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识研究.doc
5页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识研究=“news_bd”> 牟宗三先生称中国哲学在超知性层面大显精彩,显然是比照西方哲学而言西方哲学注重于认知物理世界,整体上的确具有方以智的特点但即使在认识论领域,西方思想界也一直贯穿着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后者普遍重视先天的甚至超验的一维;而在价值论领域,先验论的道德观在某些历史阶段还占有优势尽管致力于心灵深层的开掘者的相对比例较小,但由于西方哲学典籍浩繁,我们仍不难从中整理出不亚于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同类的思想财富 一、古希腊时代的观念奠基 至少在苏格拉底之前,雅典的得尔福神庙就铭刻有对世人的殷切告诫:认识你自己!人类认识自身主要是透视自己的灵魂,所以其时思想界一方面关注物理世界的本性和成因,形成所谓自然哲学,同时也热衷于灵魂的构成与功能的讨论,形成影响深远的三分法与两分法从逻辑上看,自然哲学与灵魂学说的交接部可谓是奴斯( Nous),它明确指称一种理智的精神实体,既被看作是万物运动的本原,又被看作是人类灵魂中当居统帅地位的纯粹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它联通了大宇宙与小宇宙正因为如此,考察其时的灵魂学说,在某些场合可以跨越人类学哲学的界域,从哲学家的宇宙观中寻找资源。
依据现存的资料,属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列扎斯最先将人的心灵分为理智的、勇敢的和嗜食的三部分其后,德漠克利特试图进一步确定灵魂三部分的生理部位,认为灵魂的原子遍布全身,不过又特别集中于几个地方:理智在头部,勇敢在胸部,情欲在肝部柏拉图也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他在《蒂迈欧篇》作了具体的论述,认为理智是高贵而不朽的灵魂,是诸神取自宇宙的创造者而赋予人类的,将它置于头部的半球形骨髓中;灵魂的可朽部分置于胸腹的横隔膜上下:较为高贵的激情或意志在心肺部位,较为低劣的情欲则在横隔膜之下 三分法广泛存在于柏拉图的著作中既直接见诸对灵魂的不同角度的描述,又间接表现于他对世界特别是人类的认识活动的分析 《斐德罗篇》有一则著名的马车喻:灵魂可比作是两匹飞马和一个车夫的组合体就我们人类来说,人类灵魂的车夫赶着两匹马,一匹马是高尚的,具有高贵的教育,而另一匹马却是卑劣的,教育极差所以驾驭人类的马车是一件异常困难和艰巨的工作这里的车夫指理智,高尚的马(又称白马)指激情或意志,卑劣的马(又称黑马)指情欲以这种人格构成的观点为基础,他进而解释国家的构成和社会的正义,采用了明确的层级之分在他看来,虽然人的灵魂均有三个部分,但大多数人沉酒于情欲,只能充当从事农工商活动的劳动者;一部分人以意志见长,适合于担当国家的守卫者;极少数人保持了理智的纯粹性,如掌握了真正知识的哲学家,理当担任国家的执政者。
国家仿佛是放大了的个人,理智的代表者君主应当具有智慧,意志的代表者军人当具备勇敢,情欲的代表者农工商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只有当三个等级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国家才能达到和谐一致,这便是社会正义所以,理想国秉持和弘扬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在认识论领域,柏拉图也间接表达了他的灵魂观念著名的洞穴喻包含了三层次的思想:普通人无力摆脱肉体感官的束缚,执映现在洞壁的影像为真,近于无知;稍清醒一些的知道这些影像是身后雕像的反映,然而这种认识仍只是局部的、较模糊的意见;唯有见到和领悟光源(太阳)之所在者才具有最清晰的知识若采用现代哲学概念,大致可以说,前者是对现象的感觉,其次是对本质的认知,后者则是对本体的把握柏拉图以理式为世界万物的本体,并以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于世间万物只是分有了理式或者说部分具有理式的样态,所以对它进行物理研究的自然科学只能归于意见范畴;如果说现实事物是对理式的摹仿,那么摹仿现实事物的艺术所执的影像,可谓是摹仿之摹仿,与真理相隔更远这些相关的分析内含逻辑的统一性,其层次关系可大致表示如下: 如果说灵魂的三分法潜在地联系着世界特别是人类文化的三层次区分,那么灵魂的两分法更关乎世界本原和人类活动的两种最基本的对立趋向。
