表面棕黄色,具环节,节间长1~3cm上方有大型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凹陷的圆点状根痕质硬,断面海绵样,类白色或浅棕色,内皮层环明显,有多数小空洞及维管束小点。
气较浓而特异,味辛佛手•来源:芸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为类椭圆形或卵圆形的薄片,常皱缩或卷曲,长6~l0cm,宽3~7cm,厚0.2~0.4cm顶端稍宽,常有3~5个手指状的裂瓣,基部略窄,有的可见果梗痕外皮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皱纹和油点果肉浅黄白色,散有凹凸不平的线状或点状维管束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气香,味微甜后苦 佛手瓜•来源:葫芦科佛手瓜属植物佛手瓜的果实•性状:果实梨形,有明显的5条纵沟,瓜顶有一条缝合线果色由绿色至乳白色果肉乳白色,一个果实内只具一枚种子,果肉与种皮紧密贴合,不易分离;种子扁平,纺锤形 熟地黄熟地黄•酒熟地黄:取净生地黄,加黄酒拌匀,置炖药罐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黄酒完全被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生地黄每100kg,用黄酒30kg•蒸熟地黄:取净生地黄,置适宜容器内,隔水蒸至内外黑润为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