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一初高中衔接题.doc
19页专题一.初高中衔接题一.声学衔接题——波形图的分析声波的图像在课标中没有做要求,该部分内容与高中的机械波内容有类似之处,在中考中时有出现,分析图像的依据就是振幅影响响度,频率影响音调1.某同学用示波器记录了三次敲击音叉的声波图像,从声音的三要素来看,响度相同的是图____和图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调相同的是图______和图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其中有两次敲击的是同一个音叉,另一次敲击的是不同的音叉,则图______和图_______敲击的是同一个音叉乙甲丙【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甲乙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丙的振幅最小故响度最小从频率来看,在相同时间内,甲完成两次完整的振动,乙、丙都只完成一次完整的振动,故甲的频率最高,音调也最高而同一音叉振动频率是一定的,所以频率相同的音叉才可能是同一音叉答案】:甲 乙 甲乙的振幅相同 乙 丙 乙丙振动频率相同 乙 丙2.从物理的角度来看乐音是有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噪音是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下图中_____是噪音。
乙甲【解析】:甲图振动有规律性,乙无规律,所以乙是噪音【答案】:乙3.下图中甲乙的音调______,响度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其中图____和图____可能是同一个乐器演奏的声音乙甲丙 【解析】:甲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而它们的振幅也相同,故响度相同而同一乐器音色相同,甲和丙的振动图像是类似的,只是振幅不同而已,所以甲丙是同一乐器乙不同的响度演奏答案】:相同 相同 甲 丙 二.光学衔接题光的折射现象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光折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定量关系,但是在考试中可以探究的形式对考生进行考察比如下面的题目只要你能认真分析数据找到一个大致的规律即可得分而很多同学在分析题目时,只记得常见的正比反比规律,而没有注意到数据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比例关系,但超出这一定范围就不再成比例关系了4.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入射角i10°20°30°40°50°60°70°80°折射角g6.7°13.3°19.6°25.2°30.7°35.1°38.6°40.6°(l)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它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以总结(补充完整)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b.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4. (1 ) 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 与折射角g 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答出成正比即得1分)5.如下图甲所示光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既有折射也有反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那么当入射角逐渐增大(如图乙)我们发现折射角也越来越大,如果入射角大到一定的程度,折射角由于不会大于90°,所以折射光线就会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如图丙),下列关于全反射说法正确的是( )入射光反射光折射光入射光反射光折射光入射光反射光甲乙丙A.光从玻璃中进入空气中可能发生全反射B.光从空气中进入玻璃中可能发生全反射C.光从玻璃中进入空气中或从空气中进入玻璃中都有可能发生全反射D.全反射并非真正的反射,所以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解析】:从题目可以看出,只有当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有可能出现全反射,而光从玻璃进入空气符合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A正确而全反射时只是折射光消失了,反射光与正常的反射是一样的,所以不违背光的反射定律答案】:A凸透镜成像的光学作图凸透镜的光学作图在初中阶段的课标中并不要求掌握,但实际中考中时有出现,作图的关键是利用三条主要光线画图,三条主要光线指的是:(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经过焦点(2)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3)经过光心的光方向不发生改变。
6.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中凸透镜用图甲表示,O点为光心,F为其焦点图乙是运用经过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所画物体AB 经凸透镜成的像A'B'的光路图请参照图乙,在图丙中画出物体CD 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 甲 乙 丙【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利用三条主要光线的两条画图,而像就是这两条光线的交点7.在上一题图乙的基础上,在图丁中画出物体CD 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C'D'的光路图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利用三条主要光线的两条画图,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虚像的画法: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特别要注意虚像应该用虚线【答案】:8.下图中物体AB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为B’A’,请根据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并画出凸透镜的一个焦点FABB’A’【答案】:找凸透镜的位置可以利用经过光线的光方向不变先找到光心的位置然后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经过焦点来找焦点位置OFABB’A’三.运动学衔接题主要体现在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要注意它和路程时间图像的区别9. 如图甲是一个A物体与B物体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B的速度为_______,两者相比,_______的速度较快。
