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变体到方法:中国传统园林与当代建筑实践.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733255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0.7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变体到方法中国传统园林与当代建筑实践    宋扬Summary:中国传统园林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诗意栖居的理想,它作为一种建筑类别,为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据冯纪忠的方塔园规划和设计中引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和手法,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抽象化转译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组成元素,吴良镛的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以缩小的园林——盆景作为建筑空间的呈现在这三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园林的传统形式与符号的延续1999年在第20届UIA国际建筑师大会上,王澍提出“园林方法”后,当代中青年建筑学者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园林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特性引入建筑设计中,用当代的建筑语言来表达传统园林的精神和要旨,王澍的重返自然、董豫赣的城市山林、葛明的园林六则、李兴钢的几何胜景,都体现了建筑师们对中国园林的深层次理解与运用,为当下的建筑实践带来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情怀从形式上的直接承续,到“园林方法”的提出和实践,中国传统园林的生命力在当代建筑设计实践中得到了丰富的呈现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Key:中国传统园林;当代建筑;建筑实践;园林方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建造初衷来自古人对生命、自然和存在的反思,即如何在有限的生活环境中,与更为广袤的外部世界产生关联,中国园林的存在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营造。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学者尝试发掘和探究中国传统园林,如园林史学家陈植的园林史学研究,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对苏州古典建筑的调查,建筑学家童寯1932年至1937年间对江南地区古典园林的开创性的调查这些研究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对园林形式的承续和改写,到“园林方法”的提出和探究,传统园林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思路和视角依据一、园林变体:形式的承续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建筑的基础语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园林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量的本土建筑设计从造园手法、构成要素、空间模式等方面承续着中国传统园林,论文选取了冯纪忠的上海方塔园、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吴良镛的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三个案例,对其中与中国园林有相互联系的部分进行分析,阐释出以中国传统园林作为参照的建筑现代转译和表达一)与古为新:冯纪忠与上海方塔园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其设计宗旨是“与古为新”,即尊重和保留古的印记,并将其与当今的东西并置成为全新的设计旷奥理论”与“意动空间理论”是冯纪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后衍生而成的建筑理论,被用于方塔园的规划与设计之中旷奥理论”中的“旷”指敞亮、开阔;“奥”指幽暗、凝聚,此理论常见于中国古建筑、园林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序列安排,如苏州留园入口的设计正是“旷奥理论”的体现。

      冯纪忠将“旷奥理论”用于方塔园的园林设计,园区中“旷”与“奥”在空间设计中交替出现,从狭窄的甬道,到开阔的广场,再到狭窄的栈道,如此反复,不断交替方塔四周围合的白墙是“旷”,高耸且层叠的方塔则被视为“奥”,这样的对比在方塔园的规划和设计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旷奥理论”在方塔园的设计中随处可见意动空间理论”则被用于方塔园的何陋轩建筑设计何陋轩的基地为方形,四面环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建筑,冯纪忠将中国传统园林和建筑的形式整合其中,如选择了轻盈材质的屋顶,设计了极強流动性的曲线围墙,以及旋转叠加的三层台基,展现出了建筑的意动感,表达出极强的传统意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旷奥理论”与“意动空间理论”,在方塔园的规划与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二)几何体与三角形: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粉墙黛瓦的苏州博物馆建筑承续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其外墙立面展现出了“半露木构架体系”,灰色花岗岩线条意图表现出中国古建筑立面结构线,并且一直延伸到屋顶部分,既有传统也有突破,在表达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同时,也几何化和抽象化了整体建筑在博物馆建筑屋脊上方,贝聿铭也继续进行几何形的延伸处理,以保持整体风格的统一,且在几何造型围合而成的屋脊部分设置了玻璃天顶,将光线成功地引入了室内空间,解决了采光问题。

      苏州博物馆通过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将室内外空间串联起来,将自然引入到室内空间轴线、对称、自由是庭院的整体布局形式,主庭院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法式,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列建筑,产生向心、内聚的格局,让人心生宁静;其中铺满鹅卵石的水池、片石假山、曲直平桥、八角凉亭、竹林等元素的应用,都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构成要素的现代表达,特别是北侧的片石假山,采用平面化的片石假山取代传统透漏瘦皱的立体假山石,宛若山水画中的山峦,并以粉墙作为背景,进行多个层次的前后排列,表现出山峦的层次与立体感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将现代建筑抽象语言与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文化相结合,以几何体和三角形呈现出的建筑作品三)盆景再现:吴良镛与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把自然之美景高度缩制于咫尺盆盎中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先有园林,后有盆景,自然中的景观经过概括、提炼、缩小后,营造在一块地中就是园林,再缩小置于盆器中就成为盆景园林可谓是自然的缩影,而盆景则是园林的缩小吴良镛设计的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正是将盆景模式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层叠的方块楼宇如同层层托盘,托起了一个精致美丽、绿意盎然的江南盆景,为南京城的中心区域营造出一片独特、立体且珍贵的绿地。

      江宁织造府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弃高求低,开敞且不封闭,将大片开阔苍翠的绿色空间衬托和呈现出来,并在其间点缀若干画意十足的古建筑,打造出自由活泼的园林空间,宛若园林盆景一般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造诣早已达到顶峰,将园林形式与造园精神延续到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载体的改变让中国园林又获得了新的呈现,建筑师以变体的方式复述着中国园林的伟大二、园林方法:中国当代建筑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园林有着悠久连续的历史、一致性的主题,且与绘画、诗歌艺术一样有着极高的声誉,但却缺乏持续性的实践,这种现象造成了中国传统园林与当代建筑创作割裂的局面探索和挖掘传统园林的设计和营造的精髓和方法,能够为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与实践提供思路,这已成为当下建筑学中的重要议题王澍在1999年举办的第20届UIA国际建筑师大会上,首次提出“园林的方法”一词,他认为“园林”可以成为针对基本建筑观的一种方法论,并意图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用于当下的家园建设,通过重新发现和创造展现其时代性,以全新的、创造性的思维发展“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园林方法”一词提出后,与之有相同观点的建筑师逐渐聚集在一起,其中包括董豫赣、童明、葛明、李兴钢等建筑师他们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作为基础,通过论坛、讲座的形式在一起交流切磋,共同探索、研究和实践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的方法。

