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拴马桩之人物驭狮型_民族文化的杂糅.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6024386
  • 上传时间:2017-10-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1.6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88摘 要 : 拴马桩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 而其中人物驭狮型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最为丰富多彩, 它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对这一类型拴马桩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艺术和历史意义, 它为研究民间雕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关键词 : 拴马桩 人物驭狮型 狮子舞 狮 鹰 吉祥图案Abstract : As folk art sculpture, the hitching post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regional cultures. Among its manystyles, the lion rider contains the richest messages. It reflects the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and assimilation andembodies folk people ’ s love and longing for beautiful things. The study of these hitching posts is verysignificant for both arts and history. They not only provide rich materials for folk sculpture research but alsopresent a showcase of ethnic cultural spread and exchange.Key words: hitching post, lion rider, lion dance, lion, eagle, auspicious patternInternet 检索 : 拴马桩之人物驭狮型 ——民族文化的杂糅The Lion Rider Hitching Post —— AProduct Of the Mixture of Ethnic Cultures∷竹晓翠 ZHU Xiaocui∷陕西师范大学拴马桩这一始于元代, 盛行于明清的民间艺术形式今天虽已不见踪迹, 然而散落在北方诸省数以千计的实物遗存至今仍然散发出特有的艺术光辉。

      作为北方地区的民间雕塑艺术, 拴马桩所蕴含的深层次艺术、文化含义是值得我们仔细探索和研究的 拴马桩中人物驭狮型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这一类型中人物多被刻画为身着胡服, 头戴尖帽, 脚登高靴, 高鼻深目的西域少数民族人物形象, 有的肩头还背负有鹰、 猴、 小人等, 人物置狮于胯下, 有驾驭玩耍之势, 多呈俯视状, 神情各异, 诙谐夸张 这一类型看似本土又夹杂着外来成分, 带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一、 对人物驭狮型拴马桩构成因素的分解1 、 桩首人物特点刻于桩首的人物大多带有明显的西域少数民族外貌特征, 同时也有少许形象与之相异 这些人物有的头戴尖顶帽、 卷檐毡帽、 皮帽或螺纹帽, 有的在上额或双耳前加一弯弧或门字形宽条饰, 身着窄袖长袍,腰部束带, 脚穿高靴, 面部表情较为夸张, 多为深目高鼻, 有的唇上刻有上翘的胡须, 或卷曲的络腮胡, 少数形象刻有垂肩卷发 ; 有些人物身上附着有其它小型形象, 一般为鹰、 猴、 小人儿等 而另一种人物则呈现出蒙古人和汉人形象特点 蒙古人形象桩多为圆脸庞、 高颧骨, 首服为连耳尖顶帽、 短直檐圆顶帽、 圆189顶小帽, 帽顶缀有流苏, 侧拖至面颊处, 均为元帽样式。

      汉人形象桩五官小巧精致, 头戴瓜皮帽, 结一根长辫垂于脑后, 孩童形象则头顶中、 左、 右三处攒发, 或仅头顶处留一撮髦盖 人物身着细袖长袍, 有的外套对襟无袖坎肩, 孩童多为裸身, 或腹部带有裹肚, 均为明清之际流行服饰2 、 桩首狮子特点拴马桩桩首被人物驾驭着的狮子, 大多在体积上稍小于人物, 应为人物驭狮这一组合中的次要形象 它们大致与门首石狮雕刻的形象相仿, 只是在刻画上主要注重狮子神态的表现而大多忽略掉旁支末节的描写 工匠们有意将狮子的头部置于立方体石块的对角线相交的剖面上, 使狮子头部产生自然的扭转动势的同时增大头部面积, 在视觉上产生夸张的美感 狮子左顾右盼, 形体方刚, 气质粗悍, 突出表现了狮子悍蛮拗倔的原始野性美, 它与人物形象交相呼应, 相应成趣3 、 台座及四围雕刻拴马桩的台座一般为鼓、 枋、 铺锦和须弥座的组合, 枋上有浮雕纹饰, 多为吉祥图案, 大致分为织锦类、 花草类、 物品类和综合类似种类型 织锦类为 : 丁字锦、 回纹锦、 万字不到头等 ; 花草类为 : 四季花、 松竹梅、 富贵花、 随心草、 巴达马等 ; 物品类为 : 琴棋书画、 博古、 暗八仙等 ; 综合类为 : 龙马献图、 喜上眉梢、 鹿鹤同春、 福禄寿、 福庆、 福寿、 万事如意等。

