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研究.doc
20页贸城学堂”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钟公庙中心小学俞宏伟、鲍国光、陈微刚(执笔)、沙磊斌、王洁—、研究缘起(一)满足学习愿景,张扬学习个性的需要在新课程的框架内,国家课程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基本公民素质要求,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 因此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个别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学生“吃不饱”、 “吃不好”而校本课程则要求开发者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注重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的教育 哲学,具有个别性,因此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这 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所以要满足学生学习愿 景,张扬学习个性,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课程意识,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在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做中学”,逐渐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与开发技术,真 正成为课程的决策者、研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 力的下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 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 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三) 整合办学优势,提升办学特色的需要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校本课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自 那时开始我校对校本课程建设开始了开发探索历程,一方面结合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对学生开展 了有关教育活动并编写了若干学生读本,如结合小学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课题出版了《小学生心理健 康主题教育读本》(1999年)、结合小公民道德教育课题、出版了《建筑人格的长城》(2002弟、结 合小学生原生态阅读研究课题,出版了小学生原生态读本(2006年),但这些读本其实是以上科研 成果的“副产品”,需要整合与提升,才能成为真正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从本校教师特长出发,相 应的组织了一批校级学生社团活动,有合唱、跆拳道、舞蹈、器乐、美工、中国象棋、科技制作(科 技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田径……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发挥了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设的“雏形”或基础,但要想真正成为校本课程,也需要进行完善与提炼 2008年以来,我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即“创特色,树品牌,争一流,成名校”,开始实施“名 校战略”,想以制度创新来寻找学校新的发展增长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我们认为建设校本课程应 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四) 挖掘乡土资源,彰显地方文化的需要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不仅 应该成为校木课程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木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这是因为,对于从小处 在地方文化中的个体而言,地方文化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仅以显性的、外 在的形式(如历史文化遗存、人物掌故等)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影响并塑造个体,而且还以隐性 的、潜在的方式(如地方传统、道德风俗等)约束并影响着个体,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塑造着个体的 人格和心灵地方文化育人功能的挖掘,学生发展精神“底色”的积淀,学生地方文化认同感的增 强,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元发展需要一个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 来架构基于以上几种需要,我校提出了《“贸城学堂”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这一课题从学校 实际出发,开发并实施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贸城学堂”校本课程体系,旨在满足学生学习愿景, 张扬学习个性;提高课程开发执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整合办学优势,提升办学特色;挖掘乡土 教育资源,彰显地方文化二、 研究构想(一) 研究思路基于对“开放多元”的钟公庙精神的传承,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宗旨,以钟公庙小学 全体师生为研究实施对象,以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通过组织机构一情境分析一一目标建构一体 系设计与实施一评价反馈等研究思路,开发并实施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贸城学堂”校本课程体 系。
二) 研究目的1. 基于乡土教育资源和学校实际,开发一个多元的、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提炼校本课程开发 的途径与方法2. 基于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彬彬有礼的人,能文能武的人3. 基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发展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4•基于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彰显学校办学优势,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创建学校教育品牌三) 研究内容我校的“贸城学堂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课题从组织机构、情境分析、目标建构、体 系设计与实施、评价反馈等六个方面展开的,形成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贸城学堂”校本课程体系, 从而满足学生学习愿景,张扬学习个性;提高课程开发执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整合办学优势, 提升办学特色;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彰显地方文化三、 研究过程(-)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即以学校为本位,重在强调学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 学校是课程开发的本体学校必须建立一个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的组织及保障系统(组织与保障机制), 以促进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及实施1.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校木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指南)及配套制度,协调校内各处室及教研 组的各项工作。
