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ppt
57页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心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心 王宇王宇目录第一章 电休克治疗的发展历史第二章 电休克的治疗原理第三章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四章 无抽搐电休克实际操作规范第五章 实际案例操作第六章 电休克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第一章第一章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历史电休克(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欧洲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和癫痫之间存在“拮抗”关系的观点当时医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即“患癫痫的人不会患精神分裂症” 当时匈牙利医生Meduna在学习文献时发现,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名称)患者急性期如果出现癫痫发作,那么在发作后他的精神症状就会有所减轻,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发抽搐发作后,精神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所以Meduna猜测抽搐可能会减轻精神病人的精神症状,于是开始寻找方法来诱导精神病人发生抽搐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择了给精神病人肌肉注射樟脑油的方法首例患者经过18天5次治疗,木僵症状得到完全的缓解。
后来Meduna在德文版的《精神神经病学案卷》上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相关介绍,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樟脑油诱发抽搐的副作用较多,后来Meduna改用戊四氮诱发抽搐,戊四氮抽搐疗法迅速在欧洲传播 后来,Sakel意外发现胰岛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的方法但无论是注射樟脑油、戊四氮的方法,还是使用胰岛素昏迷导致癫痫抽搐发作的方法,副作用都十分严重 1934年意大利人Ugo Cerletti在获悉Meduna的药物抽搐疗法后开始在动物身上试验电抽搐疗法,因为他坚信电流是引起抽搐发作的最简便的方法开始的试验,正负电极的安置位置分别在动物的口腔和肛门,可想而知,通电时电流经过心脏干扰了心肌生物电节律,试验动物死亡率高后来研究中电极的安置位置改为动物的两颞部,实验动物无一死亡此后又进行了近2年的实验神经病理学研究,排除了抽搐对脑组织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以及确认治疗的安全性之后,才于1938年最终用于人类的治疗 第一例患者是在车站被发现的无票乘车且行为古怪和身份不明的39岁男性,存在幻觉、妄想和手势语言、木僵交替出现以及难以理解的行为和词语新作等症状,1938年4月11日第一次治疗,最初80伏、0.1秒的电刺激,仅仅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随后使用90伏、 0.1秒的电刺激出现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相隔数天后再次治疗,开始使用80伏、0.2秒的刺激,患者出现肌肉收缩,并大声喊叫,正当在场的人在讨论下一步该如何办时,患者恢复了安静、随后严肃而言语清晰、不带隐语的说“别再试了,这简直就是谋杀!”,随后给患者使用了110伏、0.2秒的刺激,最终诱发了癫痫大发作。
经过11次的治疗,患者戏剧性的完全恢复 当时电休克技术在精神医学领域可以说时划时代,也是史无前例的,迅速被后来的许多国家接受和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休克治疗仪不断得到改进最初的发明者Ugo Cerletti等人一度被认为是电气工程师而非医生 1940年Bennertt首次采用南美箭毒作为肌肉松弛剂,使原来电休克时发生的剧烈强直性阵挛发作,变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有效的消除了骨折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1944年,Liberson提出短脉冲电流刺激以减少电休克治疗对记忆功能的影响1951年Holmberg使用琥珀胆碱代替南美箭毒,成为当今改良电休克治疗时常用的肌肉松弛剂1955年Saltzman将静脉麻醉药物硫喷妥钠引入电休克治疗过程中,消除了使用肌肉松弛剂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窒息感及对电休克治疗的恐惧感,至此,电休克治疗的技术要素基本完善 1938年电休克(抽搐)技术被发明后,1939年即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但未能得到推广50年代中期国内厂家仿造国外的电休克治疗仪器并小批量生产后,电休克治疗技术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当时主要是有抽搐的电休克治疗技术。
