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汇总.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1824****852
  • 文档编号:315854474
  • 上传时间:2022-06-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9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篇1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季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富,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意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温煦季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闲聊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沟通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常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定竭尽家力热忱款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子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有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子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非常"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子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子频频指引、调换菜盘位置,热忱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篇2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快乐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妙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曲曲折折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

      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珍宝女儿慢慢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细致甄别“档案”,确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爱他,特殊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状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确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兴奋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接着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美丽的妻子在历山接着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诞生于皇家,名贵无比,却并不傲岸,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得的是,她们还关切民间疾苦,平常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有户、模范户。

      更犯难能珍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常常帮助四周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情愿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骄傲,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骄傲,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始终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华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殊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特别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假如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需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肯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望见也不能说,茶杯是肯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需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好像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当心爱惜,好好照看,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给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经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肯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渐渐消逝但在许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奇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装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许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好像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开与鬼神等不祥之物干脆面对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情愿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假如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情愿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实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假如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假如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或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行示之于外的。

      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全部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殊是鞋子是肯定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好像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篇3  根据山西的老规则,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削减过年与迎春的热忱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全部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殊快一些在胡同里,叫卖的声音也比平常更多更困难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打算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一般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一般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需买杂拌儿他们的其次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殊是男孩子们唯恐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惊慌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需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挤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需把春联贴好,必需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需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足够,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如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简单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喧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聚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迥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挚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巡游,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出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非常喧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起先风光起来,小孩们特殊热心去逛,为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