      ① 其中花草类和综合类图案在拴马桩上运用较多 台座雕刻和四围雕刻为桩首主体雕刻平添了几分隽秀之气, 成为桩首雕刻恰到好处的衬托物二、 人物驭狮型拴马桩各形象元素探源1 、 人与狮就人物驭狮这一整体形象而言, 最早出现在 《乐府诗集》 的记载中 《乐府诗集》 中周舍作 《上云乐》 云 : “西方老胡, 厥名文康, ……青眼眢眢、 白发长长, 蛾眉临髭, 高鼻垂口, 非直能俳, 又善饮酒, 萧管鸣前, 门徒从后, 济济翼翼, 各有分部, 凤凰是老胡家鸡, 狮子是老胡家狗 ……始 管 忄 音 忄 音, 鼓锵锵 声震钧天, 声若 皇, 前都中规矩, 进退得宫商 举计天下佳, 胡舞最所长, 老胡寄箧中, 复有奇乐章 斋持数万里,愿以奉圣皇, 乃欲次第说, 老耄多所忘 但愿明陛下, 寿千万岁, 欢乐渠未央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 表演者为西域胡人,其容貌为深目高鼻 演出中凤凰、 狮子作为道具, “萧、 管” 为乐队伴奏, “宫、 商” 为表演合乐 此 “西胡” 是为皇祝寿, 不仅有乐舞, 而且也应有幻术类, 技艺均娴熟, 尤以跳胡舞为出色, 乐舞风格铿锵有力 ② 李白的 《上云乐》 诗内容大致与之相同, 元人萧士 注李白诗云 “乐府神仙二十二曲中, 有 《上云乐》, 亦曰 《洛滨曲》”, 明指 《上云乐》 为宗教曲。

      向达先生 1930年著 《中外交通小史》 中指 《上云乐》 为景教艺术, 郭沫若等人则都认为是西域胡人的表演 虽然 《上云乐》 未明详细, 但与景教有关亦当可能 ③ 由此, 笔者判断人物驭狮的最早雏形应与西方传来的景教乐舞艺术有关 无独有偶, 龟兹乐舞 《五方狮子》 剧中也记录了人与狮的组合形式 《五方狮子》 剧又称 《太平乐》, 段安节 《乐府杂录》 载 : 五方狮子 “缀毛为之, 人居其中, 像其俯仰驯狎之容 二人持绳秉拂, 为习异之状 五狮子各立其方色, 百四十人歌 《太平乐》, 舞以足, 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这种太平乐属龟兹部, 即来自龟兹乐舞 狮子是龟兹族崇尚的动物, 用以代表不可侵犯的王权 传入中原后, 成为专供朝廷表演的剧目 之后, 狮子舞由吕光于 385 年东返带入凉州进行加工, 成为流行于中原的五方狮子舞 白居易 《西凉伎》 中对这一改编的戏剧有生动的描述 : “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手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 ……” ④ 由此可见, 人物驭狮是从唐朝时开始盛行的, 由域外乐舞发展起来的狮子舞的形象再现。

