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知识点汇总.docx
4页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知识点汇总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知识点汇总 课文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 二、解释 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只,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三、古诗大意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黄昏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四、古诗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心得,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柔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黄昏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关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将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落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第 4 页 共 4 页文章源于网络整理,侵权及时告知删除Word格式,可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