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论朱中楣诗词中的“家国之思”.pdf
3页古代文学研究 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 论朱中楣诗词中的“家国之思” 曹 月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明末清初女性文人朱中楣因其身世的坎坷跌宕,不凡的性情与识见,卓然特立于一般女性文人之中朱中楣作 为明代宗室,亲眼看到明代的灭亡,经历了变代异姓的历史沧桑因这特殊的境遇,“家国之思”俨然成为她诗词作品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情感表达哀大思深,颇具感染力 关键词:朱中楣 宗室之女 家国之思 朱巾楣,字远山,又字懿则,江西庐陵人,生于明天启二 年(1622)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明末清初著 名女性文人,著有《随草》、《随草诗余》、《镜阁新声》、《随草续 编》、《亦园嗣响》、《侣和初集》等,收入《石园全集》巾清熊文 举《侣鸥阁近集》称:“豫章有远山夫人者,淑德著于闺帏,诗 词溢于海字盖班婕妤、左贵嫔、谢道韫以上之才而迩来 名媛卿阀之所仅见者也…熊文举认为朱中楣在文学不仅 是同时代女性文人巾的佼佼者,而且与历朝才女如“班婕 好、左贵嫔、谢道韫”相比,才华也在她们之上这虽然不免 有些夸张溢美之词,但也可看出时人对其文学才华的看 重目前学界对朱巾楣的研究仍比较薄弱,笔者不揣谫陋。
试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关注其作品中的“家围之思”的表 达.剖析作品巾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生命真相,计我们 更真切地走进朱中楣,让被历史湮灭的女性声音重新焕发 光彩 一、“家国之思”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朱中楣为明宗室辅国巾尉之女,系 瑞 吕王府因这特殊的境遇,“家国之思”俨然成为她诗词作品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巾楣亲身经历了明朝的灭亡,作为明朝宗室后嗣,朱 中楣对故明怀有很深的感情,宗室倾覆对她的打击自然要 比常人更为深刻在她的作品巾时时流露出对故国逝去的 不舍与痛苦之情如: 青春作伴已还乡,赢得新诗富草堂苏圃漫添湖水绿, 柴桑难问径花黄 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家国可堪寥落甚, 恰情何地是沧浪? ——《春日感怀》 首句化用杜甫的“青春作伴好还乡”旬,表达了回乡的 欣喜之情颔联、颈联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苏圃漫添湖水 绿.柴桑难问径花黄”记忆中的美好景色令人动容,只要想 到就会心情振奋但是,真的回到家乡,诗人又被眼前的一 片衰败之景打乱阵脚,“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 “处处”饱含深情,诗人犹如那只不舍故国的“旧燕”还希冀着 寻找故国的温暖,然诗人越是对故国不舍,其隐含的感情越 深刻动人。
末两句因景激情,直抒胸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 凄凉之感,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又如《满江红·丁酉仲夏读陈素巷夫人词感和其一》: 乍雨还晴,怨怨怨、天无分别更那堪.淮流泾水,共人 悲咽佳节每从愁里过,清光又向云中没怪啼痕、欲续调难 成 花弄影,红残缬冰荷覆,瑶琴歇问梁问燕子,共谁凄 切?举目关河空拭泪,伤心杯酒空邀月叹人生、如梦许多般, 皆虚掷 该词是一首感和作品,陈素巷夫人即徐灿,也是明末清 初著名女词人邓红梅《女性词史》称其词“如月光下一段如 怨如慕的箫音,感人至深,发人白想,却又使人难以阐发尽 其美感 而徐灿作品巾沉厚的“家国之思”一直为人所称 道许是受徐灿作品巾的强烈情感的触动,朱中楣也终于丢 弃隐晦曲折的外壳,刻意直白地吐露心中情感词的上片运 用直抒胸臆的笔法,宣泄出那满心炽热的痛苦,“怨怨怨,天 无分别”这七字直击读者心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词人心 中满溢的深挚痛苦词人沉积在心巾的情绪一下子如排山 倒海般袭来,词人找不到可以化解愁绪的方法,只能被愁海 淹没下片寄情于景,因这莫大的愁绪,悲咽的心态,目之所 及,皆是愁情愁景那迷乱的花影残红,寒冷的冰荷,被歇置 的瑶琴,以及和词人一样有着无限心事的燕子,都向我们诉 说了词人那哀难自禁的痛苦心境。
