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升阳与泻火、扶正与祛邪-课件.ppt

146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92334601
  • 上传时间:2024-09-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93.01KB
  • / 1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歷史記載呈現現象歷史記載呈現現象-升陽與瀉火、扶正與祛邪升陽與瀉火、扶正與祛邪 組長:戴翔羽一、祛邪、滋陰與李東垣:一、祛邪、滋陰與李東垣:王先德 黃霈文 林彥佑 李佩玲 戴瑛慧 陳麒二、扶正、升陽與李東垣:二、扶正、升陽與李東垣:陳欣苹 呂淯總 吳亭萱 郭謦同 王賢閔 黃大祐 三、瀉火與朱丹溪:三、瀉火與朱丹溪:林俊宇 劉文凱 洪英琦 蔡欣妤 黃室澧 劉皓軒四、內經及傷寒論中李杲和朱丹溪理論淵源四、內經及傷寒論中李杲和朱丹溪理論淵源並製作並製作PPT::鄒曉玲 徐立彥 高資承 陳貝強 曾珠堯 方瑞陽 五、報告呈現:五、報告呈現:陳玠維 陳映帆 陳威儒 林洋亦 廖晟貿 陰與陽 陰陽交感與陰升陽降的自然法則陰陽交感與陰升陽降的自然法則 ¡中醫學理論上認為,機體的一切組織結構與其功能活動,均可分屬於陰和陽兩類不同性質的屬性機體各種組織結構之間、各種功能活動之間、組織結構和功能活動之間的平衡協調關係,即是陰陽之間「陰平陽祕陰平陽祕」的平衡協調狀態;反之,即是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 人體中的陰陽二氣,如同天地之氣,居上之氣應降,在下之氣當升「陰升陽降陰升陽降」是宇宙中和人體內陰陽之氣的共同運行規律。

      《《素問素問·六微旨大論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 立孤危 」」¡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升降協調,運行有序,相摩相錯,推動著機體的新陳代謝,推動著人體的生命進程若人體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則人體進入疾病狀態;若升降出入運動停止,則標誌著生命過程的終止 陰陽二氣的交感相錯是在陰升陰陽二氣的交感相錯是在陰升陽降的運動過程中實現的陽降的運動過程中實現的 ¡陰陽二氣升降的動力存在於陰陽二氣自身之中陰中有陽陰中有陽,故陰能在其所涵陽氣的推動下上升交於天氣;陽中有陰陽中有陰,故陽能在其所寓陰氣的牽掣下下降交於地氣 ¡《素問次注·天元紀大論》: 「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類經·運氣》: 「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 ¡人身之陰陽,如同天地之陰陽陰陽雙方,既是相互對待,又是交感合和由於相互對待、相互藏寓和相互作用而有陰升陽降,由於陰升陽降而達到相互交感、氤氳合和,維繫其協調平衡 扶正與祛邪扶正與祛邪¡因時因地 ¡內經:「實則瀉之,虛則補之。

      」¡內經:「補補 其其 不不 足足 ,, 瀉其瀉其 有有 餘餘 , 調 其 虛 實 , 以 通 其 道 , 而 去 其 邪 」¡舉例:¡東漢張仲景《傷寒論 》¡金朝李東垣《脾胃論 》 傷寒論傷寒論¡(1) 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2) 重視用飲食防病、治病 ¡(3) 時時刻刻注意保胃氣 ¡(4) 重視增強機體免疫力 ¡傷寒論中,扶正人體正氣為主,而祛邪為其次 脾胃論脾胃論 ¡脾胃論 ¡陰火論 ¡補其脾胃之外,還要兼顧瀉火 虛實夾雜的症候虛實夾雜的症候 ¡扶正與祛邪雙管齊下,攻補兼施¡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致病的大法、常法但常中有變,臨證需能靈活運用,即不虛而反補之,有虛而反瀉之 虛實夾雜的症候虛實夾雜的症候¡舉例:(雙管齊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中的產後下利,正虛而熱利又重時,當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以白頭翁湯清熱涼血解毒為主,兼用阿膠、甘草緩中養血,以扶正氣 虛實夾雜的症候虛實夾雜的症候¡見實反補,除了至虛有盛候的情況外,均屬治病求本¡如小柴胡湯證,以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為主證,並非虛象,而在組方中,除柴胡、黃芩、半夏、生薑祛邪外,尚有人參、甘草、大棗一組扶助正氣的藥物,此非對病症而設,而是針對少陽病機而投。

