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21 种群和群落课件.ppt

73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80622004
  • 上传时间:2024-08-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04MB
  • / 7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21 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高考生物 (江苏专用) 考点考点1 1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1.(2018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 以 起 到 将 森 林 斑 块 彼 此 连 接 起 来 的 作 用 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五年高考A A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江苏卷题组答案答案    B  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审题方法审题方法 该题干以文字形式呈现试题情境,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某种”“分隔”“连接”是解题关键。

      2.(2017江苏单科,5,2分)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 列 相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其数量及代谢等相关知识在培养初期,酵母种群密度较小,其种内竞争较弱,生长缓慢是其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的结果,A错误;由于是在摇瓶中培养,其环境资源条件有限,转速150 r/min时,种群增长曲线应呈“S”型,B正确;酵母计数应采用显微计数法,C错误;酵母的呼吸场所只在胞内,D错误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3.(2015江苏单科,13,2分)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答案答案    B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B正确;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样液,让样液自行渗入,C错误;计数时,应计算小方格内的细胞和相邻两边及顶点上的细胞,D错误。

      问题分析问题分析 虽然血细胞计数板在科学实验中是一种常用的计数工具,但是由高中理科实验开设率普遍较低,因此考生对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非常陌生,就连“每块血细胞计数板有几个计数室”这样的基础问题都不清楚 考点考点2 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2018江苏单科,13,2分)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答案    D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阶段Ⅱ由阶段Ⅰ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错误;和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名师点睛 名师点睛 本题以群落演替为背景,对群落演替类型、群落空间结构、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进行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群落相关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透彻理解 2.(2017江苏单科,24,3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答案    BD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的特点。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三北防护林,其营养结构复杂性强于三北防护林,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B正确;由于不知道两只猛禽是否是同一个物种,因此不能判断两只猛禽的关系,C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可反映种群分布特点,而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对捕食关系的理解:“捕食”是针对“种间关系”而言的,种内的摄食不属于捕食关系 3.(2014江苏单科,5,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答案    C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灰喜鹊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壁虎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有变化,但一般变化不明显,C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错因分析 错因分析 学生在判断种群时,对分类学中的“种”的概念把握不准。

      对于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以及生物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部分学生模糊不清 B B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省(区、市)卷题组考点考点1 1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1.(2018课标全国Ⅰ,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答案    D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密度就会制约种群数量增长,A、B正确;当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均会下降,即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规律方法规律方法 影响种群密度因素分析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凡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均影响种群密度,如食物、天敌、空间、气候、传染病及种群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2.(2016课标全国Ⅱ,5,6分)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 确 的 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答案    C 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选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统计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对种群个体数较多的,通常采用估算法 3.(2016浙江理综,5,6分)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 、 生 殖 期 和 生 殖 后 期 ) , 其 中 正 确 的 是 (  )  答案答案    A  蝉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一般3~4年繁殖一代,在夏季部分蝉发育成熟羽化后进入生殖期,夏末和秋初产卵后会在一周内死亡。

      所以蝉的生殖前期(卵和若虫阶段)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等于0据此判断A项符合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解后反思解后反思 通过本题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知识的描述,蝉在教材中有明确的一个描述,如果学生不注意教材的阅读,回答此题将会非常困难 4.(2017课标全国Ⅱ,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答案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1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增长曲线、种群数量、种间关系及种群年龄结构等相关知识。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阻力,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要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综合考虑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种群的数量特征药物灭鼠后,除了药物直接引起死亡率升高之外,还可能是某些因素引起迁出率增大,从而使种群数量下降3)山鼠的天敌主要是以山鼠作为食物的动物,因此,天敌与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天敌自然界中某种生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生物,从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分析它们之间可以是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如猫是鼠的天敌、寄生蜂是某些作物害虫的天敌等天敌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考点考点2 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2015课标Ⅰ,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答案    D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群落通常向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稳定的方向发展,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通过内部因素的调节,环境越来越适宜 2.(2015海南单科,22,2分)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群落种间关系及群落结构等相关知识物质循环中C、N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考点考点1 1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1.(2009江苏单科,19,2分)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答案答案    B Ⅰ和Ⅲ试管中培养液多,营养物质多,其内种群在K值大于试管Ⅱ和Ⅳ的。

