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典型性格理论比较.doc
9页中西典型性格理论比较中西典型性格理论比较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很早出现了,但探索、阐明典型性格的理论,却 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学术史上看,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的产生,都有 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继承性,理论家们也只能在历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出自己 的贡献由于中西方诸多不同的因素,在中西文学批评史上,艺术性格理论的 提出和发展,时差较大,进程也很不一样,各有自己的起点和历史在过去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所引用和阐发的理论,几乎都是“进口” 的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人物形象塑造的观点汇集起 来,对这个问题作历史的考察,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它在不同时期的具 体内容,就不难发现,明代以后,我国一些著名的文论家,都曾在不同程度上 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问题进行探索,当中有许多艺术上的真知灼见,它们 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的艺术性格理论中西方文论家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立论, 都是以各自的文学创作实践为基础,自然不会完全相同西方的艺术性格理论,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经过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17 世纪的古 典主义、18 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德国古典美学一直到马克思主义,形 成了科学典型理论,已有定评。
我国古代的艺术性格理论在怎样的程度上和西 方的典型理论相通,它具有哪些特点,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西方艺术性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带有明显的商业特征与商业性社会相适应,文学艺术,美学思 想,均偏重客观形象的再现,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摹仿再现的叙事文学传统特别 发达,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特别是悲剧),都是重视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 命运的,它们是西方典型理论产生的土壤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提出了人物 形象塑造的问题怎样总结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的丰富经验,给以理论的 说明,就历史地提到了理论家、美学家面前,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在艺术领域讨论艺术性格问题的是柏拉图他在《理想 图》第五卷中写道:苏:如果一个画家,画一个理想的美男子,一切的一切都已画得恰到好处,只是还不能证明这种美男子能实际上存在,难道这个画家会因此成为一个最糟糕的画家吗?格:不,我的天啊,当然不能这样说1】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艺术永远 低于理念世界,否认艺术的真实性在这里柏拉图从他的理念论出发而提出 “理想的”这么一个概念,论及艺术性格这一理论问题但应当说首先对这一 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第九章中说: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个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巴德所做的事或所遭遇的事……2】 在这里,他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艺术典型的概念,但他通过对文学创作特点 的论述,已经从理论上谈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应该是个别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体 而他所说的普遍性,不是柏拉图所说的抽象的理念,而是事物的可然律和必然 律,即一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在《诗学》第十五章中,又具体指出刻画一个 人物的性格,应采取适合人物个性特点的语言和感情方式表达出来,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中”3】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他进一步 提出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比现实中的人物更美的论点4】也就是说,作家 可以根据可然律和必然律虚构创造艺术性格,这实际已接触到人物塑造的典型 化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述,是从古希腊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都是符 合创作规律的精辟见解,是西方最早的艺术性格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的讲演提纲,即所谓“秘传本”,亚里士多 德死后,曾被埋没在地窑里近二百年之久,到了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才重新面 世《诗学》中关于人物性格的这些论述,在当时和以后的一段时间,没有引 起人们的注重和重视,从罗马时期到欧洲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在西方占统治地 位的艺术性格理论是贺拉斯的“类型说”贺拉斯是古罗马诗人,他在《诗艺》 中,要求作家刻画人物应注意人物性格的类型特点他的“类型说”有两个主 要的观点:第一,要求人物性格的创造,应“自相一致”如果写传统的人物就 要切合传统人物的性格特征譬如写阿喀琉斯,就必须把他写得急躁、暴戾、 无情、尖刻;写美狄亚就要写她凶狠;写伊娥,就要写她的流浪;写俄瑞斯忒 斯,就要写他的悲哀如果写新创造的人物,那也必须注意他的性格特征从头 到尾都要一致第二,他提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语言要切合人物的身 份、职业、地域和年龄特点贺拉斯的“性格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也有很 大的局限性按他的要求,传统的人物性格定型之后,就不能发展;各种人物 性格只有“类”的共性而没有人物个性,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印记,在创作上 必然导致人物性格定型化和类型化。
贺拉斯的“类型说”后来经过波瓦洛为代 表的新古典主义者的宣传和补充,在西方的文坛上影响很大从贺拉斯到波瓦 洛,这中间虽然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伟大作家, 但在艺术性格理论上并没有向前迈步一直到了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在这方 面才有了新的发展启蒙运动者狄德罗、莱辛等比较重视人物的个性刻画和感 情表达,并且初步提出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虽然他们对人物性格的认 识还未能完全冲破拉斯“类型说”的樊篱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期,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歌德、黑格尔等,运用 辩证法和历史主义观点,总结文艺创作经验,全面地论述艺术性格问题康德 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评》中,提出并且论述了“美的理想”和“审美意 象”问题在西方,典型和理想常常被美学家们互换使用,早期的性格理论多 是论述艺术理想的,康德没有使用典型的术语,他所说的“美的理想”就是艺 术典型《判断力批评》包括导论、上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和下卷目的论断力 的批判他在上卷第一章美的分析第十七节中谈到“美的理想”时说:“观念 上本质是一种理性概念,而理想则是把个别事物作为适合于表现某一观念的形象显现5】这样他就把感性的个别形象与一种最高度的尽管是不确定的 理性概念统一起来,阐明了艺术性格的理性理念与感性显现的辩证关系。
