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证据的规定.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15319423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3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当事人要求重新进行调查、鉴定或者勘验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 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 据;(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 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 调取的证据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 提出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 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 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第四十四条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新的证据”,是 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第四十五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 提出意见或者举证第四十六条 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 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一方当事 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由此增加的差旅、误工、证人出庭作证、诉讼等合 理费用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条 申请再审人提交下列证据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 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新的证据”:(一)原审庭审结束前已客观存在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二)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 证据;(三)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者重新鉴定、勘验,推翻原结论的证 据。

      当事人在原审中提供的主要证据,原审未予质证、认证,但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应当视为新的证据新的证据的特点:第一,新的证据应当具有证据属性,是反映案件事实的事实材料或证据材料 ,即与案件事 实有一定关联性、客观真实性,并通过合法途径所取得第二,新的证据是既未经证据开示,也未经当事人质证,又未经法庭认证的事实材料或证 据材料第三,作为新的证据的证据材料在证据开示之前或庭审进行中应当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正 处于形成阶段,并且是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才新发现的但是,当事人对于在法定期限或法院指 定期限或当事人约定期限之内未能出示的证据,当期限届满后作为新的证据提供时,须证明其 主观方面无过错第四,新的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裁判结果应当构成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案件事实的 认定具有一定的主导性,而非辅助性二、“新的证据”的排除和认同实际上《民诉证据规则》对于新的证据的体例规定采用的是排除法加列举法予以明确的, 即首先明确规定哪些不属于新的证据,然后分别指出哪些属于新的证据《民诉证据规则》对于不属于新的证据的情形的规定,即为新的证据排除规则根据新 的证据的排除规则,当事人新发现并提交的证据材料除了应当符合证据排除规则的一般性规 定外,还应当满足《民诉证据规则》第43条 1款的规定,即“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 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也就是说,凡属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属于 新的证据,这样的规定与逾期举证后果的规定在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实质上既是对证 据失权后果的预判,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即要求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 ,如果不提 交的,则视为放弃举证的权利对于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 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这样规定的价值在于,一方面明确规定了新的证据被排除的失权后 果,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民诉证据规则》同时列举了属于新的证据的几种具体情形,可称之为新的证据的认同 规则第一,一审程序中对于新的证据的认同根据《民诉证据规则》第 41 条第 1 款的规定, 一审程序中新的证据包含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种情形应当理解为这种 证据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客观上尚未出现,或者虽已出现但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晓 该证据已经出现.对于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该证据客观上尚未出现,如某种民事权利证书 在这之前尚未取得,人身伤害结果在当时尚未显现等,在客观上体现了一种与其权利的必然联 系但对于“虽已出现但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晓该证据已经出现”的情形,我们认为,作 为一种诉讼上的要求,提出权利主张或抗辩权利主张的诉讼当事人,均应当积极、全面地提供 证据证明其主张或抗辩,成为负有举证责任的诉讼当事人;既然该证据是现实存在的,该当事 人就应当积极寻找、搜集,而消极等待或不作为的,就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因此,对此种 情形下提供的证据材料不宜简单地视为新的证据,而应当从原因上区分为由于当事人自身的 客观原因和外界客观原因而不能提供的来分别界定如果由于当事人自身的客观原因,如有 病卧床而举证不便的,就不宜认同为新的证据;而对于因外界的客观原因,即当事人自身无法 抗拒的原因,如唯一的证据材料一直处于对方的控制之下,后来方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的场合, 即可以认同为新的证据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新的证据应当作严格解释,以避免任意扩大 其适用范围二是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 法提供的证据此种情形的适用条件是:(1)在一审程序中举证期限内无法提供该证据;(2)无法 提供是有客观原因的;(3)经申请并得到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仍无法完成举证责 任;(4)证据的提供时间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在一审开庭前或开庭审理时,未在这个期限内 提供,则同样产生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然而,对于此类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无论是我国《民 事诉讼法》,还是《民诉证据规则》均未作出相应规定因此,应考虑完善相关证据立法有必要指出,由于《民诉证据规则》没有明确规定所谓“客观原因”的含义和范围,因而其 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较差,甚至可能成为司法权滥用之源。