      4个试管内种群在起始阶段因空间和食物等比较充裕,呈“J”型增长接种量不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不能同时达到K值,接种量大的、培养液体积小的先达到稳定期继而先进入衰亡期 2.(2015北京理综,4,6分)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答案    A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大蚂蚁的存在都影响了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进而影响了小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C、D正确;实验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观测点,这种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本题是有两个自变量(定时灌溉与不灌溉、驱走与不驱走大蚂蚁)的生态学研究实验题。

      因变量是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3.(2012江苏单科,27,7分)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       ;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       个/mL图3 答案 答案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pH对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藻类种群密度的测定等相关知识1)分析图1和图2中3种藻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pH下的绿藻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其pH适应范围最广;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即利用CO2能力最强。

      2)藻类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加入缓冲液可维持培养液pH的相对稳定3)在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时,加入固定液杀死藻细胞,以防止藻细胞因细胞分裂而影响实验结果;计数前稀释样液,降低藻细胞密度以便于显微镜下准确计数;分析图3,四角和正中五个中方格中藻细胞平均数为 =4个,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为 ×100=1×108个/mL 4.(2015课标Ⅱ,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答案 (1)2.2头·km-2 2头·km-2(每空2分,共4分)(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大于(1分)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1)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头÷250 km2=2.2 头·km-2当乙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为K/2,即种群密度为500头÷250 km2=2 头·km-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造成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增多,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甲种植物的捕食,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易错警示 易错警示 注意区分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大,此时的种群密度为K与种群生活面积(或空间)的比值的一半 考点考点2 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2013江苏单科,10,2分)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 2.(2015四川理综,7,6分)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答案    A 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3.(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 生 活 在 水 体 上 层 , 滤 食 浮 游 动 物 和 浮 游 藻 类 下 列 相 关 叙 述 错 误 的 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答案    D 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藻类,所以两者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 4.(2009江苏单科,27,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等级a级b级c级d级e级高度(cm)h≤1010300数量(株)1206232166 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答案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样方法 柱状图见下图 (3)增长型(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解析 (1)濒危树种保护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等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从江西引进的,应属于迁地保护2)该题有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3)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表中数据可知h≤10 cm占了120株,从而分析得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4)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而通过分析题意可知鸟类与红豆杉之间为捕食与互利共生 5.(2017天津理综,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答案答案 (共12分)(1)次生 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特点及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1)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相比,③垂直结构更复杂,对光的利用更充分2)题图显示,火烧15年后,随乔木数量增多,草本、灌木物种数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过程中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针叶植物叶较阔叶植物叶难分解,火烧后最好补栽阔叶植物,以加快氮磷循环。

      4)草本、灌木均较乔木植株个体小,故图示的三条曲线中,选取的各样方面积对应物种数最少的曲线表示的是乔木物种数随样方面积变化的规律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物种数不再随样方面积变化而变化故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别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等 三年模拟A A组组 201 2016 6——2012018 8年高考模拟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基础题组考点考点1 1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1.(2018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13)青檀是我国一种三级珍稀保护植物下图是在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调查青檀所得种群数量(注:径级是指按照测量获得的青檀主干茎基部直径,由小到大依次划分为Ⅰ到X,共十个等级)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应在该自然保护区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B.由于阳坡地带阳光充足而使青檀各径级种群数量优势明显C.阴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D.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死亡率较高答案答案    C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青檀属于乔木,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都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并不是所有径级的青檀在阳坡的种群数量都占明显优势,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阴坡地带幼龄个体多,成年个体相对较少,说明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数量相对较多,后期相对较少,D错误。

      2.(2017江苏扬、通、泰三模,14)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 熊 等 众 多 野 生 天 敌 猎 取 龟 卵 、 幼 龟 , 巴 西 红 耳 龟 数 量 基 本 保 持 稳 定 有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答案答案    A  巴西红耳龟为大型的、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因此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它的种群密度,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可判断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度呈“J”型增长,但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增长速率将会减慢,最后稳定在某一数值,C错误;防治巴西红耳龟,要在其种群数量还没达到K/2时防治,D错误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①审题需仔细;②在自然条件下,生物数量不可能一直呈“J”型增长;③防治生物时,应在K/2之前就防治,且防治后的数量也不能达到K/2。