文革期间电休克治疗曾被视为“迫害劳动人民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全国停止使用,后因迫切的治疗需要才逐步开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才开始淘汰有抽搐电休克技术,全面推广无抽搐电休克技术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于1938年由意大利神经精神病学家发明创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行之有效和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精神科治疗领域里唯一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一种治疗手段,尤其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症状群有显著疗效 在国内精神科治疗领域已经是最为广泛、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一个现代精神卫生机构标志性的技术之一第二章第二章 电休克(抽搐)治疗原理电休克(抽搐)治疗原理一、电休克治疗的基本原理 电休克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短暂的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即当一个电压作用于头部,对大脑发出足够的电子数(电量)产生了足够的电能(电压*电量),使足够的脑细胞膜产生同步去极化,从而使大脑细胞诱发产生一次抽搐,表现为癫痫大发作二、无抽搐的发生原理 在通电治疗前使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麻醉剂诱导麻醉,肌肉松弛剂使原来强直性阵挛发作变为松弛性肌肉纤维颤搐发作。
导致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的抽搐发作,显著降低肌肉抽搐带来的副作用,进一步扩大适应症,属于改良后的电休克三、电休克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 电休克治疗产生疗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至今不十分清楚!1.有观点认为患者会把电休克当做惩罚方式;甚至认为患者在意识丧失前,会体验到一种濒死的感觉,使之出现再生的意念而出现疗效 2.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脑功能,增加了脑部受体对药物的可利用性3.有观点认为电休克改变了神经递质系统的变化和电刺激引起的抽搐能使神经细胞发生改变… 四、电流刺激的安全性 现有的活体动物研究及电流通路的理论表明:电休克治疗时电阻绝大部分在颅骨、其次在皮肤与大脑因为颅骨有极高的阻抗,使通过头皮的电流强度80%得以产生分流,电压在通过头皮和颅骨时有明显的下降,在脑脊液中再次被分散,使得脑内电压大约只有头皮表面电压的2%-10% 研究发现直接刺激猫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流达到20微库仑时才能造成损害,而电休克治疗时的电流非常小,一般在颅骨表面达到750毫安,间脑内电流在单侧约为1.4微库仑,双侧时约为2.2微库仑所以电抽搐是比较安全的第三章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适应症一、适应症1.1.抑郁状态、严重抑郁,有严重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抑郁状态、严重抑郁,有严重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和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