A物体15分钟所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乙图是物体C和D的速度与时间图像,关于图像正确的说法是( )A. 物体C保持静止B. 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 前15分钟C通过的路程比D通过的路程要多D. 前15分钟C和D通过的路程相等t/sS/m03002001005101520525305ABt/sV/m/s03020105101520525305CD甲乙【解析】:甲图是路程和时间图像,在B上任意的找一点,比如路程为200m时,对应的时间为25S,根据V=S/t可求得B的速度为8m/s比较A、B速度快慢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当路程都是200m时,A用的时间少,所以速度快乙图在初中用到的较少,从图像看出C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D的速度逐渐加快,所以做的是加速运动在0-15分钟,C的速度适中比D要快,所以前15分钟C的路程比D要多10.下图甲是某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则AB段物体所通过的路程是_____m,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乙图是某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由A运动到D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t/sS/m03002001005101520525305A B C甲t(s)V(m/s)03215101520525305B E C乙A F C D 【解析】:首先分析图像:图像甲中由0到A点路程为200m;A到B路程没有发生变化,处于静止状态;B到C路程路程由200m增加到300m,所以AB段路程为0.从图中看出总路程为300m,总时间为30s,根据平均速度V==10m/s。
乙图中AB段速度保持在1m/s,CD段速度保持在2m/s,EF段速度保持在1m/s,做匀速直线运动四.力学衔接题隔离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初中阶段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往往只涉及到一个物体,但由于现在进入高中的很多同学无法适应高中的力学知识,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力分析不熟悉,因为在安徽乃至全国的中考中,对物体受力分析的问题是常考问题,而且往往考察的难度超过初中的要求在进行受力分析时我们可以借用高中的隔离法来分析问题,即一次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受其他物体的干扰A BF11.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A上B下),水平力F作用于A上,使两者一起向右做匀速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于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间无摩擦力;B.A对B的静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向右;C.B对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F,方向向右;D.B物体受到了向右的静摩擦力和向左的滑动摩擦力解析】:首先以A为研究对象,A既然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受到的是平衡力,所以A除了受到向右的水平力F外肯定还受到B给它一个向左的摩擦力f,而f=F再以B为研究对象,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既然B给了A一个向左的摩擦力则A也会给B一个向右的摩擦力,而B也在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除了受到A给它的向右的摩擦力之外肯定还会受到地面给他一个向左的摩擦力f’,而f’=f=F。
答案】:A12. 如图,是用细线拴着一个小球制作出的单摆,当小球摆动到最高处时,请画出小球受力的示意图GF【解析】:由于细线是软的,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只会沿着细线的方向,而小球的重力方向为竖直向下答案】:13. 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量是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本题关键结合平衡条件对物体受力分析,要注意杆和上一题的线不同,由于杆是硬的,杆的弹力方向可以沿着杆子的方向也可以沿着其他方向.小球保持静止状态,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再对小球受力分析,小球受重力和弹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判断弹力和重力等值、反向、共线,故弹力为2N,竖直向上;故选D.【答案】:D不在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初中阶段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其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与高中研究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是一样的,命题者可以在这里做文章14.学习了同一线二合成知识后,小林想如果作用在物体上二同一,而是互成一定夹角,那么F大小与两个分F1、F2大小,是否还有F等于F1+F2关系呢?于是他应用教材中学过方法,对此进行了探究.(1)如图所示,橡皮筋原长为AB,通过两个弹簧测计对橡皮筋施加互成一定夹角两个F1和F2,使橡皮筋伸长到C,记录此时F1、F2大小.撤去F1和F2后,用一个弹簧测计对橡皮筋施加一个F作用,为了使这个F作用效果与那两个F1、F2作用效果_________,应使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此时F大小.(2)先后两次改变F1和F2夹角,重复步骤(1),得到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物理量 实验序号F1/NF2/NF1和F2夹角合力F/N145θ18.7245θ28.3345θ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