      3.(2017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二,14)图1是某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是该鱼类种群增长的 “ S ” 型 曲 线 下 列 有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图1             图2A.在图1中D点时捕捞该经济鱼类可持续获取较高经济效益B.图1中B点时种群数量相当于图2中的K值C.图2的K值并非该经济鱼类种群的最大数量D.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答案    C 图1中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达到K值,若要持续获取较高经济效益,则选择在捕捞后剩余量维持在K/2左右,即图1中B点对应的数量,A、B错误;K值并不是指最大值,可理解它是一个数值范围,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影响种群数量大小,但估算出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易错分析易错分析 误以为种群数量大小与种群密度等同,其实这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的概念,其中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种群数量 4.(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五,14)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

      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 基 酸 的 吸 收 , 即 苔 草 的 “ 化 学 防 御 ” 下 图 为 某 一 时 期 旅 鼠 种 群 密 度 与 苔 草 化 学 防 御 水 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草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其自身密度制约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答案答案    C  苔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其种群增长受光照、温度和自身密度等因素制约,A正确;据题干和题图可知,样地一中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B正确;据题图,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较高,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提高,C错误;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 考点考点2 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5.(2018江苏淮阴、南师附中、海门、天一四校联考,2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多 选 ) (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若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答案答案    B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森林中各种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而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植物决定的,B正确;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C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应该在群落层次上进行研究,D错误。

      易错提醒 易错提醒 ①理想条件下,种群无环境容纳量;②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研究的范围 6.(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六,13)江苏地区弃耕的农田在演替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 (  )A.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很慢B.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物种更加丰富C.某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D.演替最终发展到森林阶段答案答案    A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符合题意;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通常群落结构会更加复杂,物种会更加丰富,B不符合题意;自然环境中由于存在环境阻力,所以种群数量一般呈现“S”型增长,C不符合题意;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可以演替出森林,D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群落演替能否演替出森林需视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而定,如本题中提到“江苏地区”,其气候条件较适宜,理论上群落演替最终可以到森林阶段 7.(2016江苏苏、锡、常、镇第一次调研,17)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复杂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答案答案    C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分层现象,森林群落也不例外,A正确;森林阶段是群落演替的顶级阶段,森林阶段植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复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B正确;乔木层的疏密会影响透光程度,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错误;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群落演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物种出现,导致群落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D正确。

      8.(2018江苏苏、锡、常、镇三模,24)长白山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所处的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下 列 有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多 选 ) (  )A.发育早期先锋树种常具有传播广、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B.发育过程中,群落中的不同物种对光照、营养和水分等环境资源的竞争会加剧C.发育后期,杨桦林中大多数种类的植物具有较好的耐阴性D.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变化的现象属于初生演替答案答案    ABC    群落演替早期阶段,由于土壤条件较差,凡能在其上生长的植物其适应能力一般都是较强的,A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加剧,B正确;由于杨桦林中高大乔木的存在,林中透光率低,因此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存的植物一般具有较好的耐阴性,C正确;杨桦林不同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森林群落结构的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9.(2016江苏南通三模,14)某一弃耕农田经历了“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增加B.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会逐渐提高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基本相同D.演替过程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针叶树种被常绿阔叶树种完全取代答案答案    B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由于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植物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会逐渐提高,B正确;针叶林结构较简单,针阔叶混交林结构较复杂,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C错误;演替过程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针叶树种没有被常绿阔叶树种完全取代,而是优势种的转换,D错误。

      10.(2016江苏南京三模,14)江苏某水库现有沉水植物16种、浮游植物86种、浮游动物87种、底 栖 动 物 1 1 种 、 鱼 类 4 3 种 下 列 有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水库的生物多样性B.该水库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调查该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D.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答案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该水库拥有的多种生物构成了物种多样性,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水库中生物种类的总和,B错误;标志重捕法用于大型的、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调查,调查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密度不能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不同动植物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易错警示 易错警示 ①丰富度是指物种的多少,不是指生物数量多少②明确标志重捕法的使用范围: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11.(2017江苏南京三模,7)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 答案答案    C  马尾松为同一物种,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为一个种群,A正确;年龄结构可以作为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B正确;群落G为发育晚期的群落,物种较多,营养结构复杂,其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有所不同,C错误;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主要是内部因素造成的,可能是种间竞争加剧,D正确。

