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模看自然地理复习策略.doc
3页第 1 页 共 3 页从一模看自然地理复习策略姜堰市第二中学 焦红高一、问题呈现必修主观题得分率分析题项272829得分率36.051.748.5上表是一模结束后,姜堰市地理必修部分主观题得分数据从表中可见第 27 题的得分 率明显偏低该题要求学生结合“我国两大自治区位置示意图”比较两自治区气候及其对 农业生产的影响,与 08 年江苏高考第 28 题类似,但材料中提供的资料较少,难度上要高 于 08 年高考题,下表是其正确答案甲(内蒙古)乙(西藏)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相同点冬季寒冷;年降水量少气候特征不同点夏季高温夏季温凉冬季气候特点的主要成因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离冬季风源地近;受亚洲高压控制地势高有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利降水少;多寒潮;多沙尘暴热量不足根据阅卷,发现学生的典型错误答案主要包括:甲(内蒙古)乙(西藏)气候类型温带荒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高寒气候相同点年降水量少答对率高,冬季寒冷答对率低气候特征不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夏季炎热冬季气候特点的主要成因答不全,尤其是正午太阳高度小和白昼时间短地形高有利光热充足;温差大(无昼夜) ;年较差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利答不全尤其是多寒潮和多沙尘暴水分不足、缺氧该题得分低的原因在于考查重点是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的三大知识模块中,自然地 理因其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较多,知识间内在联系极为紧密,而且理解起来难度 较大,设置试题时自由度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成为广大考生最为头疼的学习“瓶颈” , 但因自然地理内容自身具有很好的地理思维价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教生地理思维品质的 特点,导致其在高考试卷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加强自然地理部分复习的有效性,在 最后冲刺阶段意义重大。
二、策略思考 (一)从概念与原理入手,建立自然地理知识网络 自然地理往往与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结合在一起,在淡化初中地理的背景下,让学生 记住各大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已不现实,既加重学生负担,更可能使学生只会背诵不会分析, 背离高考“能力立意”的原则但在高三综合复习中可以结合高一地理和区域地理将一些 初中地理内容以案例、题目的形式渗透下去,当然渗透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背诵,而是让学 生改变地理现象与地理区域绑定的错觉(如以为水土流失只在黄土高原发生) ,真正目的应 是让学生对地理概念与原理更有认识,对用来地理规律解题更有感觉高三地理复 习研讨会交 流材料第 2 页 共 3 页学习自然地理,首先要重视核心概念比如气候这个概念,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温度 因子(绝对值、变化类型和幅度) 、水分因子(降水量、降雨型、湿度) 、光因子(照度、 日照时间) 、大气因子(氧气及 CO2 的浓度、风)等展开联想,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 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很多地理概念教材中讲解得可能并不详细或比较分散,需要在 教学中归纳总结其次,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如一模 27 题首先考查的是气候类型分 布规律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很多:经纬度递变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 气温及降水的分布规律、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规律 等。
考生对考纲中明确要求的每一条规律、原理及涉及到的知识点都需要加以归纳整理, 在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的联系线索和网络系统第三:重视基本联系与原因的分析如一模 27 题需要学生对下列因果关系有所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 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有联系;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考生只有真正把握地理原理或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创建比较情境,进行科学教学 一模 27 题运用比较法对两个区域同一要素进行比较,这既是高考自然地理的常见考查 方式(如 09 年高考中江苏卷 29 题,广东卷 33、34 题,上海卷十六题,重庆卷 36 题) ,更 应是高三地理的主要复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主要应用于:一是同类的地理事物 或现象,如地形与地形、气候与气候,国家与国家等;二是选用已知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去 与新的或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比较;三是对本质相同或相反的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比较 中学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及基本成因等, 学生往往易混淆或感到抽象难以记忆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与一切思维的基石”,在地理教学 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 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如温带 大陆性气候与高原气候冬季气候特征相似,夏季气候特征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联 想各区所处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海拔地势,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必 将大大有利于基本概念的形成 其次,运用比较法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学生 曾经做过一题,单独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成因,正确率要比这一题高很多,这充 分说明学生对比较分析的套路不清,知识积累呆板,灵活运用能力低通过把我国西部的 大陆性气候与青藏高原气候作比较,学生不但必须复习一次教材内容,而且必须进行独立 的思考和分析,找出两个地区自然条件的异同点,究其因果,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这提醒我们高三教师在复习中要多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自然地理事物、 现象的个性和共性,学会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第三,在比较中培养考生运用地理术语进行文字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表达能 力如青藏高原夏季“温凉”还是“寒冷” , “地形”还是“地势” , “日较差”还是“年较 差” ,这些概念在学生思想中可能是差不多的意思,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学生知道在高考试 卷上,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而养成严谨的审题和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非水平性失 分。
(三)构建思路模型,提高应能力 短时间如何提高考生自然地理部分的应试能力,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很有效果: (1)建模 面对“气候特征” ,学生不知从几方面入手,回答几点内容,这是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 问题高三的复习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整理出答题规范和答题模式,形成一个理论系统,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在高考中能第 3 页 共 3 页够取得较高的分数比如以一模 27 题为例,我们可以建模气候模型:①气候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②气候特征(气温、降水、气压、风等气候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③气候类型(13 种类型的成因特点等)④气候分布(分布规律及具体地区)⑤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及其季节变化) ⑥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沙尘)⑦气候评价(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复习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建立地形特征、水文特征、等值线空间分布等一系列常见 答题模式 (2)审题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是做题步骤,学生往往把时间花在解 决问题上,而忽视真正需要花时间的是前面三步,也就是审题过程审题需要一审材料, 审出题目是对何种基础知识和自然地理规律的考查。
如一模 27 题首先要审出是对内蒙古和 西藏两自治区气候知识的考查要注意简单的材料往往有较细致的要求,而复杂的材料往 往问题和答案却比较简单如 27 题中只有两个区域的经纬网图,所给内容非常少,但对气 候的考查非常细审题需要二审分值,试题分值较高的问题,要注意切入点要小,答案要 具体细致,以体现自己在知识、理论上的纵深度、准确度如 27 题 10 个空,总分 15 分, 其中冬季气候特点的主要成因给分达 3 分,需要考生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大气环流的角 度来回答问题,要求很高审题需要三审要求,自然地理试题中有“分析”、 “解析”要求的, 一定注意其特有的区域特征,形成因果一致的表述 以上是一模后我校对自然地理复习的几点思考,敬请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