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儿童立场(成尚荣).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19542643
  • 上传时间:2023-08-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8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一、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故事常常引发我们对教育问题的深度思考,最近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又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 他多想去玩啊! 就在路边给妈妈打请示时, 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向妈妈说: “ 玩 好吗?” 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 一天,表哥去他家,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 “ 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 “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 [1]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 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 却让我们感到它就真切地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不得不追问:如今教育的核心价值究竟定位在哪里?教师的崇高使命究竟是什么?于是, 教育的立场这一命题就这么严峻地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回答对此,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 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教育应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 即你是为谁的 不同的立场, 表明了不精选文档.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向方式和结局 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 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 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义,直抵教育的主旨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让受教育者“尊严”,教育者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保护他们,想着他们,引领他们因而,这种道德的方式,是“人”的方式,彰显的是教育者立场的道德,既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主旨的深刻认识, 又反映了对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准确把握。

      从某种角度说,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 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鲜明的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由教育的本质和主旨所规定的,儿童立场是真正的教育、良好教育的鲜明标志和成功的根本动因儿童立场的命题也使我们想起教育中的主体 “ 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 ”[2]教育这种活动的主体究竟是谁呢?这就要考察活动的“发出者”是谁教师是教育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但是真正“发出” 教育需求的却是儿童, 是因为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 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 那么,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就应站在儿童立场上 儿童立场是主体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是,命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常常被遮蔽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们(当然包括教师)以惯精选文档.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 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 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 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最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 最终是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儿童”被改写成了 “一切为了成人” 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这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教育应当解蔽,应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是我们的回答二、儿童立场的核心:发现儿童和引领儿童儿童立场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其特质与核心是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 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也许我们回答坚守儿童立场的理由还相对容易,而回答儿童立场的特质与核心却不易⒈关于“儿童”的学问是所有学问中最重要而又最不完备的人是谁?多少人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深情的呼唤的确,“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但在“人”的问题前我们常常很茫然,今天也许还只能像卢梭所说的,“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3] 而我以为,在最不完备的“人”的知识中,最突出的又是关于“儿童”的知识。

      因此,又正如卢森堡所说, “ 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精选文档.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行!” [4]我们常常无情地撞倒孩子,这是无庸争论的事实,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站在成人立场上看待他们,于是认为儿童是“小大人”陈鹤琴先生早就作了揭露: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缪, 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 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 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 ‘小人’?为什么不准他们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更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 [5]显然,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 就不可能有儿童立场的建立, 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发生 可以这么判断: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 基于对儿童的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⒉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伊斯拉谟斯认为,拉丁文中的“儿童”意味着“自由者”,因此,“在心性上,儿童是缪斯性存在” [6]蒙台梭利说,儿童是小小的探索者,是“上帝的密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贾德甚至这么说, “ 我们家中那张新买的婴儿床上,有一件神奇的事正在发生。

      就在那儿——婴儿床的栏杆后面——世界正被创造[7]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 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 坚守这一本义, 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但是,事实却是,我们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的“告诉”和机械重复的训练,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破坏了“儿童”的本义,竟在不知不觉中 “撞倒” 了他们不过,我们正在改变, 改变自己,改变教育,因而改变了立场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小冰块化了,他们比精选文档.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试验, 试验后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 小朋友又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老师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划上线的杯子、盒子里做试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试验的结果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的力量真大呀! [8]显然,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应 “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此类的案例不断增加,我们的立场和教育真的在不断改变。

      ⒊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康德早就认定:“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所谓可能性,就是“还没有”儿童的可能性,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 正因为还没有成熟, 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 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在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又积蓄新的能量 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 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 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 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亟需谨慎,有时需要耐心等待, 否则,正如卡夫卡所说, 缺乏耐心是人的主罪,因缺乏耐心而进不了天堂 进不了天堂是个人的小事, 伤害了儿童则有可能牺牲未来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育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在儿童发展的一个个阶段, “完成”一个个任务,促使他们一步步逼近一个个目精选文档.标,又在他们面前竖起新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 “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9]看待可能性,一定要向可能性敞开但是,自然界总是不遗余力地把可能性隐藏在其中, 没有人能够确立或预言这些可能性。

      我们并不是刻意地确立或预言儿童的可能性,但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因为是可能性,所以“不应用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来使之成为问题” [10],而应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透过儿童的“现实性”去发现可能性,改变“发现现成的东西的方式”,创造新的方式,“可能性” 总是在新的方式的催发下而冒出智慧的绿芽 皮亚杰说得好:“智慧的发展表现为新的可能性的产生” [11]总之,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⒋儿童发展的密码——童心童心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着可能性,可能性隐藏在童心中,寻找可能性首先要呵护童心 我们可以这么说: 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 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