      所谓“客观原因”依《现代汉 语词典》可理解为,“凡主观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如果将因当事人 的主观原因而导致以前未能发现的证据也列为新的证据的,则显然违背了我国证据立法之本 意所以,在自由心证的范围内,法官应当从严认同新的证据,进而要求当事人充分证明确属 “客观原因”而未能提供者,并且至少应当排除:(1)当事人懈怠收集证据;(2)当事人因为方法错 误而没有收集到证据;(3)当事人隐藏已收集到的证据等情形第二,二审程序中对于新的证据的认同根据上述条款的规定,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也 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规定举证时限以及证据开示的目的之一是固定争点 和相应的证据材料,以提高开庭审理的效率对于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时限或证据开示后新提 交的证据,合议庭原则上不应接受,也不应当予以质证、认证,更不应作为裁判的依据,但对于某 些非因当事人自身过错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的在一审庭审结束之前未提出的证据,如果在二 审中一概排除,这虽然表证了程序正义,但不利于当事人诉讼机会的平等实现 ,甚至会导致裁 判结果失衡,并最终偏离实体正义因此,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是很必要的有的学者认为, 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存在的证据和一审庭审结束后 才产生的证据两类。

      我们认为,对于前一类新的证据,即一审庭审结束前当事人已经发现并提 出的,即应当认同为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 ,但当事人未提出的,则已经产生了证据失权的后 果如果在二审程序中当事人方作为新的证据提出,也只能视其为迟延证据,不应予以认同 由此可以看出《民诉证据规则》中关于新的证据认同的规则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漏,尤 其未能充分考虑各个审判阶段对于新的证据认同的相互衔接关系二是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 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民诉证据规则》之所以这样规定,应当是基于一审 法院和二审法院在看待(申请)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问题上可能存在认识差异的考虑 在二审法院对案件基本事实比一审法院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和把握的假定的基础上,如果当事 人继续提出其在一审阶段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的,这 类证据就属于新的证据的范围由此可见,不能因为一审法院认识上的差异,而在客观上导致 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乃至实体权利的失衡这类新的证据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可认同:(1)当事 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已经按规定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2)一审法院没有准许当事人的 申请;(3)二审中当事人又向人民法院提出调查取证的申请 ;(4)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 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已经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调查取证申请;(5)这类新的证据 属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即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 权调取的档案材料以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6)这类新的证据的调查收集符合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证据的程序要求,即符合《民诉证据规则》第18、19、20、21、22条的规定。

      另外,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的新的证据 ,应当在一审审理结束后,二审开庭前或者开 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在法院指定的期限 内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案件,主要是指我国《民事诉讼法》第 125 条以及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8条规定的情形第三,再审程序中对于新的证据的认同根据《民诉证据规则》第 44条规定,再审程序中 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并且“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根据我国《民 事诉讼法》第 182 条,关于“当事人提出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 的规定,当事人提出再审程序中新的证据的时间也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 提出,超过两年后才提出的证据,即使其属于新的证据,但也不再产生新的证据的法律效果第四,对于可视为新的证据的认同所谓“可视为新的证据”,《民诉证据规则》第43条2 款规定:“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 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该司法解释旨在说明,尽管 根据证据规则这种情况原本不属于新的证据 ,但基于某种客观原因,可将其视为新的证据,以 使其不发生证据失权的后果。

      认同这类证据的条件是:(1)当事人确因其主观以外的不以其意 志为转移的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2)经人民法 院准许延期举证;(3)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 ;(4)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 裁判明显不公可以这样认为,这类证据应当是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链条中居于核心或主导 地位,或者该证据是证明案件所涉法律关系的主要事实,或者是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