      解后反思解后反思 ①群落演替与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都有关,它们的变化会影响到演替的进行和类型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指种间关系②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研究中的一个概念 12.(2018江苏扬、通、泰、徐、淮、宿六市二模,14)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 , 错 误 的 是 (  )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答案答案    D 初生演替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取决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群落演替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保障。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B B组组 201 2016 6——2012018 8年高考模拟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综合题组(时间:30分钟 分值:55分)1.(2016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6)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预测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性别比例B.使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C.草原中,群落只存在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等低等生物逐渐消失答案答案    B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结构,其次是性别比例,A错误;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B正确;群落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草原中的群落也不例外,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为草本植物,森林阶段的优势种为乔木,但地衣等低等生物不会消失,D错误易错提醒易错提醒 ①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结构,其次是性别比例,决定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所有的群落都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③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中优势种发生变化,但前一个阶段的生物一般不会消失。

      2.(2018江苏扬、通、泰、连、徐、淮、宿三模,15)某海岛森林中,灰蛾常在桦树的嫩枝上产卵,桦树周围的杜鹃树会释放一些挥发性的杀虫物质,桦树会吸收并重新释放出更多的这种杀虫物质,以驱逐灰蛾的幼虫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杜鹃树和桦树之间存在竞争和互利共生关系B.题干中“杀虫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该现象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D.该现象为桦树虫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能答案答案    A 杜鹃树和桦树之间为争夺阳光等资源会有竞争,根据题干信息又知道杜鹃树会释放杀虫物质,帮助桦树驱虫,二者的关系又有种间互助,而没有达到互利共生的程度,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知,“杀虫物质”是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起信息传递的作用,由此也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C正确;借助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设想可以合成杜鹃树释放的杀虫物质的类似物用以给桦树驱虫,D正确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仔细阅读题干,正确提取出有效解题信息是关键 3.(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6)某玉米地内的玉米、甲昆虫、乙昆虫分别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 如 图 是 两 种 昆 虫 数 量 变 化 曲 线 下 列 有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昆虫甲、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B.调查昆虫甲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标志重捕法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合理控制昆虫甲、乙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答案答案    D  昆虫甲、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且先减少者甲为被捕食者,A错误;调查昆虫甲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样方法,B错误;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乙与甲的同化量比值可代表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合理控制昆虫甲、乙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D正确。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正确理解、判断图中种间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分析图示,昆虫甲、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且先减少者甲为被捕食者,后减少者乙为捕食者,可以表示为甲→乙 4.(2017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9)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关 系 , 经 调 查 在 第 5 年 时 该 种 群 数 量 为 2 0 0 只 有 关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减少D.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答案    B 分析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可变的,且有最大增长速率,由此确定该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A错误;图中第5年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K/2,结合题干信息,可求得K值为200只×2=400只,B正确;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增长减慢,但仍在增长中,种群数量越来越多,C错误;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低于200只可有效防治鼠患,D错误 5.(2018江苏淮阴、南师附中、海门、天一四校联考,12)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所占的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由于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因而它们存在竞争关系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如果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蜂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答案答案    B  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角蒿花的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所占的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角蒿的进化,B错误;该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的密度,C正确;样方法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而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如果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蜂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D正确。

      6.(2018江苏泰州中学二模,18)某地区甲、乙两岛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乙岛上6~8月黄鼠狼活动 活 跃 对 两 岛 上 田 鼠 进 行 种 群 数 量 调 查 , 调 查 结 果 如 图 所 示 下 列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甲、乙两岛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52只、58只B.两岛6月到8月期间田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捕食是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D.两岛的田鼠最终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答案    C  两岛田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环境中有限的资源,导致田鼠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由图可知,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6~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6~8月乙岛上黄鼠狼活动活跃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黄鼠狼的捕食,C正确;两岛的田鼠长期地理隔离,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但并非一定能形成新物种,D错误 7.(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7)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 火 山 岩 上 可 着 生 草 本 植 物 下 列 有 关 这 一 群 落 演 替 过 程 的 叙 述 , 错 误 的 是 (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答案答案    B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题中所给演替发生在火山岩上,因此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B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为植食性动物,D正确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需要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以及初生演替及次生演替所包含的阶段 二、非选择题(共41分)8.(15分)(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五,26)科研人员调查了我国某地鹭类的组成和分布情况,该研究对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请回答:(1)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         选取若干样方,逐个调查记录每块样方内的相关数据同时,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统计鹭鸟出飞和晚归的数量、飞行方向等2)调查结果显示,该林内栖息繁殖的夜鹭、池鹭的巢大都筑在乔木主干附近的粗枝杈上,白鹭、牛背鹭的巢多筑在离主干较远的细枝杈间,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四种鹭的筑巢高度统计如下表所示:巢高(m)池鹭(只)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668020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224036 表中数据显示,        是优势种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的主要筑巢高度不同,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        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        、        上的差异,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期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两者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             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       的必然结果。

