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学过渡语的类型.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83644461
  • 上传时间:2022-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学过渡语的类型1. 直入式过渡即教者直接引入施教的内容 此类用语大多用于一堂课的开头 教师在上课 时,直接说“我们今天本节课学习什么内容”的语言来过渡当然课的开头方法 千变万化,教师可依据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过渡方式2. 承上启下式(顺流式)过渡此种类型的过渡语, 是一种基本用语形式, 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行 如 用于课堂教学中间某环节, 教师就说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下面接着继续学 习什么内容之类的语言过渡3. 小结式(归纳式)过渡 这类过渡语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 教师在上环节教学 内容结束后,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择其重点作一小结, 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施教 内容这类过渡语的特点是,能把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给学生加深印象,巩固 教学效果4. 问题式过渡 教师用一句话把上环节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 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是课堂教学中 常用而又较好的一种过渡手段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 把握问 题的层次和梯度,配之以声情并茂的表述,将会给你的课堂教学润色不少5. 复述式过渡 这类过渡语一般是把上一环节或几环节所学主要内容, 复述一遍或结合板书 复述,然后过渡到下环节施教内容上来。

      这种过渡方式既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 还可以帮助中差生重温上环节知识点,既有温故的作用,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6. 评论式过渡 这类过渡语是教师对上环节或以前所学知识的优劣、利弊进行精要的简评, 从而提出新授知识点来的一种过渡方式 这类过渡方式的特点, 一是让学生进一 步认识上环节知识的特点和作用; 二是暗示学生学习下环节内容的方法, 以便把 上环节知识与下环节施教知识进行比较教学7. 转折式过渡当两个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 一般采用“但是 ,, ” 、“却,, ” 、“而,, ” 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8. 对比式过渡 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或者相异时,就可以采取对比的过渡方式 有两位教师讲的都是《威尼斯小艇》 (一、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二、船夫高 超的驾驶技术;三、小艇与船夫密切的的关系) 每一层次过渡时教师是这样提 问的: 小艇的样子是什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从几方面说的?小艇与人 们的关系如何呢?第二位教师一上课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威尼斯城市的特点, 结合生活际, 抛出 问题:“同学们, 听了老师对威尼斯城市的介绍, 与我们清徐相比, 有何不同? ” 学生立马回答:“威尼斯城市都是水路,而我们清徐是水泥路。

      ”“既然威尼斯城 市都是水路,那人们出行交通工具是什么? ”很自然的引出威尼斯小艇的特点 在进入第二层次的教学时,教师直接过渡: “小艇是威尼斯城市的唯一工具,说 明与人们的生活怎样? ”最让我感到新颖的是在揭示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时, 教 师是这样过渡的:“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那小艇跑得快,全凭什 么带? ”这节课,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过渡语,把教学内容有机的串联起来,给 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于漪老师讲《变色龙》为例,她引导学生分析完两个“变”的环节后,过渡 道:“变的背后,本质变不变? ”简短的一句话,联系起“不变”与“变”的环 节,更巧妙的是,该过渡语还触及了文章的中心:不变的是“阿谀奉承” “谄上 压下”《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前半节课, 我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可恶和那个社 会的灰暗, 分析完后,我话锋一转:“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 ” 学生答:“有我接着问:“亮色表现在哪些人身上? ”学生答:“华连卡姐弟 我说:“对,还有华连卡姐弟 下面,我们就诵读品味相应的段落 ”在这里,教 师巧妙地运用了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的对比进行过渡, 使课堂进入另一个风光 旖旎的环节。

      9. 比喻过渡式 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比喻来达到由一个内容向另一个内容过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