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宗义比较略记.doc
29页四宗宗义比较略记宗派定义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实有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毗婆沙宗的定义有部 自证分即:一种心识对心识的向内执取、独立而没有随伴着其它心所的心王经 主张自证分与外境二者真实存在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经部宗的定义部宗 经部宗和譬喻师二者同义词认许自证分、主张依他起真实存在,而不承认外境的宣说大乘宗义者,就是唯唯识 识宗的定义宗唯识宗与唯心宗二者同义词主张就胜义而言,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法的宣说大乘宗义者;亦即,主张诸法中观 名言有、胜义无的宣说大乘宗派见者,就是中观宗的定义中观宗与说无体性宗宗二者同义词各宗派内分派别从流传地域上,派别有三: l .迦湿弥罗派 2 .日下派 3 .中原派有部从教义差异上,则分十八部派别有二:经部1. 随教行经部宗——尊奉《阿毗达磨俱舍论》 宗2. 随理行经部宗——尊奉《七部量论》 1. 随教行唯识宗——主张八识,尊奉《瑜伽师地论》 内分二派:真相唯识派——即主张根识所现的立体物象,如其所现而存在又内分三派:①能取所取等数派②半卵对开派③参杂无二派唯识 假相唯识派——即主张根识所现的立体物象, 如其所现而不存在 又内分二派:宗有垢派——即心体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或佛地虽离无明,但仍有外境有的错觉。
无垢派——即心体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或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外境有的错觉2 .随理行唯识宗——主张六识,尊奉《七部量论》 亦分真相派与假相派,区分之理如上瑜主张有自证分而不承认外境的中观宗,就是瑜伽行自续派的定义伽行自经不承认自证分、且主张外境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 就是经部行自部中续行续派的定义观派宗应 不承认自证分、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成 应成派的定义派二谛世俗谛:凡是某法,经过外力摧灭或由心识予以分解之后,执取该事物的心便不再生起执取该事物的楖念,这样的法,称为世俗谛,如瓶子和有念珠部胜义谛:凡是某法,经过外力摧灭或心识予以分别之后,执取该事物的心仍不会放弃执取该事物的概念,这样的法,称为胜义谛,例如:无方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心识及一切无为法随教 同于有部行世俗谛:某法必须唯依分别心、 名言予以假立才能成立, 为世俗谛经部没有作用的法、世俗谛、共相、常法、无为法、虚假存在的法都同宗随义理胜义谛:某法不必依分别心、 名言予以假名安立, 且堪能由正理观行择而成立,为胜义谛有作用的法、胜义谛、自相、无常法、有为法、真实存在的法都同义有作用,是指能够生起自果的作用。
世俗谛:名言量所对的境、所安立的境,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虚假的,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同义世俗谛是依他起与遍计所执所摄唯之法识宗胜义谛:以观察胜义的理量所缘得之境,也可说以二现隐没之上亲证现量的所证品,或说胜义量所安立的境、所认知的境,就是胜义谛胜义谛、空性、法性、圆成实性、真如都同义胜义谛是圆成实性所摄之法世俗谛:在带有世俗显现及实有显现的二现的情况下, 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世俗谛定义 例如:瓶就是世俗谛世俗谛分为自二类: 1. 正世俗谛,如水 2. 倒世俗谛,如阳焰现为水续胜义谛:在二现隐没的情况下, 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 就是胜义中派谛例如:瓶非真实存在,就是胜义谛观宗胜义谛,广分为十六种空性;略分四种空性应世俗谛:凡是由名言量所寻找的、 所安立的法, 并且彼量心观待法时,成为名言量,彼法即是世俗谛,例如瓶是世俗谛成派胜义谛:凡是由观择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事物, 并且彼量心观待彼法时,成为胜义量,彼法即是胜义谛,例如瓶的空性是胜义谛各宗安立诸法之理主张由无方分微尘累积成粗分外境,故先有实有外境,再生起执取实有外有部境的心经部宗 同于有部主张诸法非由无方分微尘所累积成境,乃由内心习气为近取因成熟而显现境,依心体而有,心境同体。
