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11页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中学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丙烯酸(CH2=CH-COOH)的性质时可能有①加成反应;②聚合反应,③酯化反应;④中和反应;⑤氧化反应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①③④ C. 只有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参考答案:D分析:丙烯酸(CH2=CH-COOH)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结合乙烯和乙酸的性质分析解答详解:丙烯酸(CH2=CH-COOH)中含有双键和羧基两种官能团,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及加聚反应,羧基能发生中和反应,也能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反应),故选D2. 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不同、质量同为28克的CO和C2H4的分子数不一定均为NAB、17克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C、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D、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参考答案:B略3. 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右图所示),与白磷分子相似已知断裂1molN—N键吸收193kJ热量,断裂1molN≡N键吸收941kJ热量,则A. 1mol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放出724kJ能量 B.N4是N2的同位素C.1molN4气体转化为N2时要吸收217kJ能量 D. N4是一种新型化合物参考答案:A略4. 镁粉加入到很稀的硝酸中发生反应: 4Mg+10HNO3=4Mg(NO3)2+NH4NO3+3H2O在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比为 A.4:10 B.1:9 C.1:5 D.1:7参考答案:B5. 分子组成为C3H6O2的有机物,能与锌反应,由此可知不与它发生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碳酸钠 C.食盐 D.甲醇参考答案:C【考点】羧酸简介.【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此有机物是丙酸,根据丙酸的性质来解答.【解答】解:分子组成为C3H6O2,符合通式CnH2nO2,故可能为丙酸,也可能为酯类,但根据此物质能与锌反应,可知为丙酸.A、丙酸是一种有机酸,故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羧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能与碳酸钠反应制出CO2,故B不符合题意;C、丙酸与NaCl不反应,故C符合题意;D、丙酸可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6. 铅蓄电池是广泛应用于汽车、柴油机车等的启动电源。
产生电能时的电极反应分别为:Pb+SO42―–2e―=PbSO4 ①PbO2+4H++SO42―+2e―=PbSO4+2H2O ②下列有关铅蓄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式表示负极反应,②式表示正极反应 B.铅蓄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硫酸溶液,在放电过程中,它的浓度逐渐降低C.铅蓄电池在放电时,电子从Pb通过导线流向PbO2D.铅蓄电池在充电时,原来负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2―–2e―=PbSO4参考答案:D7. 元素R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nRO2n-2 则在气态氢化物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 A.12-3n B.3n-12 C.3n-10 D.6-3n参考答案:B略8. 参照反应Br + H2 → HBr +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总量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改变D. 升高温度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参考答案:C略9. 乙醇分子中各化学键如图所示,对乙醇在各种反应中应断裂的键说明不正确的是 A.和金属钠作用时,键①断裂B.燃烧是全部化学键都断裂C.在铜催化下和氧气反应时,键①和③断裂D.和乙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②断裂参考答案:D10. 某二价阳离子含24个电子,它的质量数为59,则该离子核内中子数是A. 22 B. 26 C. 33 D. 35参考答案:C11. 下列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气溶于水得氯水,该溶液能导电,因此氯气是电解质B.CaCO3饱和溶液导电能力很弱,故CaCO3是弱电解质C.HF的水溶液中既有H+、F﹣,又有大量的HF分子,因此HF是弱电解质D.导电能力弱的溶液肯定是弱电解质的溶液参考答案:C【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分析】A.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B.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C.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溶液中既存在电解质分子,又存在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D.电解质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关系,与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有关;【解答】解:A.氯气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电解质,故A错误;B.碳酸钙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B错误;C.HF的水溶液中既有H+、F﹣,又有大量的HF分子,说明氢氟酸只能部分电离,因此HF是弱电解质,故C正确;D.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没有必然关系,如硫酸钡在溶液中导电性较弱,但是硫酸钡所以强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C.12. 下列元素中,不属于第ⅠA族的是 ( ) A.锂 B.钠 C.镁 D.钾参考答案:C略13.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规律。
下列比较不正确的是( )A. 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 B. 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C. 碱性强弱:KOH>NaOH>Mg(OH)2 D. 最高正价:F>O>N参考答案:D【详解】A、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故A正确;B.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所以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故B正确;C. 元素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碱性强弱:KOH>NaOH>Mg(OH)2,故C正确;D.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但 F元素没有正价、O元素的最高正价不是+6,故D错误;选D14. 可逆反应A(g) +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15mol/(L·min) B.VB=0·6mol/(L·min) C.VC=0·4mol/(L·min) D.VD=0·6mol/ (L·min)参考答案:D略15. 对于A2 + 3B2==2C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B2) =0.9mol/(L?s) B.v(A2) =0.5mol/(L?s)C.v(C) =0.62mol/(L?s) D.v(B2) =4.2mol/(L?min)参考答案:B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 NaOH=NaNO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参考答案:(1)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将NO2转化为NO 3NO2+H2O===2HNO3+NO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分析】原理分析:检查装置气密性后,打开弹簧夹通入CO2排除装置中空气;关闭弹簧夹,①装置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得二氧化氮气体;NO2气体通入②装置中,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③装置中是稀硝酸验证不能氧化NO;⑤装置排水法收集NO;④装置中浓硝酸验证可以氧化NO2;⑥装置中NaOH溶液吸收NO2。
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判断;(2)根据空气造成的影响确定如何实施操作;同时根据一氧化氮的性质判断装置⑤的操作;(3)根据铜和浓硝酸的性质结合实验现象判断产物,从而确定反应方程式;(4)根据二氧化氮的性质且能转化为一氧化氮选择试剂;根据实验现象结合二氧化氮的性质书写反应方程式; (5)根据对比实验③、④的实验现象判断;(6)根据是否改变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或溶解气体的浓度判断;【详解】(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⑤是收集NO,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气;因为要验证稀HNO3不能氧化NO,装置③中应该盛放稀硝酸;答案: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2)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答案: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3)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H2O;答案:Cu+4HNO3(浓)=Cu(NO3)2+2NO2↑+2H2O;(4)装置②中盛放H2O,使NO2与H2O反应生成NO:3NO2+H2O=2HNO3+NO,答案:将NO2转化为NO; 3NO2+H2O=2HNO3+NO;(5)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答案: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