和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2.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3.3.缄默、违拗、拒食、拒药、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缄默、违拗、拒食、拒药、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4.4.精神疾病处于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有严重的焦虑、强迫者精神疾病处于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有严重的焦虑、强迫者5.5.明显幻觉、妄想明显幻觉、妄想6.6.癫痫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障碍、严重应激反应等癫痫性精神障碍、分离转换障碍、严重应激反应等7.7.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者8.8.难治性精神疾病或须长期维持治疗者难治性精神疾病或须长期维持治疗者国内有治疗恶性综合征的报道,效果都比较满意二、禁忌症二、禁忌症 除了对麻醉药物和肌松剂过敏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无除了对麻醉药物和肌松剂过敏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无绝对禁忌症尽管如此,有的疾病可增加治疗的危险性,绝对禁忌症尽管如此,有的疾病可增加治疗的危险性,我们称为相对禁忌证,必须高度注意我们称为相对禁忌证,必须高度注意 具体如下:具体如下: 1. 1.最近的颅内出血,大脑占位性病变或其他增加颅内压最近的颅内出血,大脑占位性病变或其他增加颅内压的病变。
的病变 2. 2.心脏功能不稳定的心脏病、心肌炎、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稳定的心脏病、心肌炎、严重的心律失常 3. 3.嗜铬细胞瘤,出血或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嗜铬细胞瘤,出血或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 4. 4.严重高血压严重高血压 5. 5.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青光眼、视网膜脱离 6. 6.急性重症全身感染性疾病急性重症全身感染性疾病 7. 7.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的支气管炎、哮喘、活动性肺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的支气管炎、哮喘、活动性肺结核 8. 8.服用对循环及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利血平片服用对循环及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利血平片等 9. 9.严重的肝、肾及内分泌疾病严重的肝、肾及内分泌疾病 10. 10.由于躯体疾患引起的明显营养不良者由于躯体疾患引起的明显营养不良者 11. 11.严重骨和关节疾病、韧带断裂等严重骨和关节疾病、韧带断裂等 12. 12.儿童、孕妇应慎用儿童、孕妇应慎用美国醒脉通电休克治疗仪说明书部分截图三、临床上开展电休克要注意以下几点:三、临床上开展电休克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司可林时,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恶性综合征2.妊娠不是问题,未见有胎儿缺氧。
3.骨折患者肌肉松弛剂要适当加量4.避免使用利血平,否则血压下降明显5.锂盐少用,否认治疗后患者的朦胧状态延长,并强化司可林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6.氨茶碱有延长抽搐时间的作用7.ß-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少用,会导致心动过缓8.长半衰期的安定类药物要适当减量,影响治疗成功率9.治疗前适当减量或停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四、电休克治疗的频率与次数 一般每周三次,以6-12次为一个疗程抑郁症一般6-12次,精神分裂症、躁狂症一般8-12次,焦虑症一般6-8次治疗应个体化,根据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服药效果、对电休克治疗的敏感程度,以及电休克副作用等有关第四章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实际操作规范 第一节、电休克治疗前准备一、电休克治疗前评估程序(1)主管医生需提供被治疗者的病历(2)MECT医生根据主管医生提供的下列资料进行复核: A 监护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B 治疗申请单 C 适应征、禁忌征 D 检查单(心电图、胸片、血常规、生化检查) E 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 (3)MECT医生确定病人可施行电抽搐治疗,并在申请单上签名麻醉师也要从本专业角度对病人进行评估,同意后在麻醉风险同意书上签字。