唯识宗故诸法的存在, 其不共因是心识习气, 共因为各自之因缘, 如苗芽的成立,不共因为心识习气,共因为种子,俱作缘为水份等,如此才成立苗芽自 主张诸法二聚和合而有,并且诸法唯识所现,是瑜伽行自续派的安立续 诸法之理派 主张诸法二聚和合而有,并且诸法非唯识所现,是经部行自续派的安立诸法之理中观宗应 主张诸法唯名假立而有例如此为桌子,必须有一予以安立的名言,成 才会生起此为桌子之想派 此派认许唯由分别心予以假名安立, 唯识宗则许由心体习气成熟所成立,二者不同各宗所许遮破断常二边、安立中道之义因为主张诸有为法的因果缘起,故谓遮破断常二边,亦即:有恒常不变的造业者为常边,及根本无因果或四谛为断边有部因此,遮破因果恒常不变的常边、与根本无因果的断边,即是中道果生时因已灭,因此脱离常边;因结束时果出生,所以脱离断边因为主张诸有为法不断流转相续,并刹那坏灭,故其非相续不断为断边,非刹那坏灭为常边因此,遮破诸有为法非刹那刹那坏灭的常边、与非相续不经部 断的断边,即是中道宗诸有为法的相续,不断地流转下去,因此脱离断边; (诸有为法)刹那坏灭,所以脱离常边因为主张二取空及遍计所执自相无为空性,故认许遍计所执自相有为常边,及依他起、圆成实自相无为断边。
唯识 因此,遮破遍计所执自相有的常边、与依他起及圆成实自相无的断边,即是宗中道遍计执非真实地存在,因此脱离常边;依他起真实地存在,因此脱离断边认许缘起的本质即是空性的本质,缘起成立即空性成立,反之亦然,二者互含遍一如所作性与无常本质为一, 但二者非一如瓶与瓶之空性本质为一,但二者非一;若二者为一,则常成见瓶必也是瓶之空性无为法也依方所聚合假立而有,故唯依缘起一词,即依缘而有,故胜义空;虽胜义空,但有依中观 缘而起,故名言有,如此即有力变遮断常二边 然而二中观宗虽同许胜义空,宗其意义却有不同因此,遮破诸法胜义有的常边、 与诸法胜义无即成根本无的断边, 即是中道一切法在名言上是存在的,因此脱离断边;然而在胜义上却不存在,所以脱离常边五位法1. 色法——有十一种,即五根之眼、耳、鼻、 舌、身及五尘之色、声、香、味、触与无表色2. 心王法—— 有六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3. 心所法——指与心王相应,亦名相应行,共有四十七种,即: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别境,又名五唯:欲、胜解、念、定、慧十一善法: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有 不害部六根本烦恼:贫、嗔、痴、慢、疑、恶见。
二十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 、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4. 不相应行法,此不与心王相应,亦名不相应行,有十四种,即 : 得、不得、命根、众同分、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5. 无为法,有三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主张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灭尽定、经 无想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部宗 相应、次第、势速、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另许无为法有四种,并且不主张无表色为具相色法1. 色法,有十一种,也不主张无表色为具相色法 法处所摄色2. 心王法,随理行唯识派许有六种,同有部:随教行唯识派许有八种,即在彼六识而再加上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唯识 3. 心所法,有五十一种,即在有部所许的四十七种而再加上悔、眠、寻、宗伺四种,共五十一种4.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同于经部宗5. 无为法,有六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真如、不动灭、想受灭1. 色法,有十一种,应成派主张无表色为具相色法2. 心王法,有六种,同于随理行唯识派中观 3. 心所法,有五十一种,同于唯识宗。
宗4.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同于唯识宗5. 无为法,有四种,同于经部宗 (虚空、择灭、非择灭、真如)六十二界眼识到意识之六识眼根到意根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之境六法 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六组三善根(非贪、非嗔、非痴)及三非善根(贪、嗔、痴) 五受(苦受、乐受、心乐、心不乐、舍受)及无明6 ×6=36)三界——指一般三界恶——指多烦恼欲界、中间——指较少烦恼之色界、妙——指烦恼最少之无色界色——指具善法之色界、无色——指具善法之无色界、灭界——指凡圣三 之灭、无为法法六组 三时——指过去、现在、未来善、不善、无记有学——指三乘见、修二道之善、无学——指三乘无学道之善、中间——指凡夫之善3×6=18)即:受、想、行、识四蕴四法 (4×1=4)一组有为法、无为法二法 有漏、无漏二组(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