      一)王澍建筑实践中的园林方法:重返自然自20世纪90年代末,王澍开始以实验态度将中国民间传统营造术引入建筑设计实践中,从室内设计、博物馆设计到校园建筑设计,都指向一种文人意趣和园林方法王澍在谈论自己的园林观时,总是以元代倪瓒的晚年力作《容膝斋图》作为起始,他认为这幅典型的山水画能够代表中国园林的全部画面的上段有起伏的远山,一片寒林;画面的中部为池水,留白处理;画面的下段是巨大的山石,且上方有几株老树,树下有一个造型极为简单的方亭,很细的四根柱子支撑起茅草顶整个画面简逸萧疏,清劲淡远在王澍看来,当人处于画中这般山水萦绕的场景和环境中时,那么所处的房屋宁可缩小到如此才好,这就如同在中国传统文人建筑学中,人所居的房子所占比例很小,因为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造园《容膝斋图》画面的边界如同围墙,居中部分有水池,池前有亭,有石,也有树,与童寯对“圜”字的拆解一致,所以王澍认为《容膝斋图》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精髓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将自己多年对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体验和观感全部投入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和营造之中,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语言的现代转译的典范之作,更可谓是中国自现代转型以来,立意最深、原创性最强、批评性最大的实验建筑群。

      王澍认为,象山校区的校园建筑不是独立地被设计出来的,而是将它们放置在自然和城市两者之间显现出来的建筑,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园林”纵观象山校园,建筑与景观的区别在逐渐减弱,多变的墙面、缓坡的屋顶……这些让建筑本身就变成一道风景,灰白的色调也让整个校园呈现出中国宋代山水绘画气息这正符合王澍本人的园林观: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是造园,在自然之中,建筑本身变得不再重要,让建筑融于自然、重新进入自然才是最重要的设计理念象山校区是王澍凭借自身对园林独特的理解,运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创造出的新时代的园林化建筑象山校区倡导“重新进入自然”的设计理念,呈现出一种中国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大部分人的认可通过象山校区设计和建造,王澍将中国优良的传统建造技艺从消失的边缘找回,令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主义设计文化在当代建筑中达到高度的统一和整合,这是他将“园林方法”理论集中展现的成功范例2.宁波历史博物馆王澍认为中国园林是针对基本建筑观的另一种方法论,并向“自然形态”转移,他将园林方法也运用于宁波历史博物馆设计中,将其建造成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宁波历史博物馆外观被王澍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段,山是连绵的,就如同有生机的城市结构,也是连绵的。

      博物馆建筑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正方边界,也有着刀切的痕迹,建筑下半段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远看如同一个方盒子,建筑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林的形状,这正是一个关于生硬的方盒子瓦解为“自然形态”的叙事宁波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二十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同人工与自然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之物这些旧砖瓦从周边拆掉的三十多个村落中就地取材,旧料回收,进行循环建造,帮助当地居民找回失去的记忆其中的“瓦爿墙”,更是融合了八十几种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呈现出简拙的造型、粗糙的质感、朴素的颜色,与自然融为一体,结合周围草木丛生,仿若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一般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源于园林,但却不采用园林的外在形式,他以“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出发点,从挖掘当地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入手,回应和延伸当地的人文地理与文化回忆,贯彻循环建造的理念,让人们感受到建筑所传递出来的自然精神二)董豫赣建筑实践中的园林方法:城市山林中国传统园林在城市中造园,既要有山水自然的环境,又要提供生活居住的功能,造园的核心是将不同的地景与不同建筑媾和为不同的山居场景然而园林空间有限,咫尺之地便压缩了繁多的自然山林的意象,比如园主人在园中放置一座太湖石,心中会想象成一座真山置于园中,每日观石,如同观山,董豫赣认为这正是中国园林将山居诗意植入城市生活之中的表现。

      1.北京红砖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原为一处旧厂房,是经过董豫赣匠心改造的项目,他将“随物成器,巧在其中”的理念贯穿美术馆建筑与庭院设计,以展现他的园林观,有时因借先在,有时制造先机,倘若都不能,也希望能有多重意向叠加,以成“事半功倍”之效美术馆的入口设计源于苏州半园之中的东廊折壁上的窗洞的灵感,两道平行的新旧墙体间隔两米,成为入口处的玄关,新建的墙体上开设了三个圆洞,原先的墙体上开设了两个圆洞,它们相互错位对应,层叠出不同的视觉景象红砖美术馆,始于造景,董豫赣在其北部园林的设计中,参照明代计成《园冶》中关于城市造园的方法,挖南池以垒北山,先制造出山高水低的景象,之后在其中经营着植物与建筑,首先在垒出的北山中设计了“槐谷庭”,令其成為山与水之枢纽,并引石涧在其中,之后在山的北面设置一处可以登高的小建筑,以借景园外湿地与远方群山园中更有九块巨石展示出“随形制器”的设计理念,它们或嵌于墙中,或浮于池中,或矗立于岸边,辅以周围环境形成宜人的景色十七根水泥涵管在水间架起一座石桥,这是董豫赣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