4)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治疗计划,并开具治疗医嘱,电休克室安排治疗时间二、治疗前评估注意事项1.主管医生要详细采集病史,了解以往服药情况,有无药物过敏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与精神检查,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了解以往是否接受过电休克治疗,对电休克治疗的疗效反应根据电休克的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谨慎提出治疗申请2.体格检查重点: a.意识、血压、心率 b.口腔及咽部 c.眼部 d.心肺听诊 e.脊柱 f.肢体活动情况3.急诊患者辅助检查至少包括心电图和生化五项4.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解释,解除紧张恐惧情绪,争取合作,签署知情同意书三、电休克治疗前准备(一)病区准备1.治疗前应将抗精神病药物减量,剂量以中小剂量为宜;新型抗抑郁药可接近治疗量;因碳酸锂会增加琥珀胆碱的神经机体阻断作用,加重呼吸机麻痹,且会导致意识障碍,增加治疗的危险性,所以碳酸锂应为每日750mg以下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停用抗癫痫药物,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癫痫时可将抗癫痫药物减为半量治疗前一天晚上,尽量避免服用长效安定类的镇静安眠药物,以免影响治疗的效果。
2.每次治疗前应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血压3.治疗前患者禁食禁食6-86-8小时、禁饮小时、禁饮≥≥4 4小时小时,对不合作的患者应术前安置在隔离室或给予保护性约束禁饮食的目的是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误吸、窒息等意外事故临近治疗治疗前先排空大小便,取出活动义齿、前先排空大小便,取出活动义齿、发夹及各种装饰物品,清除所有化妆,去除指甲油,解开领扣及腰带4.根据电休克室安排,病区护士携带病历资料带患者到候诊区等候,并与电休克室医生做好病情交接对于病重或特殊的病人,主管医生也要参与陪同并及时交接病情二)治疗室准备 1.治疗室划分为候诊区、治疗区、醒复区、观察区,应安静、宽敞明亮,室温应保持在摄氏18—26度 2.一个治疗组包括一名MECT医生、一名麻醉师、一名护士 3.准备好治疗药物、治疗用器械,急救设备处于应急状态如下所示:¨MECT治疗仪性能完好¨可满足基础麻醉的麻醉机及可靠的供氧设备¨人工呼吸器性能良好(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气囊)¨气管插管的配套设施¨生命体征监护仪及除颤仪¨各种急救药品、设备齐全¨治疗用药(阿托品、丙泊酚、司可林)¨准备好开口器、牙垫¨可移动的治疗车,配有床挡 第二节、电休克治疗的操作技术一、安放治疗电极、监测多项指标二、测试电阻、选择输出程序与能量百分比三、给氧四、治疗药物的应用五、保护牙齿和舌六、实施电抽搐治疗七、发作失败、中断和延长的处理 第二节、电休克治疗的操作技术一、治疗电极的安放与多项指标的监测(一)治疗电极的安放 1.电极安放的选择 双侧式电休克治疗双侧式电休克治疗:头部两颞位置,每个电极的中点位于耳 屏到眼外眦连线中点上大约一英寸处。
右侧单侧式电休克治疗右侧单侧式电休克治疗:一个位于右颞部,另一个位于两耳屏连线和鼻根与枕骨隆突连线的交点 2.安放前清洁皮肤 用有机溶剂彻底仔细地清洁欲安置电极处的皮肤,以减少油性分泌物所形成的阻抗常选用的溶剂为酒精、生理盐水3.电极片涂抹适量导电胶,用橡胶头带固定在安放位点单侧式电休克治疗时,头顶部电极片需要手持加压固定(二)多项指标监测 包括心率、血压、指脉氧、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 1.心率、血压、指脉氧、心电图、肌电图监测 2.脑电图的监测 单通道脑电图监测,在左额侧-乳突 双通道脑电图监测,在额正中-双乳突 处理方法同安放治疗电极二、测试电阻与选择输出程序、能量(一)测试电阻(静态电阻) 电阻应为电阻应为100100至至3000Ω3000Ω之间之间, ,推荐使用推荐使用500-1500Ω500-1500Ω低于100为短路,高于3000为断路,均会导致治疗失败治疗前测定皮肤阻抗值的意义在于了解皮肤与电极间的接触是否良好,油性皮肤、电极太松、导电胶不足等均会导致阻抗升高,降低治疗效果 过髙:有造成皮肤灼伤的风险,需要重新定位电极,清理电极片下的头发、増加导电胶、对电极片加压等。
过低:实际上形成了低阻抗电流桥,相当于短路,这时输出刺激,电流只能在短路环中流动,很少或没有电刺激进入脑部(二)选择输出程序1 1.DGX,醒脉通DGX型的标准电刺激量 LOWEST,自动参数调整以提供最低的电刺激量 LOW0.25,波宽为0.25ms时,改变频率可达到的最大时间 LOW0.5,波宽为0.5ms时,改变频率可达到的最大时间INTERMIT,模仿西门子konvusator的间歇脉冲齐发刺激方法 2XDOSE,双倍电量刺激程序2.醒脉通说明书建议:大多数病人及病程特别长的病人用2倍量(2XDOSE);脑力劳动者或年轻病人用低电量(LOWEST);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用DGX但国内临床实践证明DGX模式成功率可达100%,故国内以DGX模式为主,其次为LOW0.5模式(三)刺激能量选择:1.抽搐阈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也会增加,男性的一般高于女性,双侧式电抽搐治疗较单侧式要高,一些药物也会对抽搐阈值造成影响,如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会导致抽搐阈值提高,茶碱类药物会导致抽搐阈值下降。