即使持经验主义立场也能发现或接受这一区分,只是他们无视这种对立源于心灵第三层面罢了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活火燃烧是一种动力因,一定的分寸则为形式因—与之相联的是逻各斯( Logos)巴门尼德提出,大自然的基础是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两个相对抗原理恩培多克勒在四根(地、水、风、火)说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具有能动性的本原:表现为合力的友爱和表现为斥力的争吵他注意到,有时一切在爱中结合为一体,即由多归一;有时每件事物在争吵中分崩离析,即由一变多所以他深信,这两种力量是本原的动因,万古常存柏拉图在《斐德罗篇》记述苏格拉底是综合与划分的热爱者,认为这是辩证法家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方法约略相当于综合与分析,是认识活动中在一与多之间的双向运动 在此基础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关于灵魂的两分法其专著《论灵魂》并不主张将人的灵魂分割为知、情、意三部分,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这三者都牵涉认识与实践两个领域与这两个领域相对应,他区分了灵魂的两种基本功能:思想和欲求他所谓的灵魂是指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认为理智在其中支配认识和思维活动,理智能思维一切,但必须保持洁净,任何异质东西的插入或站污都妨碍它的接受能力,而接受是理智的本性。
欲求的能力包括理性部分的意志(希望)、非理性部分的欲念和情感欲求常常引起精神系统产生运动,其对象或者是真正的善,或者只是表面的善因此,比较而言,理智永远都是正确的,但欲望和想象既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本着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将理智区分为思辨的和实践的,并且将哲学看作是一切科学的总汇,认为它应当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艺术)三类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自诩是目的因的首创者,提出存在隐德来希即一切事物趋向的具完满性者,另一方面在知识论中又断言心灵犹如蜡块,逻辑学家(重思辨)与自然科学家(重经验)的双重身份有时损害了其立论的整一性对灵魂两种功能的区分的确拓开了一种新视界,遗憾的是在他的研究中并未与传统的知、情、意之分达成有机的统一 正是古希腊时代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灵魂学说,奠定了西方学术界认知人类灵魂的观念基础,至18世纪更酝酿出康德撰写三大《批判》的理论范式 二、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集成 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哲学开始衰落,但对于灵魂的探索仍在延续斯多噶派注意到世界有两个本原:一种是主动的(如气和火)向上运动,一种是被动的(如水和土)向下运动;在圆球形的宇宙中,向下意味着向心凝聚,向上意味着离心扩散。
这与中国哲学的乾、坤二元颇为相似,可以延伸解释万物存在和发展的生长力和内聚力,人的精神系统亦然普罗提诺视太一、理智和灵魂为本体的三位他指出,当灵魂向理智和太一回归,三者合而为一;当它作用于低级对象而作为事物内部变化的动力时则表现为多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灵魂(排除了情欲)包括自觉的记忆、理性和意志三种功能,三者中意志为心灵生活的根本,因为信仰高于理智,不信仰上帝就不能认识上帝这一观点为后来许多神学家所坚持 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托马斯.阿奎那的灵魂观最为值得注意一方面,他较多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认知和意欲为人的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前者由外到内,引起人的感官和灵魂的内部变化;后者由内而外,以外部事物为目的,通常见诸人的行为意欲也可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种,动物性意欲属于前者,意志则属于后者因此,他肯定理性因素或是理论的,或是实践的另一方面,作为神学家,他必然重视先验乃至超验的方面,因而与柏拉图的学说也颇多吻合,如将认识能力区分为感觉、人的理智和天使的理智三层,相应地将人类文化区分为低于理性的诗的知识和高于理性的神学知识等也就是说,一旦注目于神性的一维,他就超越了自己所崇敬的先哲—亚里士多德的视界。