举目关河空拭泪,伤心 杯酒空邀月”,举目关河让人黯然神伤,借酒浇愁邀月相伴, 可惜无论心中怎样痛苦,词人难以割舍的故国还是逝去了, 一切空空如也.两个“空”字包含着多少无奈之情结句荡开 笔意,在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中,荡漾着逝者如斯的怆然与对 无法把握的人生真谛的无奈悲郁该词虽用语直自,却饱含 沉痛悲慨的厚重情感,声情激越 二、“家国之思”的艺术手法 明王朝的覆灭、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清廷对抗清 —.46 — ; i ;i 义士的残酷镇压、丈夫仕途的跌宕起伏,都在朱中楣心中留 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面对满清文字狱高压,罗网高涨的 局面.加之自己敏感的身份,朱中楣并没有像徐灿那样比较 直接地倾吐对故国的怀念与亡国的悲哀,她的表达非常的 含蓄深隐,主要借助于: 1.借景抒情在朱中楣的作品中有很多借景抒情之作, 她经常借助“暮春”这一意象,将自己那一份忧国之思,易代 之悲含蓄深隐地寄托于时序的变化之中如: 春深河畔草萋萋,满径残花上燕泥苑柳乍成鹦鹉绿, 山鸡疑作鹧鸪啼 闲看落子惊黄鸟,细数归帆度碧溪风送远香侵小院, 一弯新月挂楼西 ——《暮春远眺》 诗人将暮春残败的景象与一弯袅袅升起的新月置于同 一画面.更加突出了暮春的哀飒凄清,而新月正值生命力的 旺盛阶段.它远远地抛开了暮春.自顾自地慢慢上升,直至 覆盖了一切旧事物。
诗歌最后以景结语,余韵绵长,诗人将 意象定格在清冷的月辉之中,突出冷意,那冷意也似乎随着 月辉的突进而洒向读者内心 春光纵然美好,可惜太过短暂,“暮春”之际,曾经的百 花争艳,曾经的鸟语花香,曾经的“春风佛面杨柳青”都随着 春天的逝去而烟消云散,只留下曾经为之陶醉流连的痴男 怨女在原地哀伤叹息春归如此,而一个王朝的逝去,又何 尝不是这样?尽管百般不愿,终人力难为朱中楣虽难言亡 国之痛.但她可以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与朝代更迭的 相似性中找到平衡使家国之感依着传统题材而隐而能现 如“翠黛因春锁,柔肠带酒愁异乡为客久,空抱杞人忧 (《暮春有感》),“何事春归归太速,声声细雨频相促《春归 雨后有感》),“昨宵点点透窗纱,妒我闲庭几树花《春晚雨 余》),“试看落红春又老,留春人是送春人《暮春初霁》), “细雨欲收春去,残花暗约莺留《西江月·暮春雨后》),诗 人借对春天离去的不舍,暗抒对故国逝去的不舍之情,明说 “春去伤愁”,曲写“故国之思”,这样就使得“暮春”这一意象 具有双重的意义成了“暮春”与“故国”的复指,将“家国之 感”深化无痕,营造出一个余味无穷的情感空间 2.借史咏怀,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如《行香子》(有以 画篷绘沉香亭景题偶赋): 应惜芳辰,宫院沉沉牡丹亭畔韵幽清清平调小,万 古犹新羡当时遇,花时景,醉时吟海棠无力,欹玉阑凭, 笑看飞燕舞身轻明眸似启,雅意思深记霓裳曲,淋铃雨, 荔红尘 所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 调》),该词描绘了天宝盛事时期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流连歌 酒,日日欢愉的美好生活,真是神仙眷侣羡煞旁人可惜身 为君王却沉溺于“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骄 奢淫逸的生活,怠慢朝政,这样的生活注定是没有好下场 的安史之乱后,人事全非,贵妃死于病变,明皇老于南内,独 活于世的明皇,只能在凄凉哀苦之际回想当时的美人佳景. 歌舞欢笑,在甜蜜的回忆中黯然神伤朱中楣在此看似是以 题画命意,但她在哀悼盛唐光景美好不在惋惜大唐国运衰 落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可以隐隐觉出她对有着同样命运的 明朝的哀悼同样的是盛景不在,同样的只能在脉脉回想 之余重温当年的美好,唐明皇对盛时美景佳人的怀念,又 何尝不是她深深埋藏于心底,对逝去的故国的种种眷恋与 怀念的折射呢!穿过历史的烟云,诗人们总在历史的回环 往复中寻找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借古人酒杯抒一己之情 该词将深藏难言的苍凉心事附载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以 明皇贵妃境遇寄托对明朝覆灭的叹息与憾恨,将古来兴废 之叹与亡国之悲融和一处.一时间故国之情与兴衰之感交 汇流动,虽无一字言亡国之痛,而词人沉痛悲慨之情却直 击读者心头。