2.临床上确定初次电刺激量的方法,一种为固定法,另一种为滴定法美国精神科学会(APA)《电休克治疗指南》中推荐采用滴定法,以引起抽搐发作的最小电量为初始值但国内均采用固定式、高电量的刺激方法,这样能获得一个快速、最好的治疗效果 3.能量的选择范围一般为年龄的能量的选择范围一般为年龄的2/32/3至至1 1倍倍,如24岁患者可选择15-20-25.临床证明首次刺激能量采用患者年龄的2/3即有较好的疗效三、给氧(一)治疗前给氧,有利于增加体内氧储备,减少术中的缺氧风险二)治疗中给氧治疗中给氧,从麻醉药物起效到病人恢复自主呼吸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为患者提供氧气(100%,正压,呼吸节律:15一20次/min)麻醉药物使用后,呼吸中枢会受到抑制,随后肌松药物的使用,会导致呼吸肌松弛,病人自主呼吸处于暂停状态,此时必须给予辅助通气、吸氧,直到自主呼吸恢复(三)治疗后给氧 病人在醒复区的给氧也十分重要,治疗后给氧有利于补偿术中缺氧的状态,利于减少因术中缺氧带来的头痛等并发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进入嗜睡状态而发生舌后坠等出现缺氧、窒息此时仰头举颌法特别重要,可有效避免舌后坠窒息四、治疗药物的应用 治疗护士用0.9%生理盐水10—20ml开通静脉通道,确保静脉通畅后,遵照医嘱依次推注下列三种药物。
(一)抗胆碱能类药物 目的是抑制自主神经反射,减少腺体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或减轻内脏牵连反应最常用的药物是阿托品,目前被运用于电刺激期间以及发作之后,以缓解或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直接影响,如窦性心动过缓、心搏停止、心房和房室结的心律失常以及室性早搏 阿托品阿托品:0.4一1.2mg于麻醉前2一3分钟静脉注射,或麻醉前30—60分钟肌注一般心率≤80次/分,静推0.5mg;心率80-100次/分,静推0.25mg;心率≥100次/分,可不使用(二)麻醉药 丙泊酚(异丙酚)丙泊酚(异丙酚):手术推荐使用剂量为2mg/kg,电休克推荐剂量为1.0—1.5mg/kg,正常给药速度40mg/10s,慢给药速度10mg/10s—20mg/10s静脉推注,直至睫毛反射迟钝或消失,此时患者呼之不应、触之不应 注意(1)该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约8分钟左右麻醉恢复2)该药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会导致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变化不明显,呼吸抑制明显故老年患者、低血压患者,给药量要少、给药要慢,防止血压骤降;针对血压较高,且无其他躯体疾病的年轻患者,可适当加量。
3)对于高血压或低血压者在使用丙泊酚后,使用肌松药前需要再次测量血压 依托咪脂依托咪脂 :手术推荐剂量为0.2-0.6mg/kg,电休克推荐剂量为0.1-0.3mg/kg该药催眠性能强,起效快,对循环、呼吸影响小,较丙泊酚更适用于老年、危重及心功能减退病人,特别是基础血压低的病人三)肌肉松弛剂 琥珀胆碱琥珀胆碱( (司可林司可林) ):临床常用剂量1-2mg/kg,电休克推荐剂量0.3-0.8mg/kg目的:保持良好的肌肉松弛作用;便于消除病人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之间的对抗,防止痉挛性症状,利于呼吸道管理 注意(1) 该药使用后引起短暂的肌束震颤,1分钟内出现肌松作用,从头颈部肌肉开始,逐渐波及肩、腹、四肢,2分钟达到高峰,5分钟内作用消失,所以给药要迅速!给药要迅速!(2)(2)观察到手、脚的肌颤结束,大关节肌肉松弛后,再放置牙垫特别是老年人,肌松作用来的迟,一定要保证肌松作用充分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难以通过观察判断,可以检查腱反射,如膝反射等腱反射消失3)病人清醒时,严禁使用肌肉松弛药如果发现使用麻醉药、肌松药后患者意识仍存在,需要补充1/3-1/2的麻醉药物。
4)该药可使眼内压增高,血钾增高,所以青光眼、高钾血症禁用 注意:上述药物均为首次推荐剂量,根据每次治疗后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一步调整下次用量,做到用药的个体化,提高安全性五、保护牙齿和舌 在电休克治疗中电刺激会直接导致颞部肌肉收缩,使上下颌强力紧闭,可能造成舌或口唇、口腔颊黏膜被咬伤,牙齿撞击损坏,因此在电刺激前应当把一只口腔保护器(牙垫)安放在上下颌牙之间,以缓冲牙齿间的闭合力六、实施电抽搐治疗(一)电抽搐发作的三个阶段:1.电刺激期,通电瞬间大脑皮层受到直接电刺激,肢体肌肉迅速产生一个刺激后反射动作,四肢肌肉张力瞬间增高2.潜伏期,电刺激停止后,上述张力或反射迅速消失,表现数秒短暂的肢体运动静止3.