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共8600字).doc
16页全球经济周期性波动研究(共8600字)一、危机的实质是生产和需求的严重背离, 但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时代特征自冷战 格局正式确立后,世界经济体系中就出现了两个相对独立且 相互对抗的经济阵营,并延至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 欧剧变期间,中国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了苏联主导的 所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社 会主义生产方式曾被描绘为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立的 正面模式,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竞争、无政府主义、 经济危机甚至战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及设想,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资本主 义经济将不可避免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而社会主义经济将 消除商品货币关系,消灭私有制,由国家进行严格计划管理, 因而可有效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换言之,经济周期性 波动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现象但事实是,经济周期 性波动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面 临的严峻问题,成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超越经济制 度和体制的客观规律然而,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性波动和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以及冷战结束后世界范 围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早在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后,为了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不仅通过国有化用国家所有制代替私有制,而且用国家 配置资源方式取代了市场配置资源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实施,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却带来了严 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导致苏联经济几乎到了瘫痪的状态,工 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1/7,农业产值仅为国内战争前的2/3o“铁路一条线一条线地停止运营许多工厂停产,其中包 括一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刚刚得以修复的工厂”〔1〕33O 列宁由此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会面临经济波 动或经济危机问题〔2〕184,并强调指出,“用无产阶级国 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3〕570的做法是错误的随着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苏联经济才得以逐步恢复,但这并没有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波动问题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 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危机存在的 客观性和严重性,认为“每次危机,不论是商业危机、财政 危机或工业危机,在我们这里都可能变成打击全国的总危机” 〔4〕248o在整个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克服经 济危机,尽管历任政府总在不断地试图改进和完善计划手段, 但过高的信息成本和缺乏激励所导致的低效率,使苏联经济 始终难以摆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至20世纪60年代,苏联 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降低,并陷入了长期 的停滞之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情况 也基本如此然而,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周期性 波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却表现各异,相互之 间的关联作用较小,因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具有全球性的 特征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不同 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但都表现为生产与需 求的严重背离,只是生产与需求背离的具体表现不同冷战 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突出表现为生产不 足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发生深刻 变化,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由过去相互排斥发展到同时并存, “滞胀”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危机阶段的顽症随着 苏联的解体和苏东的剧变,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越南等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 家,则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起初, 这些转型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产品生产滞后于需 求,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仍表现为生产不足,抢购风盛行; 且经济周期性波动通常只同本国经济运行相关,与世界经济 周期性波动不完全同步。
随着这些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主 义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 展,其经济已日趋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当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同经济体或国家经济的 运行不仅受“自身周期性规律”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国 际周期性规律”作用,不同经济体或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其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危机现象,由 传统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生产不足危机和资 本主义国家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并存局面,正逐步演化为当 前共同的生产过剩危机问题,包括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和金融 产品供给过剩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表 现为货币或金融资本供给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而新兴市场 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各异,有的表现为产业资本供给过 剩引发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危机,有的则表现为货币或金融 资本供给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危机期间,由于各国政府米取的反危机政策措施通常是积 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因而由此引发的“滞胀”问题 目前也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经济危机的传 导方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 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 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5〕340如今, 经济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通常始于金融、不动 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直接表现为金融危机,然后再传导到实 体经济领域,引起全社会的生产过剩危机,甚至进一步演化 为包括国家主权信用危机在内的经济总危机金融危机主要 是金融产品过度供给和投机的结果,而金融产品过度供给和 投机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刺激需求,提高购买力,解决有效 需求不足或产品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因此金融危机的实质仍 然是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危机这正好应验了马克思的发 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 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 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 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 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6〕514由此可 见,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否处理好生产与需求、实体经济与虚 拟经济比例关系,避免生产与需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 严重背离现象的发生,就成为化解或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 关键所在二、危机根源于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但经济发展模式缺 陷渐成主要成因理论家们不仅关注到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而且对经济 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可以说,马克思、 恩格斯较早地注意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或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代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范式,提出一 系列关于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原因的理论,代表性的观点包 括杜岗•巴拉诺夫斯基和鲁道夫•希法亭的供求失衡论,保罗 •斯威奇、刘易斯•科里和奥托•鲍威尔的需求不足论,保罗・ 马蒂克、大卫•耶菲等的供给不足论,西蒙•克拉克和罗伯特 •布伦纳的供给过度论,以及多因素决定论自凯恩斯经济 学产生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一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 重点,其成果主要有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萨缪尔森乘数一 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70年代后的货 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周期理论、实际经 济周期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等针对二战以来社会主 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原因,代表性的观点有 两种加速增长途径论、再投资周期论、两大部类交替增长论、 技术进步波浪式发展论、政治周期论、农业周期论、行为一 制度论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界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的视角各异, 提出的理论观点也不相同,说明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产生 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域中,关于当 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或经济危机的原因研究,已形成了一 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论观点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 波动的成因,通常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产生归因为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只要消除 此两种因素,就不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然而,二战后世界 经济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都未能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关于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通常归结为经济政策失误和计划手段不足,开出的药方是有 效纠正和解决好计划经济中的“失算”问题正如斯大林强 调指出的,“在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商业 危机和财政危机,都只是触及个别资本家集团而在我们这 里却是另一种情况商业和生产中的每一次严重停滞,我国 经济中的每一个严重失算,都不会只以某种个别危机来结束, 而一定会打击到整个国民经济……因此,我们在建设方面 就应当特别谨慎小心,应当具有远见因此,我们在按计划 领导经济方面,必须做到使失算的情况减少,使我们领导经 济的工作极为明智,极为谨慎小心,极其正确无误。
〔4〕 248但事实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就从来没有摆脱过周期 性波动问题那么,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后有没有最深层次 的原因?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阶段,因而可以 一个经济危机来代表一个经济周期如果从1788年发生的英国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算起,经 济危机已存在200多年的历史而如果从1857年发生的席 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到二战前, 总共发生了 11次世界经济危机二战结束后,如果撇开实 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出现的生产不足的危机,也先 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世界性经 济危机主要有1957〜1958年、1974〜1975年、1980〜1982 年、1997〜1998年和2008年的危机无论是个别国家还是 世界性、无论是二战前还是二战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 会主义的经济周期性波动,都根源于利益矛盾和冲突正如 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所指出的:“小资产阶级 的破产、贫富之间的鲜明地对照、商业的不景气和由此产生 的资本浪费的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就是人们的利益彼 此背离〔7〕605而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又主要源于资 源的稀缺性。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矛盾和 冲突必然引起社会劳动分布比例失衡,从而导致经济周期性 波动当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有 着不同的表现当今世界不仅存在资源稀缺性问题,而且某 些资源稀缺问题非常突出,因而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劳动分布比例失衡依然存在,经济周期 性波动现象就不可避免由此可见,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 动的深层次原因或根本原因,仍然是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更多地是从直接成因的角度来探讨经济 周期的产生原因就当代世界发生的每一次具体的经济波动 而言,其具体成因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讲,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时的经济体制模式的内 在缺陷,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缺陷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缺 陷,是诱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市 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渐成世界经济周期 性波动主要成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和东亚等新兴工 业化国家先后爆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如拉美债务和经济危 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 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0年土耳其金融危机和2001 年阿根廷金融与经济社会危机等,在一定程度上讲,危机的 发生同这些国家采取政府主导的追赶型经济发展等模式紧 密相关。
拉美和东亚等国家为解决国内积累不足和实现经济 高速发展需要,政府对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进行积极干预, 并由政府主导推行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这虽然在 一定时期可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存在政 府失灵问题,因而也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997 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东南亚国家推。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