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对联1.docx
34页写景的对联1描写风景的对联大全篇一:对联集锦一、有关对联的知识1、什么是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2、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特点具体如下:⑴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⑵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⑶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⑷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3、对联的分类⑴按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分: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祝贺结婚所用的对联。
如: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黄兴挽七十二烈士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的对联如龚自珍赠魏源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⑵按艺术特点分: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当归方寸地独活世人间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闲看门中木思间心上田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和同字异音。
同音异字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同字异音朝朝朝朝朝朝汐长长长长长长消上联读音:朝朝潮,朝潮朝汐下联读音:长长涨,长涨长消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篇二:对联《对联知识》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含义;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联系2、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及写作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起源、含义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把握对联含义及特点,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授课方法:互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
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二、趣话对联,激发学习兴趣1、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2、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3、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4、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5、相传旧时有一书生,衣食无着,一日饿极,伏于泉畔饮水充饥一老秀才路过,见面问之: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书生答道: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饮字,白与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三、对联的起源第一,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第二,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第三,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对联创作的.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有清一代是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对联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