      这一当时为朝廷表演的艺术形式后来在民间广泛传播,逐渐淡化了其宗教的神化外衣, 转而成为一种祈求或赞颂吉祥的新含意世代沿袭 人物驭狮型拴马桩即是以狮子舞中的舞蹈形象为主要雕刻题材的, 这一雕塑形象是民间狮子舞欢庆情景的固态表现, 体现了当时人们欲借助拴马桩的刻画来表现喜悦、吉祥的美好愿望的心情2 、 狮人物驭狮型中狮子的形象也能够作为民族宗教艺术文化交融的见证 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 汉唐时期, 西域诸国纷纷向朝廷称臣纳贡,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献狮 而后, 狮子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和艺术家讴歌的对象, 狮子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狮子的图案形式最早是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原的 在佛教经典中, 对狮子非常推崇, 《玉芝堂谈芸》 曰 : “释者以师 (狮) 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 ⑤ 在佛教壁画、 造像中常会出现狮子的形象汉代张骞凿通丝绸之路后, 狮子进入中原并成为陵墓卫仪 《水经注》 卷 20 坂水条引 《续述征记》 曰 : “西去夏侯坞二十里, 东一里, 即东乡浮屠也 坂水 其南, 汉熹平 ( 172 - 178 ) 君所主, 固藏之第, 刻石树碑以进厥德, 隧前有师子、 天鹿, 累博作百达柱八所, 荒芜颓毁, 凋落尽矣。

      文中所谓 “师子” 当即狮子, 这是传世文献记录的最早的狮子石雕 ⑥ 历朝历代均以狮子为吉祥瑞兽, 推崇备至 然而这一形象并不单单作为汉文化的代表, 它同时也出现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除了上文提到的西域龟兹民族对狮子的尊崇之外, 狮子在蒙古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 英雄的民族, 狮子图案是英雄人物的象征, 牧民在日用家具上, 喜欢用狮子图案作装饰, 有些英雄史诗等书籍, 也喜欢用狮子图案作为插图 ⑦ 因此, 狮子图案也是蒙古族的传统图案, 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 狮子这一庄严、 威猛的瑞兽在西域民族、 汉族及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具有大致相同的形象意味, 这恰恰成就了狮子作为民族文化融合代表的契机, 这一形象最初的多方面含意最终统一为一个吉祥的符号,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3 、 鹰在人物驭狮型拴马桩中, 鹰的形象也多次出现 鹰作为最凶猛冷酷的飞禽, 在少数民族宗教与民间神话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萨满教观念中, 萨满是天与人的中介, 是天的 “使者”而往来于天人之间的使者, 必然具有鸟一般的飞翔的本领 ⑧ 在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流传着 “萨满是鹰的后裔”、 “萨满的灵魂是鹰” 的神话。

      对鹰的崇拜现存不少, 如维吾尔巴克西 (萨满)190供有鹰翅 ; 另外, 维吾尔、 哈萨克人从不猎杀鹰, 而养鹰作为捕猎的助手 维吾尔、 哈萨克的萨满多声称自己能像鹰一样在天上飞翔 ⑨ 萨满斗法也多化身为鹰 可见, 鹰在萨满教中的重要地位 萨满教作为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在少数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鹰这一萨满教元素在拴马桩中生动有力地烘托了人物驭狮型中西域胡人狩猎、 驰骋时的勇猛形象,带给观者对草原大漠生活的无限遐想 ; 同时也证明了萨满教这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在当时对中原内陆居民信仰的波及与影响4 、 吉祥图案而台座下层的浮雕雕刻所刻图案以花草类和综合类居多,花草类中多为松、 竹、 梅、 牡丹、 莲花等一些传统花卉图案这些花卉因其特性异于其他花草而被人们赋予了高尚美丽的品格, 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 而综合类中例如喜上眉梢、 福禄寿、万事如意等也成为各个时期装饰纹样中出现较多的吉祥图案,它们均有着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 但是, 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 这些图案在向周边地区传播的同时也成为域外文化进入内陆地区的中介 见于蒙古族图案的喜、 兽、 梅、 蝙蝠和一些吉祥图案, 以及龙、 凤、 牡丹、 莲花等纹样, 无疑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而景教在中国传播最早就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不但从教义上融入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而且在景教形象的传播上也加进了早已在中国广为流行的佛教图案, 如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的碑文上面有十字架安置于莲台与白云之上 莲花这一随佛教在中国的流行而极富宗教含意的传图花卉图案, 在景教进入中国时又成为了景教向中国民众传播其教义的辅助图形, 这恰恰说明了吉祥图案的多元文化包容性和传播的广泛性, 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使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