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oc
13页1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主要特征、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课时:课时:6 课时导入法:导入法: 设问导入:设问导入: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根本任 务又是什么应该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请学生分组讨论后并 与学生进行互动(可选择多名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以上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 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 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 本的根据。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 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 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 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 1875 年马克思曾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 中,阐明了未来社会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并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 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马克思所说的第 一阶段指的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所说的高级阶 段,指的就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按需分配为标志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还阐明了社会2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不论低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有着共同特点:都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 了剥削,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其不同的地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程度不同,在物质财富的 丰富程度方面,在人的发展方面,在人的社会权利方面仍然存在着差别而共产主义社会 的第一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各个不同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要经过哪些发展阶段才能完全 建成社会主义,作了更多的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 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恩格斯还指出: “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 该灵活应用 ”这蕴含着社会主义阶段是不断发展的思想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也不可能对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 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出具体的分析。
但他们的理论设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1.列宁的论述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的胜 利,使社会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 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并结合俄国的实际,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1917 年 8、9 月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的 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列宁纠正了“直接过渡” 的思想和做法,从当时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生产力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实际出发, 认为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并且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 将经历“低级阶段” 、 “中级阶段” 、 “高级阶段”的思想列宁还明确提出了 “初级形式的 社会主义” 、 “发达的社会主义” 、 “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 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奠定了 重要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当时主要是回答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 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做出进一步的阐 发 2.斯大林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推进了工业化,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但是,斯大林把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看得极其短暂1936 年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 造刚完成时,他就急于宣布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把社会主义某些条件 的确立,视为社会主义的“建成”,实际上是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合二为一,把社会 主义看作是一个十分短暂的历史阶段 接着在 1939 年联共(布)十八大会议上,斯大林又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和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重建,他又于 1952 年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 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在斯大林看来,只需要 10-15 年时间苏联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 社会斯大林这种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在生产力不够发达 的基础上急于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的错误观念,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而且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
3.苏共其他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变化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继承和发展了斯大林的错误思想赫鲁晓夫在 1953-1959 年还能保持比较清3醒的头脑,他在维持苏联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历史时期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反对将苏联 仅仅看作是“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对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提出了 批评在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报告中,赫鲁晓夫就提出 :苏联要在“历史极短的时期内” , “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指标是过高的,也是 实践中无法达到的但在 1959 年-1964 年间,赫鲁晓夫提出了加快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口号,并制定了 20 年建成共产主义的时间表该举措使苏联超越阶段的势头达到了顶峰苏共二十一大上,赫鲁晓夫断言:苏联的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极重要的发展时期——全面展开共产 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 , “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我们最近的明天” 1961 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在 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划他 将这 20 年分为两个阶段:1961-1970 年的第一个十年里,实现苏联的人均工农业产量超过 美国;1970-1980 年的第二个十年里,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
在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的背后,隐含着一个事实判断:既然苏联 还有 20 年就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么苏联当时的社会自然就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阶 段这种判断大大超越了苏联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 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时期就更加超前了,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1967 年 11 月,在庆 祝十月革命 50 周年的大会上,勃列日涅夫在报告中正式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 义社会” 之后,勃列日涅夫在 1970 年 4 月和在 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报告中又重申这一论 断1977 年通过的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 “发达的社会主 义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合乎规律的阶段 ”同时,苏联对“发达的社会主义” ,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证 安德洛波夫对此问题的看法要冷静一些,将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改为“起点论” 他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共纲领的一些内容脱离现实,超越了时代的发展他提 出:“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 ,防止过早地提出“直接向共产主 义过渡的任务” ,20 世纪最后几年中党和人民面临的最大历史任务是“完善发达的社会主 义” 。
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先后提出了“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 “异化的社会主义”或 “变形的社会主义”这三个概念他认为整个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异化的社会主义” , 或者“变形的社会主义” 理由是:由于存在人与生产资料的异化,所以苏联没有真正意义 上的公有制;由于苏联存在人与政权的异化,所以苏联也没有真正的民主;而离开了公有 制,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因此, “异化的社会主义”和“变形的社会主义”都不是真正的 社会主义戈氏据此得出结论:苏联仍然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上苏联改革的目标 是要达到“向共产主义前进中的重要阶段的苏联社会的崭新状态——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 义” “异化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全盘否定它不仅彻底否定和 抛弃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也抛弃了斯大林的理论,一直冲击到列 宁主义在此背景下,本来就不够完整、相当脆弱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又受到 “民主的人道的社 会主义”这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异质”理论的冲击,随着苏联的解体, 不得不终结它的历史! 5、毛泽东、毛泽东 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 阶段问题,他在 1956 年 1 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 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 ,还没 有“完全建成”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 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4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 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 长的时间 ” “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 讲得过早了 ”他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时,批评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人是误认社会主 义为共产主义、按劳分配为按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 阶段的划分,对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否认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 评,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总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邓小平曾指出: “ ‘ 文化大革命 ’ ,中国吃了苦头。
中国吃苦头不止这十 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