强直性阵挛性抽搐期,未使用肌松药物时表现癫痫大发作样四肢抽搐,使用肌松药后表现局部的肌肉阵挛抽搐或颤搐 另外发作过程中,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可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瞳孔放大、心率明显加快(二)发作充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发作充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抽搐时间:痫样放电时间≥25秒2.抽搐指数:即大脑皮层痫样放电脑电波总的平均波幅与发作时间的乘积>15003.抑制指数≥80%(反应抽搐末脑电图波幅下降的速度和程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三)发作终止的判断1.脑电图由快速无节律的多尖波,突然变成有节律的尖波、多尖波或慢波(约半小时可完全恢复)。
2.声化脑电波的声音变化 注意:痫样放电时间以脑电图记录为准,有时与所见肢体抽搐不一致七、发作失败、中断和延长的处理(一)发作失败 导致发作失败的原因包括皮肤与电极接触不良、刺激提前结束、心脏肥大、组织缺氧、脱水、药物使用等如果刺激失败,重新刺激至少要间隔20s二)发作中断或短暂 发作中断常见的原因是麻醉剂使用过量也可能是刺激电量过低或过高三)延迟性发作 一些病人表现出有延迟发作或者在初始发作结束后又重现发作状态(发作迟缓),这时需要给病人维持足够的氧供水平,必要时气管插管,通常发作3分钟未停止,给予抗惊厥特性的麻醉剂或苯二氮卓类药物终止发作第五章 实际案例操作 病例:患者男性,45岁,因“多疑、乱语、行为乱一年,加重一月”入院,曾多次在我院门诊治疗,未曾进行过电休克治疗,近一个月未服药既往无躯体疾病史、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心肺听诊等正常,体重60公斤精神检查:意识清,接触不合作,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症状,行为乱,有冲动伤人行为,无自知力辅助检查:心电图、电解质、生化全套、胸片、颅脑CT等均正常 该病例的实际操作过程:该病例的实际操作过程:(1)主管医生根据适应症、排除禁忌症后向家属建议进行电休克治疗,家属同意并在《特殊治疗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主管医生准备好病历资料(包括治疗申请单、病历、检查单、知情同意书),提出治疗申请2)MECT医生、麻醉师审核同意后分别在《治疗申请单》、《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麻醉师填写《MECT麻醉前访视记录单》主管医生开治疗医嘱,电休克室安排治疗时间3)经术前禁食禁水等准备后,治疗当日病区护士携带病历送患者至电休克等候区,治疗前填写《电休克治疗护理记录单》治疗前部分(4)病人到来前,治疗室护士需核对各种急救物品、治疗物品是否齐备,根据当日安排的治疗人数,用不同规格注射器抽好阿托品、丙泊酚、司可林,心电监护仪、 ECT治疗仪、氧气处于打开待命状态5)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被护士推入治疗区医生认真检查病人口腔内有无异物,有无松动或破损的牙齿,摘除义齿,解开衣领护士给予患者连接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指脉氧(6)医生用酒精清洁皮肤,安放电极片电极安放毕,按下黄色“IMPEDANCE TEST”键,测试静态电阻护士用生理盐水开放静脉通道(避开绑血压带的手臂),并报告心率、血压情况7)选择DGX模式,年龄45岁,能量选择30%患者心率90次/分,给予阿托品0.25mg;体重60kg,给予丙泊酚60mg,司可林30mg。
护士遵医嘱,依次给予阿托品、丙泊酚、司可林(8)丙泊酚静推后开始给氧,加压通气给100%纯氧,频率每分钟20一30次注射司可林数1分钟左右可见从头面部到四肢末端的肌束颤动穿刺部位发现渗液怎么办?)(9)四肢末端肌肉颤动结束后,护士轻扶患者手臂,医生垂直放入牙垫,左手轻托下颌、闭合口腔,右手按下电刺激键,电刺激结束后取出牙垫,继续给氧根据脑电图记录纸或声化脑电图,观察抽搐终止后,按下“START/STOP”键后打印记录数据10)医生继续给氧,直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吸频率均匀,血氧饱和度平稳,去除头部电极片,护士取出静脉穿刺针、断开心电监护,将患者推至醒复区(11)治疗组护士填写《电休克治疗护理记录单》治疗中部分,医生填写《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记录单》,麻醉师填写《无抽搐电休克麻醉记录单》治疗组填写《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安全核查表》11)醒复组护士见患者呼吸平稳,意识恢复,能完成指令性动作,推入观察区患者突然出现口唇紫绀、指脉氧下降怎么办?)(12)观察区的病区护士进一步评估,填写《电休克治疗护理记录单》治疗后部分,明确Steward苏醒评分在4分及以上,且无跌倒等风险后,带患者返回病房13)治疗室护士术后随访。
