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的构建.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823283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1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的构建    苏维 韦汉吉摘    要: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微时代下各类“微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提供了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把握“微时代”机遇,如何在主体间性视阈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微时代”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提升教学实效,是本文研究的课题Key: 微时代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被视作二元对立的关系随着教育的发展,发现在这种主客体关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纯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基于此,思政课“主体间性”的构建日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教育中,师生观念、教育技术等的限制导致师生只能简单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教学方式单一当前“”“微博”等“微媒介”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各类微媒体的出现为师生的对话交流提供了新型平台,借助这类微媒体,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沟通。

      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提供了契机,因此高校教师应适时抓住机遇,利用微媒体的优势,切实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间性”的建构一、“主体间性”的内涵及特点“主体间性”最早由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提出,他认为:“内在的第一存在,先于并且包含世界上的每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先验的主体间性,即以各种形式进行交流的单子的宇宙[1]哈贝马斯发展了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指出主体间性是“在互动参与者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沟通的人际交往中,能够从他人的视角与作为互动参与者的自我建立联系并形成精神沟通的过程”[2]即自我主体与其他对象主体联系与沟通的过程正是基于主体间的联系和沟通,主体间性亦被某些学者称作“交互主体性”,这种“交互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3]它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和超越,具体而言,主体间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强调主体与主体的交互性而非单向性有学者认为“主体间性”可称作“交互主体性”,交互性是主体间性的最大特点在主体性关系中,主体与客体间是单向线性沟通模式,主体常常占据话语霸权在主体间性中,主体间形成了交互、立体、多样的沟通模式,每一主体都不再占据话语霸权,而是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彼此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相互启发。

      第二,强调交往过程的生成性而非既定性在主体间性下,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预设的过程在交往过程中,主体与主体均拥有话语权,平等地表达观点和想法,这些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主体间传输,主体间相互有选择性地吸纳和接受并建构这些信息,将他人与自己的意见相融合,生成自我独特的意见和看法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是难以在交往之前预设的第三,强调目的的共同性和共通性从目标上看,主体间性的交往观力图使交往主体达到一定的价值认同,以实现思想上的共融共通主体间性主张主体间的互动和交往,这种交往互动一方面是主体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促成主体之间情感上的共鸣或精神上的认同二、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构建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主体间性具有上述系列特性,近年来愈发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主体间性的教学注重师生交往,微时代下一系列微媒体恰好为其交往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条件可以说,微时代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构建的必然选择第一,微时代给予受教育者一定话语权,强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微时代下人人都有自己的、微博账号,享有自主运营和管理权,每个人都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和主人,在网络中受教育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展现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再是供人任意描绘的“白板”和被灌输的“容器”,而是平等参与网络生活的主体,主体意识被极大激发和强化第二,微媒体搭建平等共享的交往平台,拓展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方式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模式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间性转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主体间性的转向面临诸多阻碍,未能变为现实当前微时代下各类微媒体如“”“微博”的出现恰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交往平台,改变了以往面对面的交往形式,超越了时空界限,使师生实时沟通和交流,大大拓展了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第三,微媒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微时代下各类微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新颖有趣的呈现方式、互动方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其参与热情三、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构建的着力点微时代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微时代的优势,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构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微时代的特点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性”的构建:第一,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成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

      学习共同体是成员基于共同目标和愿景在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共同学习的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学习组织,而是指向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正是基于这种更高层级的价值取向,共同体内的成员在这一团体中更易获得归属感与获得感因此,微时代下,通过网络空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可以缩减交互成本,提高交互效率,而且可以使师生共享学习资源,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共同体内师生主体间交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能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在共同体的构建中,教师不仅要引導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更要让学生了解青年一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何种要求及如何学习这门课程等,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同每个学生在共同体中都是作为平等的个体参与其中的,不仅可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还可感受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尊重,获得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第二,巧用“微博”,形成主体间协同互动网络近年来,由于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愈发受到人们重视,部分高校已开始利用微博、等微型媒介进行师生互动,总体来说使用范围仍然较窄,互动质量不高及未能从整体上形成联动网络因此,高校在利用微媒体实现主体间性思政理论课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微媒体互动平台的开发,还要从宏观层面实现各个互动平台的整合。

      比如、微博、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更傾向熟人社交,微博则倾向陌生人,则倾向学院班集体因此,要整合利用这些微媒介,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特色的同时,形成主体间互动平台网络,取得“1+1>2”的效果第三,优化师生互动,建立和谐良性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舞”,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所有教学活动均要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中开展,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要构建良性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要转变角色在过去的师生观下,教师是主导者和掌控者,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由于微时代的到来,人人都能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知识共享时代已然到来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主导权一定程度被削弱,由“权威者”转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者”因此,主体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师生正确认识双方角色的变化,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其次要加强情感教育在微媒介下,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面对面交往,空间和情感距离延伸,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媒体打造“微文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教师不仅可以在微平台上传播知识,更可以分享生活趣事、解答学生生活难题,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关爱学生,让学生不经意地感受到温暖,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四,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时代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不能只图课堂形式的热闹而忽视内容的选择在微时代背景下,教育内容的选取,要具有真实性,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符合客观的史实只有事例本身真实,学生才可能相信由此案例得出的结论,才信服,否则便会引起学生的质疑要有生活性,所选材料要贴近现实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典型案例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要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的积极性,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寻求理论与生活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要有系统性,微课微博有时长和字数限制,容纳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将微课、、微博中的碎片知识串联起来,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整体化,形成学科知识网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Reference:[1][德]胡塞尔,著.张廷国译.笛卡尔式的沉思[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35.[2]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80.[3]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3):32-38.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gxun-chxjg20160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