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田花开学校南北朝古诗词鉴赏人教版 (2).doc
10页南北朝古诗词鉴赏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译文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注释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③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④穹庐(qióng lú):蒙古包⑤笼盖四野(y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⑥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⑦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⑧见(xiàn):显露,露出来创作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 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 71 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匈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 87 年,丁零联合南匈奴、鲜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夹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被迫西迁东汉时,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外(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迁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分丁零人被称作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国”时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带先后参加了各族统治者的混战后来,这部分丁零人后渐与其他民族融合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
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 1.4 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大漠南北的 9 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比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农耕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鉴赏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注释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何:什么忆:思念,惦记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鞍马,泛指马和马具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辞:离开,辞行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旦:早晨但闻:只听见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 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不用:不愿意做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郭:外城扶:扶持将:助词,不译姊(zǐ):姐姐理:梳理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著(zhuó ):通假字 通“着”,穿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行:读 háng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创作背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鉴赏《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