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液体压强教案).doc
6页教学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 科物理年 级八年级教学形式新授课教 师弓粉霞单 位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逸夫初级中学课题名称液体内部的压强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开始学习物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演示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的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实验上;他们对动手操作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愿意进行物理实验,但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却忽视了事物本质的认识学生的物理思维基本上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存在思维片面性、肤浅性和动摇性,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最大的障碍点是:误认为液体压强与液体的重力(质量)、容器的横截面积有关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本节从实际生活中的液体压强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揭示课题、降低难度;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新知;通过实验验证,突破难点设计7个演示实验、1个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完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通过典型问题的引导分析,使学生的认识由理性回到感性,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物理学史介绍,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兴趣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补充、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②了解压强计的结构和原理,会使用压强计③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④理解液体压强公式㈡过程与方法①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②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③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营造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②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及时总结、梳理,学会反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视频资料,提出问题:⑴带鱼在海中游动,为什么我们在鱼市上却看不到活带鱼?⑵潜水员在深浅不同的水域,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⑶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评述:生活中涉及液体压强的现象很多,对我们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知识面受经济水平制约,需对本部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用多媒体呈现具有典型性的三个问题,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常识,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发学生开始思考,带着问题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考具有方向性。
]二.演示实验,揭示课题出示1:一盒粉笔放在桌面上问:这盒粉笔对桌面产生压强吗?学生:产生压强问:为什么?学生:因为粉笔受重力作用出示2:一杯水图8-6问:杯子里的水对杯子底部产生压强吗?学生:产生压强问:为什么? 学生:因为水有重力问:水对杯子壁产生压强吗?[学生质疑]演示3:课本图8-6实验 问:为什么橡皮膜要向外凸?学生:因为水对橡皮膜产生了压强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水对杯子壁产生压强问:为什么水对杯子壁产生压强?学生:……教师总结:因为液体有重力和流动性,所以会对容器壁和底产生压强问:液体对容器壁的不同位置压强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应遵循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板书:液体内部压强[评述:通过有趣的实验导出课题,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期达到迅速激励全班学生的求知欲]三.分组实验,探究新知①教师展示压强计,介绍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观察课桌上的压强计②指导学生看书中的实验过程,教师边介绍边演示③学生分组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将实验测得数据填入表格,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④各小组报告实验结果⑤选择任意组数据展示。
实验次数深度(厘米)橡皮膜方向水(盐水)压强计左液面/(mm)右液面/(mm)液面高度差/(mm)13朝上1.4-1.52.923朝下1.4-1.52.933朝侧面1.4-1.52.946朝下2.8-3.05.859朝下4.2-4.58.7⑥讨论分析实验数据:<1>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得: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2>比较第2、4、5次实验数据可得: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以上数据与用盐水做实验相比较可得:液体的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⑦.学生实验完毕,整理器材[评述:分组实验,互助探究,以“物”说理,学生自己总结结论,获得成功学习的快乐]四.实验辅助,降低难度教师:以上结论只能说明液体内部压强的定性规律如果要想知道液面下h深处的压强数值,应如何计算泥?演示4:在底部有橡皮膜的玻璃管里装上红水如图1图1图2教师:橡皮膜向下凸起,说明液体对橡皮膜有向下压强[然后竖直插入清水槽中,如图2]问:同学们看到橡皮膜怎样?学生:橡皮膜变平了教师:橡皮膜为什么变平了?学生:管内红水对橡皮膜产生的向下压强等于管外液体对橡皮膜产生的向上压强,所以橡皮膜变平了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只要求出红色水对橡皮膜的压强就等于求出了管外液体的压强的大小。