在英国,理智不再具有古希腊时代的神秘意味灵魂则反过来取代了它的精神本原地位司各脱认为,理智和意志是人的灵魂的两种功能,但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因为神学不是知识,而是实践的学问,其信条是人的行动准则因此他首创意志主义,断定人的意志与上帝的意志相通,它不受其他对象支配,本身是人类活动(包括理智的运用)的目的因和动力因与他同时代的威廉.奥康指出,人们其实感知不到作为共同形式、共同本质的灵魂,仅可感知到自己的理智活动、意志活动和欲望活动在三者中唯有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不受理智和欲望的支配,其终极目标是饭依上帝,背离这一目标便是恶 文艺复兴时期,布鲁诺在《论原因、本原和一》中将人的心灵区分为感觉、理性和理智三层,又在《论英雄主义激情》中提出心灵是认识力与意欲力的和谐,力图兼收并蓄柏拉图传统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他还将有灵魂的最小单元称作单子,每个单子都能反映世界灵魂的影像,这一猜测可能启发了莱布尼兹 17世纪,笛卡尔主张身心二元论,将人的身体看作一台机器,认为灵魂则是神的先天赋予,身体通过动物精神、灵魂通过意志在颅腔中的松果体实现交感他所谓的灵魂既排除了动物精神又超越人的知解力,所以似指心灵第三层面,是蕴藏上帝、无限、完善性诸天赋观念之所。
在他看来,人一方面可以通过普遍怀疑还原于我思之我,获得清明的理智;另一方面总是通过意志作出判断和抉择,因为唯有意志是灵魂的动作,且是完全自由的这种建立在我思故我在原则基础上的哲学原理,开启了近代以来主体性哲学的先河,也拉开了与英国经验主义相对立的欧陆唯理主义的序幕 其后,洛克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人们不必有任何天赋的原则就可以获得它们他倾向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将人的心灵看作是一块白板针对洛克关于人类理智的观点,莱布尼兹撰写的《人类理智新论》进行了逐条的辩驳,申明自己更倾向于柏拉图的看法,肯定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在认识活动中外界对象作为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因此,柏拉图的回忆说尽管像个神话,但至少有一部分与赤裸裸的理性并无不相容之处若采用比喻性的说法,心灵更应该看作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认识外物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它清晰的过程人类心灵不仅包含有意识的感觉和思维,而且还有未曾意识到的微觉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心灵活动现在孕育着未来,并且满载着过去,一切都在协同并发真正系统阐述莱布尼兹的哲学思想的是其《单子论》,其中通过对构成宇宙的最小单元—单子的思辨性分析,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心灵的活动样态。
仅就认识活动而言,他并不否认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并且为经验归纳提出一条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所没有的充足理由律在他看来,亚氏所揭示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均为必然理由律,它们运用于推理获得的是必然的真理,充足理由律则运用于事实,获得的是偶然的真理,但二者的最终根据都是一(一原则或上帝),即植根于心灵的深层 休漠致力于人性研究,着重探讨认识论和伦理学两个领域,刚好涉及心灵活动的两种功能或两个维度的区分由于沿袭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且立志要成就精神哲学的牛顿,竟然将哲学研究方法也确定为实验和观察,所以他只看到人性的情感和理解两个层次,未能深入于心灵第三层面不过其怀疑论触及神学甚至自然科学立论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人们更多地从主体性方面思考与之约略同时,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卢梭则非常关注人的天赋,直指心灵的第三层面,认为意志高于理性,是良心的根据和心灵的动力因 正是在前人既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康德力图调解怀疑论与独断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冲突,实现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通过创立主体性的先验哲学,在文化领域重新确立人的中心地位他所撰写的三大《批判》,刚好对应于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从心灵能力对象化的文化形态看,它是一种平行的划分。
这并非他的首创,此前鲍姆嘉通等己注意到,且倡导建立与之对应的哲学分支学科康德的杰出贡献在于,他将三者又转化为层次之分,由外而内为感性、知性和Vernunft,并进而将Vernunft区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这便与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