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执行、督导校本课程实施,组织评估与修订具体有: 负责校本课程教材研究和开发;负责校本课程的申报、审批;负责校本课程的评价;负责规划校本 课程的实施;负责指导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并组织培训;负责指导学生选择校本课程;负责校本课程 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组长:校长鲍国光;成员:朱晓敏、徐惠君、陈微刚、沙磊斌、张芯、舒玲萍、王洁;办公室 主任:业务副校长朱晓敏2. 组建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审定《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附件略)、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校本课程纲 要(附件略)等组长:鲍国光;成员:朱晓敏、徐惠君3. 构建学校研修协作体由校内各教研组骨干教师构成,通过校内教师的合作开发一系列富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 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规定每周有专门研讨活动,根据校本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共性及个性 问题进行诊断、寻找解释方案,及时调整相关内容及实施策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机制4. 确立社会实践基地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社会及地方上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指导及支持就地方文化的熟悉、 保存及开发而言,社会及地方上一些专业人比学校教师更有发言权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在充 分评估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
这样,就 可以实现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少走弯路另外,我们还带领和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各种包 含丰富课程资源的地方文化场所及实践基地去完成我校附近的万达商业广场、繁裕社区、后庙社 区都有我们的实践基地5. 建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逐渐制订与完善以下重要制度: 课程申请与审议制度;学生选课登记制度;校本课程专用课表;校本课程档案管理制度;课程管理 岗位责任制;课程评价与完善制度;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激励制度等情境分析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以所在地方、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 异性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所以个性化是它的一大特点从理论上讲,校本课程绝不是“千校一 门”,而是“千校千门”,每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应是独一无二的,其校本课程体系也是丰富多彩、各 具特色的将个性化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我们就必须从所在地区、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 情况进行必要的全面的分析,包括挖掘学校自身、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分析学校办学传统和优势, 了解教师特点和专长,调查学生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总结提炼学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等等 这些都统称为情境分析。
1. 分析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包括显性的地方性知识和隐形的地方精神,它囊括了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社会关 系、人文历史等的全部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学习地方性知识,这是认识、理解 和吸收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1) 地方性知识钟公庙中心小学所处的钟公庙街道,历史悠久如关于地名的来历,就有这样的故事:南宋庆 元六年(公元1200年)至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鄭县县令钟元鼎(字廉),在任期间,对水利 建设和农业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修筑了一条北起今日的周宿渡,南至陈婆渡萧皋喫的防洪江塘, 并在位于今天奉化江畔的钟公庙庙堰村的庙堰头临江处建造了一座名叫鹊巢喫的排洪大闸,解决了 农作物的灌溉和排涝针对当时蝗虫对农作物构成威胁的现状,钟廉还身体力行发动农民捕蝗灭卵, 消除蝗灾百姓深受其益,为了缅怀这位父母官,在喫旁修建“钟廉庙”予以祭祀明代,鹊巢喫 废弃了,钟廉庙被迁到了今天钟公庙村的庙跟,并改庙额为“忠廉”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 年)改庙匾额为“钟公”从此,“钟公庙”地名就一直沿袭下来了以上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真切生动,直接朴质我们在开发校本课 程时,需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性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等方 式获得对地方性知识的客观体认,从而为今后服务家乡奠定基础。
2) 地方精神地方精神是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地方文化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共同的意识观念、精神面貌我们在 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吸取其积极的精神,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钟公庙历史悠久,是当地 的主要人文景观和一大地域特色现在,政府提出修建钟公庙,不但能发掘和保护优秀的地方文化 遗产,也是爱国爱乡教育的宝贵资源,对于引导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促进文化建 设和经济繁荣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我校现在所处的鄭州中心城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俨然是 当代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 “开放多元,务实创新”的新城区品质,谓 之“钟公庙精神”崇古尚今,是“钟公庙精神”的延续和光大,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对 地方文化的时代诠释学校附近有一大批现代公益性建筑和商业建筑,如鄭州公园、鄭州体育馆、 鄭州图书馆、鄭州博物馆、万达商业广场、联盛国际商业广场等,还有正在兴起的社区建设,我们 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健康快乐成长2. 分析校情《浙江省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指出:学校应以国家的培养目标为基础,根 据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此作为学校课 程建设的宗旨。
课题组在开发之初就进行了校内一系列教育资源调查和分析,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办学理念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水平高超,教学成果突出学校始建于1932年,目前, 有33个教学班几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 12名市级教坛新秀,3名区级名师,3名区级学科骨干, 25名区级教坛新秀,是一所在鄭州区具有一流水平的公立中心小学让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为 学生奠定成功的基础”是我校的教育理念,我们努力使全体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能得到主动、全面 的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办学优势我校始终坚持“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小学生素质星级制评价、小公民道德教 育、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的和合教育、心理健康主题教育、体艺教育、主题化校本教研等几项教育 教学成果影响广泛几年来,学校获得一系列的荣誉有:全国红领巾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小公民道 德建设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首批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室)、宁波市 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宁波市绿色环保模范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教育科研 先进集体、宁波市校本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