问:红色水对橡皮膜的压力等于什么?学生:压力等于管内红色水的重力 [边说边写] 问:液体重力用质量和表示是什么?学生:问:质量用液体体积和密度表示是什么?学生:问:体积用截面积和深度表示是什么?学生:问:质量用液体体积和密度表示是什么?学生:教师总结:红色水对橡皮膜的压力:红色水对橡皮膜的压强:=/s=,那么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由公式可以看出,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液面到内部某处距离有关,跟液体重力,体积等没有关系[强调各量国际单位]问:用能解释课前我们提出的3个问题吗?学生:……[评述:液体压强公式推导过程比较复杂,用演示实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轻松快乐氛围中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五.实验验证,突破难点乙甲图3演示5:在甲玻璃管里盛适量深度的红色水,用压强计测出最深处的压强,如图3问:请同学们读出压强计两测液柱的高度差演示6:将甲玻璃管里红色水全倒入横截面积不同的乙玻璃管,再用压强计测出最深处水的压强问:请同学们读出压强计两测液柱的高度差问:读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问:这两个容器中水的重力,体积相等吗?学生:相等问:压强为什么不等?学生:因为两个容器内液体的深度不等。
教师:这两个容器内水的重力体积相等,但压强不相等,因为深度不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这就验证了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体积无关,而与深度有关图4演示7:在两个横截面积不同容器倒入适量相同深度的红水,用压强计测出最深处的压强,如图4问:两压强是怎样关系?学生:相等教师总结:这两个容器内水的重力,体积,形状都不相等,而它们的压强却相等,关键在于液体的深度相等回头看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就会解决了[评述: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体积无关,不少同学对此不太理解,而用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此结论,颠覆了学生对液体压强的错误认识,让学生对难点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再呼应引课的三个问题,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六.问题呈现,提升认识例题1:根据下表计算不同深度煤油和水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小组液体深度(厘米)横截面积(cm2)压强(帕)压力(牛)1煤油20116000.162煤油20916001.443煤油30124000.244水20120000.2分析:由第1、2组数据可以得出液体压强与横截面积无关 由第1、3组数据可以得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由第1、4组数据可以得出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图5例2:如图5所示:四个容器底面积和深度相同,装满同种液体,各容器液体重力是否相同?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压力是否相等?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压力是否相等?分析:四个容器底面积相等但是上面大小不一样,所以所装液体重力不一样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因为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所以压强相等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因为面积相等,所以压力相等容器所装液体重力不一样,所以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相等,因为,所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也不相等七.课堂练习,巩固提高甲图6乙硫酸丙煤油学生练习:如图6,有甲,乙,丙三个容器甲容器内盛水,水面如图所示;乙容器装硫酸,丙容器装煤油为了使三个容器的底面积受到相同的压强,那么硫酸和煤油的液面分别比水面高还是低?为什么?八.拓展知识,提高兴趣介绍帕斯卡及帕斯卡裂桶实验九.课堂小结,梳理反思板书设计液体内部的压强一. 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有重力和流动性二. 液体内部的压强:三. 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四. 注意:1、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m、容器横截面积s无关 2、同一深度同种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作业或预习书面作业:课本P42页1,2题 课外作业:搜集生活中应用液体压强的实例。
设计一个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测量液体压强的器材自我评价我们知道:实验——培育学生成才的一方沃土物理实验,不仅用来验证定理或定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树立科学实验的思想教学中应采取一切措施,努力使实验过程回归自然,在最接近其纯粹形态的条件下,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简易的设备进行实验基于这一思想,从教学目的出发,本节课精心设计实验,努力使教师层次化的实验过程、科学化的分析推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努力将具体的表现形象转化为无形的结论,又将无形的结论转化为色彩斑斓的新形象,最终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一道,推导出 、验证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从而突破难点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凡是教学中的难点,一般说来都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正确分析这个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本节课设计的最大亮点是:为学生攻克难点搭建了适时、适度的台阶,在用实验创设的形象、直观教学氛围中,伴着教师设置地富有启发的问题,有效引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 从而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处于高阶思维,学习效果当然不同一般。
评议单位:武功县逸夫初级中学 姓名:胡忠祥 张军盟 日期:2013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