      答案答案 (1)随机 (2)水平 池鹭 空间 (3)觅食时间 觅食方向 竞争 适应 解析解析 (1)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同时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统计鹭鸟出飞和晚归的数量、飞行方向等2)该林内栖息繁殖的夜鹭、池鹭的巢大都筑在乔木主干附近的粗枝杈上,白鹭、牛背鹭的巢多筑在离主干较远的细枝杈间,这是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种群数量最多,是优势种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的主要筑巢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内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觅食方向上存在差异,这样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期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二者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①获取题干信息,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充分联系教材,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②给合题文要求,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9.(14分)(2016江苏常州一中、江阴南菁联考,31)微囊藻和颤藻是江苏某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藻类,其中一种在4月中旬至7月初是优势种,另一种在8月至10月初是优势种。

      为揭示湖泊中两种藻类的演替规律,科研人员研究了其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结果如图请回答:   (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是                                                                                                  ;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8月至10月初的优势种分别是       、                    3)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这是为了                            ②某温度下单独培养微囊藻10天,科研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则该培养温度是       4)研究表明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类除了争夺资源和空间外,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请写出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            。

      答案答案 (1)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 先增加后减少(2)微囊藻 颤藻(3)①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 ②25℃(4)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解析解析 (1)与曲线①相比,曲线②的K值较小,原因可能是微囊藻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和颤藻存在竞争关系;曲线③表明,在0~10天内,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湖泊4月中旬至7月初温度在20~25℃左右,微囊藻是优势种;8月至10月初的温度为30℃左右,优势种是颤藻3)实验中每天定时对两种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①计数前,可以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目的是使藻细胞混合均匀,同时防止细胞结团,影响计数②根据血球计数板中的五点计算微囊藻的数量=(5+6+6+7+6)×5=150个,样液稀释10倍,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1mm×1mm×0.1mm,因此种群密度为150÷(0.1×10-3)×10=15×106个·mL-1,对照3个曲线图,培养温度是25℃。

      4)验证微囊藻还能分泌微囊藻毒素抑制颤藻的生长繁殖,则自变量是微囊藻毒素的有无,因此验证此结论的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培养过微囊藻的培养液(去除微囊藻)补充营养素后培养颤藻,与完全培养液培养的颤藻进行比较 10.(12分)(2017江苏苏北四市一模,3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探究实验取A、B两个锥形瓶,分别放入适量的等体积煮沸后冷却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A瓶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B瓶不做处理,再将A、B瓶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分析回答:(1)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       ,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        2)每天定时取样,用浊度仪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可以推知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中设置B瓶作为对照组的作用是排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该实验中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填字母)a.一块盖玻片能同时覆盖两个计数室b.活酵母菌可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c.先向计数室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d.视野中酵母菌存在“抱团”现象与取样前没有充分振荡、摇匀有关(4)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       再计数。

      该实验中A瓶的酵母菌数量估算值见下表: 时间(天)1234567酵母菌数量(万个/mL)32?762824819821820第2天观察计数时,发现计数室四个角上的4个中方格中共有36个酵母菌,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则表中第2天酵母菌数量约为       万个/mL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答案答案 (1)消灭杂菌 高温杀死酵母菌 (2)葡萄糖溶液浑浊度变化 (3)ad (4)稀释 128 S 解析解析 (1)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冷却后才接种酵母菌可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2)根据题中的处理,可知实验中设置B瓶作为对照组的作用是排除葡萄糖溶液浑浊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具体使用时,只使用一块盖玻片即可;活酵母菌因为细胞膜的存在阻碍了台盼蓝染液进入细胞内,因此台盼蓝染液不能将活酵母菌染成蓝色;滴加培养液计数时正确的处理是先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待酵母菌培养液渗入小室后再计数;取样前要振荡、摇匀培养液,以做到随机取样4)培养到后期因酵母菌大量繁殖,浓度增大,为能分清每一个酵母菌,需要稀释处理根据题中信息先求得一个中方格中平均数为(36-4)÷4=8个,其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有4个,为死酵母菌,不能再繁殖,计数时应除去。

      1 mL酵母菌培养液中共有酵母菌8×16÷0.1×103=1.28×106个据表分析,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疑难点拨疑难点拨 关于(4)中计算时注意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4个为死酵母菌,不能再繁殖,计数时不能算在计数范围,计算时应除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