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研讨一次提升一次历练一次成长.pdf
6页一次研讨一次提升一次历练一次成长——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再次感谢领导给我们五中这次承办美术教研活动的机会,再次欢迎大家莅临我校,希望今天上午的研讨交流大家是开心的,是收获的每学期初的美术教学研讨会,对美术教师的培养、培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场观摩课、评课、议课,不仅能让执教者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艺术,还能让参评者提升研究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也许我们的课堂不够完美,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在教研中希望能给予我们广大教师更多的启示与借鉴今天借此机会,就美术课堂教学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观点,仅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一、变通处理教材、降低专业难度这是六上第五单元“物以致用求异尚美”的活动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活动中无轮是欣赏与分析还是体验与探究,问题的设计专业性较强,就是老师也很难准确的用专业的语言描述付军老师参加山东省优质课时讲的这一课,他经过反复的磨课后,在处理本节课时就变通处理、降低专业难度选择了同学们常见生活学习用品如便签、台灯、闹钟等,通过对比、演示,让孩子们明白了商品设计需要遵循实用性又要遵循审美性又通过“鱼”的变形设计成的茶壶,学生明白了设计时需要借用与变形接着教师出示了20 余种动植物图形,让他们口头陈述什么可以变形设计成什么。
教师为什么让学生陈述?其实就是降低难度,因为孩子们能说出来但不一定能设计出来,他们也许收到绘画等因素的限制此环节教师并没有讲太多设计的法则,肌理纹样等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但孩子们的设计构思与陈述却非常精彩,甚至超出老师的想象二、贴近学生、补充生活化内容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都会在美术课中自然地加入当地的美术资源,以便让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例如我们六上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我们可以拍摄我们校园的美景展示给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去观赏校园,指出成角透视与平行透视规律,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形成透视的视角,发现最美的一角并用笔把他画出来这种观察与体验形式,相对老师在黑板上画透视图,学生感兴趣的多再如讲到“版面交响乐”时,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语文报”、 “英语报”拿出来观察其构成与布局设计,再让孩子们到走廊里看看他们以前出的“手抄报”,找找差异与不足让大家谈谈如果让你来改进你的手抄报,你会做哪些做法?相信他们很快就掌握版面的构成,并且能讲出好多板报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三、化静为动、 “活化”教材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重要的载体,它是以相对“静态”的图片、文字承载教学内容如何将这些教材内容“活化”成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是美术教师要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 “活化” 的具体方式有将教学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等形式实验中学蔡欣欣老师在讲到六下第二单元“色彩的魅力”时就“活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瓶子中加入不同的颜色,观察瓶中水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学生对整个过程与结论都记忆犹新再如今天耿晓月老师这节课,开始就利用班里的学生导入新课,不仅导入课题,而且切入正题,学生已经开始了本节活动一的任务, 在图片选择上她活化了教材,引发了兴趣四、转变教学方式、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追求美术课程的适应性,教师可以把教材看成是一块“布料”而不是一件“成衣”,应该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对教材进行“量体裁衣”,作适当的变通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该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应该转化为一些具体的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调整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调整学习方式、调整教学目标例如我2014年参加市美术年会执教“面具”一节,在学生练习环节我的设计是从MH370 逝世客机中扮演各种角色设计一面具,最后还有一个为遇难者祈祷的环节,但因为当时课堂缩减 5 分钟,成为35 分钟,那个环节就没展示,在点评阶段博山教研员石英男老师就点到了“任性”的问题,那个环节看起来似乎跟教学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是哪一个环节却是一个面向全体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大美”的教育,如果拓展的话,就是“请同学们摘下我们形形色色的的面具,让我们用心为遇难者祈祷,因为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这也是我后来的一个反思)“面向全体学生” 并不是一味降低专业难度和迁就学生,而是耍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美术学习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鼓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常家小学听了一节“美丽的大公鸡”其中有一个孩子的作品给我印象很深,还有昨天兴趣小组的学生交上了一副画也是过目难忘,这两幅作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很强的感染了,就是“童真”作品的虽然线条不流畅、造型不准确、 构图不讲究, 但这是我们成人所表现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潜质,要更多的鼓励,而不是干预五、创新作业方式、变换评价标准在美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表现能力与绘画技能的限制,学生的作品中 “意象” 的表现较多, 甚至偶尔出现 “离叛”所以作为教师要多给孩子解说的空间,不能总用成人的眼光来规范和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要保护这种看似不假思索信马由缰式的表达,要给学生创作活动以自由的空间大家看这是在“色彩的魅力”中老师补评的一幅冷色调作品,课上这副作品老师并没有看好,可因为课下语文老师的一席话,在下一节美术课上老师把他评为最佳这副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同学打死了飞入教室里的一只小蜜蜂,他在日记中提到:“一只小蜜蜂因飞错了地方,没有受到保护,反而遭到残杀”, 且把“我们是蜜蜂的冷色调”作为文章的结尾。
此时我们再来看这副作品时感受大不一样,他对色彩的理解如此深入,作品的感染力也顺势倍增所以我们的评价要以积极的鼓励为主,既承认差异,又没有“选择”和“淘汰”的嫌疑,培养与浇灌的成分多了,甄别与选拔的意味少了,通过评价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上好一节优质的美术课是十分艰辛的,既要讲授美术的学科知识技能,又要显现教育的功能,还要体现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希望我们我们这个团队在徐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勇于探索,让我们的美术教育贴近常态,又精彩纷呈,总结出更多的经验与做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借鉴运用一次研讨一次提升一次历练一次成长, “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探索的道路上让我们享受艺术,享受工作,让生命丰满而美丽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