而他 所说的“审美意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创造艺术性格的问题,是指想像力 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这种形象显现,是感性的、具体的、个别的,它蕴涵着 无限的理性内容康德所提出的“美的理想”和“审美意象”的理论,标志着 西方的艺术性格理论从“类型说”已向“理想说”转变,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影 响很大在德国古典美学家中,歌德是最注意实际的,他反对以抽象的哲学思 辨指导创作,由于他本身是一个作家,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所以他能够从理论 和实践结合上来回答创作中的理论问题,他的人物性格理论也是这样形成的 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是从现实出发,在特殊中显出一般,通过创造一个 显出特征的有生命的整体,来反映世界,他不赞同古典主义的“性格说”他 写道: 类型概念使我们漠然无动于衷,理想把我们提高到超越我们自己;但我们还不满足于此;我们要求回到个别的东西进行完满的欣赏,同时不抛弃有意蕴的或是崇高的东西……【6】他在同爱克曼谈话中,多次强调作家必须抓住特殊,掌握和描述特殊,在特殊中表现一般他说: 我知道这个课题确实是难,但是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此外,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样摹仿,但是如果写出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摹仿,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
你也不用担心个别特殊引不起同情共鸣每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每一件描绘出来的东西,从顽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因此各种现象都经常复现,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7】对于当时德国文艺理论界所关心的理想和特征的对立问题,他认为作家从显示特征开始以达到美,将理想和特征统一起来在歌德看来,作家笔下显现一般的个别,应该是“一个活的整体” 【8】他特别推崇莎士比亚,认为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显出特征的有生命的整体歌德关于艺术典型这些见解,是具有独创性的德国古典美学在黑格尔身上达到了顶峰黑格尔在《美学》中,给艺术美下过一个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这也就是他关于理想(即典型)的定义黑格尔认为,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 ”在艺术作品中, “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之中所拣回来的现实,因为内在因素在这种与抽象普遍性相对立的外在形象里显现为活的个性 ” 【9】所以理想艺术的真正中心是人物性格他还明确提出理想性格应具有 3 个基本特征:第一,理想性格应具有丰富性和整体性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 【10】第二,艺术理想性格应具有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特征,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 ” 【11】第三,理想性格应具有本身的一贯性 “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格的种种不同的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 ” 【12】黑格尔还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论述了性格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理想的性格必须和理想的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理想的环境应是一个“无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它是自然环境、人化的环境和精神关系的总和,它们统一地形成理想的人物存在的外在世界黑格尔在《美学》中关于艺术理想的论述,使西方艺术性格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虽然力图用辩证法去总结艺术经验,引导了人们从整体上、从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一般与个别、必然与偶然的对立统一中去认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性格” ,然而他们辩证法是唯心的辩证法,他们所说的“一般” ,是指普遍的理性概念,而不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这就使他们的性格理论始终没有离开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在西方,科学的典型理论的出现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来探讨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把黑格尔头脚倒置的艺术理想论倒置过来,使它建立在唯物的、现实的生活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共性与个性、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中人物”的艺术原则。
13】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西方美学史上的性格理论的科学总结西方的艺术性格理论是以他们的艺术实践为基础,与古希腊以来流行的“模仿说”也有密切的联系西方的文学艺术旨在追求世界观形态惟妙惟肖的摹仿,所以很早就孕育出他们的性格理论同西方不一样,中国文学艺术追求的是超越客观形象的神韵意味,认为形态只是透视无形实在物的线索,这种美学观着重于主观情感的表现,它的社会基础是宗法式和农业性的中国古代社会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抒情性的文学占统治地位,发自抒情文学的“意境”说成为中国文论的精髓和核心叙事文学兴起较晚,有关人物形象塑造的理论诞生较迟,且不系统,因而不大为人们所注意,影响也没有西方的艺术性格理论大二、中国艺术性格理论的流变我国艺术性格理论的出现,是在叙事文学兴起之后我国魏晋时就已经有“古小说” ,但“古小说”还不是小说,是小说的初级形态 “古小说”大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中国小说的正形行成应当在唐代,其标志是唐代传奇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如蒋防的《霍小玉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 、元稹的《莺莺传》 、沈既济的《任氏传》等,就是唐传奇的佳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艺术上已相当成熟宋元以后,新兴市民经济兴起,与此相适应的市民文学(小说)和杂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面向广泛的社会阶层,现实性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颇有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传奇、宋话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