第六章 电休克治疗后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一、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酸痛是治疗后最常见的副反应,多为一过性表现,一般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很少超过1小时,MECT治疗和麻醉药物均可能导致此类反应麻醉药中以依托咪酯多见,换用其它麻醉药物后部分患者会缓解二、牙齿松动、脱落、牙龈出血、唇舌口腔粘膜咬伤、发热也较常见,皮肤灼伤少见 处理:皮肤灼伤、头痛可检查治疗前静态电阻是否过大,头痛可使用止痛药物、热敷、按摩,休息也可自行好转恶心呕吐可用茶苯海明等止吐药物总之,轻者无需特殊处理,严重者对症处理三、呼吸道梗阻:由于麻醉与肌松药物的使用,呼吸道梗阻发生率高,其中以舌后坠最为常见,特别是在醒复过程中此时病人自主呼吸缓慢恢复而意识未完全清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功能差,且无改变体位的主动意识,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 处理:翻身拍背、吸痰器吸痰、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面罩给氧,安置口咽通气道,指脉氧低于95%,给予人工辅助通气,严重者给予气管插管偶见喉痉挛的患者,可给予加压人工通气,无效者可以静推氯化琥珀胆碱25-50mg四、膀胱破裂,十分少见,与术前未排空膀胱有关,但常见患者术前未排空膀胱出现尿失禁者。
五、吸入性肺炎:在MECT治疗前按要求严格禁饮食,在治疗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食物返流现象,且多数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复前吞咽反射已经出现,可吞咽口腔分泌物,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误吸现象但如果口腔分泌物过多,自主呼吸恢复时伴有缺氧,可能会导致分泌物吸入肺内,导致吸入性肺炎 处理:疗前使用阿托品,延长禁食禁水时间在抽搐发作后将患者侧卧位,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对一些特殊病人,如胃轻瘫病人,可在疗前插入鼻胃管,在麻醉前抽空胃內容物治疗后注意肺脏听诊,必要时配合DR检查六、对认知功能影响:大多数患者在接受电休克治疗之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改变,轻者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重者可有远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难、反应速度减慢,甚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MECT引起认知功能改变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刺激波形、抽搐形式、治疗次数、频率、电流强度、刺激电量、单次刺激波宽、电极安放位置、合并用药等,患者治疗之前的躯体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也会对认知功能变化有影响 处理:可选择单侧式电抽搐治疗,将电极安置与非优势半球侧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促大脑代谢治疗等,绝大部分能恢复 七、谵妄状态:一般表现为神志模糊、表情茫然、定向力障碍、对指令无反应、简单机械的重复动作,甚至激越躁动,乱喊乱叫、行为冲动等。
目前机理尚不清楚,可能反映了大脑在治疗后导致神经代谢活性增强,也可能与麻醉相关 处理:症状轻微者不需处理,一般数十分钟会自行缓解;对于持续时间长、伴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可在治疗结束后立即静推丙泊酚30-60mg或安定10-20mg,期间要加强护理,防止患者发生意外补充补充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1.气道梗阻的处理:常见原因舌及会厌部软组织后坠(1)气道开放的手法:仰头举颌法(2)口咽通气道的安放方法:正向插入法(压舌板可协助)、反向插入法(3)辅助呼吸气囊的使用2.心肺复苏术3.气管插管术4.除颤仪、呼吸机、吸痰器等的使用5.Steward苏醒评分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无抽搐无抽搐电休克治休克治疗中心中心StewardSteward苏醒醒评分分说明明病人状况分值1.清醒程度.清醒程度完全清醒2对刺激有反应1对刺激无反应02.2.呼吸通呼吸通畅程度程度可按医师吩咐咳嗽2可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1呼吸道需予以支持03.3.肢体活肢体活动程度程度肢体能做有意识的活动2肢体无意识活动1肢体无活动0STEWARDSTEWARD评分分≥≥4 4分患者方能离开分患者方能离开电休克恢复室!休克恢复室! 汇报完毕,谢谢!汇报完毕,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