又如《暮春凝长门怨》:“宫廷尝寂寂,草色带朝烟泪欲 题新句,愁还谱旧舷春归莺失宠,花老蝶争妍明月闲为伴, 君恩与梦传朱中楣与李元鼎生活美满幸福,应当没有抒 发长门哀怨的机会此诗如果从以失宠夫人的幽怨来比拟 对故国逝去的追思就可以说得通了该诗以我观物,缘情写 景,孤寂的宫廷,清冷的草色,一片萧飒肃清之景,透着那一 份哀苦愁思的心,逝去的荣宠还在眼前回荡,如今却只能感 受着冰冷的宫墙,在新旧的变换中,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 体会到其中无限的悲哀吧 3.别有寄托朱中楣诗词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归隐的迫切 希望,可以说她是以“世外桃源”式的美好幻想来忘记现实, 将自己的情绪寄托于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希冀,以对美好的 向往来掩埋现实的悲痛特别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遭受打击 时.这种盼归的意愿就更加明显 1645年,李元鼎被清廷擢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就因坐 荐人事被撤销职务时值江西用兵,不得归,乃携家暂寓津 门兄李紫函处李紫函以事被逮,李元鼎也受到牵连,有逮 问之惊随着丈夫的宦海风波,朱中楣也经历了一段担惊受 怕,充满荆棘坎坷的岁月在她的诗词作品中,她感叹道: 春归和梦出江郊,梦到家园理旧茅陌上晓风抽细麦, 梁问午燕语新巢。
乍看远树炊烟合,久坐闲庭柳絮抛无数落花箍采去, 纷飞帘幕影相交 . ——《和春归》 生活中一系列的挫折打击向朱中楣袭来,沉浮不定的 前程,迷离失意的人生,让她将所有美好的情绪寄托于故乡 的秀美风物中跟随轻风摇摆的细麦,活泼热闹的燕子;袅 袅升起的炊烟,纷纷扬扬的柳絮、落花,记忆中的故乡是那 么的有趣,令人想到就觉得快乐人在遭受挫折失意的时 候,总是会自然地寻求保护,而过去美好的回忆就为她们 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安慰正是因为对现实有着深深的不 满,而又无可奈何,朱中楣只能选择别有寄托身为女子, 即使是宗室之后,她亦无可作为她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 退隐林下,将她的家庭从这个急剧变幻,风波不定的时代 洪流中抽身而去在诗中,她呼唤道“故乡千里外,相对几 踌躇《和闻鸠》),“久客未堪重作客,干戈何日静匡庐 (《和新茶寄内》),“椿萱音问稀,归鞭岂容待《忆乡》)她 急切地希望能摆脱一切烦躁痛苦的深渊,回归她记忆中宁 静的故乡以对闲散平静生活的向往来沉默地掩饰渐渐淡 一47— 古代文学研究 去的创伤与隐痛 联系明清鼎革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朱中楣特别的身世 经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在诗词叶f反复描写的对故乡的怀 念,应当具有更深层的蕴涵与寄托。
试看这一首: 每闻羌笛动欷献,泪染重衫思故庐苑柳含芽眉未展, 山茶抱节叶难舒 春风野草愁兼长.夜月征鸿信亦踪为忆当年苏武句, 自怜何日整归车 ——《孟春感怀》 该诗位于《随草下》开篇第四首,《随草上》结于《甲申元 旦》,该诗当作于甲申年明清鼎革之际首联直抒胸臆,面对 河山变色,金戈满地的情状,诗人内心惊痛万分,只能以泪 洗面巾间两联寄情于景,虽则春光明媚,柳嫩芽黄,诗人却 无心赏玩,美好的景色也因沉痛的内心而变色,未展难舒的 岂止是苑柳山茶.愁绪如春风野草般疯长,诗人恐怕自此以 后都要有一段伤痛郁结心头,难以舒展尾联借苏武遭遇抒 发怀归之情面对江山易代.朱巾楣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在诗中 朱中楣将所有伤痛的情绪寄托于对“故庐”的怀 念,看起来并不符合情理,毕竟遭受到重大的打击是她的故 国,彻底沦亡的也是她的宗国,那么她加以深切怀念的也应 该是故国又如“每话家园泪雨潸,蓟门秋老雁初还《赠涂 年侄女南归并序》),家园远在千里之外,故家遭受到怎样的 打击,朱巾楣应不明确,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宗室荣耀的逝 去,故国的沦亡,而让她泪如雨下的真实遭际应是明朝的覆 灭或许宗室子女的敏感身份,丈夫在新朝为官的尴尬境 遇,使得她不便言明对故国逝去的哀悼之情,所以唯有借 “故家”这样一个托词来婉转寄托她那一份哀思。
对于拥有 宗室之女身份的朱中楣来说,故围即故家,故国与故家实现 了情感的交叉重叠亡国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