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承天寺夜游14.docx
3页《记承天寺夜游夜游》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文言文精炼的特点决定了要多读,读得准,读得有韵味,进而熟读成诵第一次朗读要把文章的字音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整合古文的现代意思,读懂,读明白;第三次朗读,依据语言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第四次朗读,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读出感情;第五次朗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最后将文章背诵下来教学步骤:一、导入 你读过苏轼的哪些文章?知道苏轼的哪些事?二、教师补充介绍苏轼 苏轼在诗词散文方面的成就均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启一代诗歌新风,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创始人三、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荇(xíng)╳ (xìng)√;横(hèng)╳(héng)√四、学生对照注释,自己了解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实词、虚词, 重点句式,朗读课文整合文言文的现代意思 重点实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为乐:作乐;交横:纵横交错;闲人:无权、无政事处理,清闲的人 重点虚词:者:………的人;遂:于是;亦:也;相与:和……一起;盖:原来;也:表肯定语气;何:哪;但:只是;耳:罢了 重点句式:“相与步于庭”是倒装句,“于中庭”状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于中庭步”;“盖松柏影也”是判断句,翻译时“盖”字后面加“是”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是倒装句,“闲人如吾两人”定语后置,翻译时语序调整为“如吾两人闲人”。
五、给文言文语句划分节奏,铿锵悦耳地朗读课文 示例: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像“相/与”这样断开称为读破,因为“相与”单个不能表达实际意思,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分开不合古文语法要求;同样“闲/人”也不能断开,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六、赏析文章内容、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联系本文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王安石变法,苏轼由于接触社会生活较少,他从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指责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宋神宗二年,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因王安石等人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职是个闲职,没有权力,没有公事处理,在贬谪的第四年,苏轼写了这篇文章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内容,欣赏文章的形式①苏轼为什么对月色有兴致?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因为他闲,没事干,又因为贬谪而郁闷,只好睡觉看见月色,他觉得有事干了,能够赏月,可以寻乐了②为何去找张怀民而不找别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他走了一阵,心情郁闷,就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是贬谪中人,有着相同的境遇,是一个可以心灵相通能和他寻乐的人③为什么只有苏轼和张怀民有闲情逸致赏月?其他人都在忙什么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他们俩都是被贬谪之人,胸中苦闷,又任闲职,无事可做,欣赏自然美景以排解郁闷,表达了他们寄情自然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其他人都在世俗中忙于追名逐利。
④文章是怎样描写月景的? 学生感悟,教师小结,在庭中散步的时候,看见满院清亮澄澈的水,水中还有各种水草,纵横交错,院子里怎么会有水草呢,?抬头看见松柏和月亮,才醒悟过来原来是月光照出的松柏的影子,是错觉,不同于人们常写的月光如水3、朗读时从语调上体现作者郁闷——欣喜——闲静——感慨等感情色彩变化 ①从写作背景中可知他政治上受到打击,心中很郁闷,所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一句读时语调低沉压抑 ②他胸襟旷达,寄情自然,看见月色就欣喜起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语调庆幸、喜悦 ③,一个人觉得不怎么乐,“念无与为乐者”语调怅然若失 ④想到一个可以共乐的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语调高兴,两人漫步庭中,排遣光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语调欣慰 ⑤两人欣赏着院中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松柏影也”作者融进大自然心境闲静,语调畅和 ⑥由月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由发出了深深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调低沉悲凉七、整合朗读 根据提示,指名朗读(或集体朗读)八、让学生上课,背诵课文九、拓展1 、将本文与《明月几时有》比较,全面了解作者此时的思想状况。
2、背一背古诗文中写月光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