      扶正與祛邪與現代醫學的關係扶正與祛邪與現代醫學的關係¡扶正→加強自身的免疫功能¡祛邪→利用藥物殺死侵襲人體的病菌 ¡扶正與祛邪不但是中醫治病的基準,也是現代醫學治病的準則 陽虛的病因病機陽虛的病因病機治療:扶陽制陰 陽偏衰,即是陽虛陽偏衰,即是陽虛 ¡陽虛:陽虛: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病機特點:病機特點:多為陽虛不能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陽虛的形成:陽虛的形成: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虛症狀¡陽虛則寒陽虛則寒,臨床既可見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亦可見到蜷臥神疲,小便清長,下利清榖等虛象 ¡陽虛氣化無力氣化無力,陽不化陰,水液代謝功能減退或障礙而導致的水濕停滯等病變例如臨床所以脾腎陽虛之水腫 ¡脾腎陽氣不足而引起的陰氣相對偏盛的虛寒虛寒性症狀性症狀,如:形寒肢冷,腰膝痠冷,腹漲便溏等 陽虛則寒陽虛則寒¡由於陽氣虛衰,陽虛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動功能亦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 ¡《素問˙調經論》:「陽氣受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 ¡其「陽虛則外寒」,實際上是指外感寒邪,客於肺衛,而致陽氣不得外達,出現惡寒戰慄的徵象 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治療方法「扶陽制陰扶陽制陰」通常施以補陽之劑,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四君子湯(補氣)¡脾衛方面有理中湯(附子理中湯)、歸脾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心臟方面則有養心湯¡肝腎有八味地黃丸、右歸丸、濟生腎氣丸等¡肺臟陽虛則有甘草乾薑湯以溫肺扶陽¡單味藥:人蔘、附子、肉桂、吳茱夷、肉從蓉、菟絲子等等 扶正扶正¡(一)基本概念¡(三)扶正袪邪的運用方式¡(二)扶正袪邪的運用原則 扶正,扶助正氣的治療原則¡藉由扶正,以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恢復健康的目的¡扶正常用方法方法,根據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的不同,臨床常用內服藥物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方法,以補養各臟腑的氣血陰陽此外,食療、針灸、推拿、鍛鍊等亦能起到扶正的作用 (二)扶正袪邪的運用原則1.辨清虛實證候辨清虛實證候,虛證宜扶正,實證宜袪邪2.分清虛實主次分清虛實主次,確定攻補的先後主次與輕重緩急3.扶正與袪邪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即所謂「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所以在運用扶正與袪邪法時,要做到扶正不留邪,袪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袪邪不傷正。

      (三)扶正袪邪的運用方式¡1.單獨運用¡2.合併運用¡3.先後運用 ¡1.單獨運用單扶正:適用於各種虛證、真虛假實證單袪邪:適用於各種實證、真實假虛證¡2.合併運用(1)扶正兼袪邪:以扶正為主,輔以袪邪適用於以正虛為主的虛實夾雜證2)袪邪兼扶正:以袪邪為主,輔以扶正適用於以邪盛為主的虛實夾雜證 3.先後運用((1)先扶正後袪邪:)先扶正後袪邪:即先補後攻 適用於正氣虛邪氣盛的虛實夾雜證因為機體正氣虛損較甚,不耐攻伐,此時若兼攻邪會更傷正氣故當先扶助正氣,待正氣能耐攻伐時,在予以袪邪2)先袪邪後扶正:)先袪邪後扶正:即先攻後補 適用於邪氣盛正氣虛的虛實夾雜證因為邪氣較盛,急需袪邪,此時若兼扶正反會助邪;而機體正氣雖虛但不甚,尚能耐攻,故當先行袪邪,邪去後再給予扶正 李東垣生平李東垣生平¡ 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真定人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西元1180),卒於元憲宗元年(西元1251),享年七十二歲¡家富有,通曉易書春秋初其母患病,為眾醫雜治而死,東垣自恨不知醫理,故捐以千金之資求拜元素為師,而數年間即盡得其傳 ¡家境富有而又性格孤高,所以並不以醫為業(當時中醫的社會地位尚低),而只作研究消閒之術 。

      然出手替人治病,均每有奇效,所以後來他的聲名竟出其師張元素之上,卓然成為醫學之一代宗師 著作著作¡東垣之學,治病以脾胃脾胃為重,對於傷寒、廱疽、眼目病尤其擅長¡撰有《醫學發明》九卷,《內外傷辨惑論》三卷,《脾胃論》三卷,《蘭室秘藏》五卷,《脾胃虛損論》一卷,《傷寒治法舉要》一卷,《東垣試效方》九卷(門人羅天益輯)及《用藥法象》一卷等,皆列入《東垣十種醫書》中 補土派補土派理論形成之時代背景理論形成之時代背景¡雖然李杲之學宗於張元素,亦以扶持元氣扶持元氣為主,但由於李東垣適逢蒙古軍隊南下汴戒嚴之後,人多驚恐勞頓起居不時,生活流離失所,飲食失調,時飢時飽,以致氣虛脾弱,採用其他方法調治失當,會因為胃氣虧損而亡但東垣創用了補中益氣湯治療之後,病患均能迅速痊癒,所以奠定了他的補土觀念,認為土為萬物之母,能生化萬物 從中原北返後,歸故里,臨床之餘,將多年經驗體會著述立說,創立了以「內傷脾胃內傷脾胃」學說為主體的理論體系,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羅天益等人的繼承發展,後世師從、私淑者甚多形成“補土派” 李東垣陰火論 「元氣陰火學說」 為其所著《脾胃論》的重要學術思想 陰火理論的學術淵源陰火理論的學術淵源¡陰火,即《內經‧調經篇》所謂的「陰虛內陰虛內熱熱」。

      ¡《調經篇》云:「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內經將內傷及並稱為陰病,上句指病從脾胃生者,乃得之於飲食不節,居處寒溫不適,喜怒憂恐等因素 ¡《《調經篇調經篇》》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陰虛是指脾胃虛而言,脾胃虛則內熱,乃「有所勞倦」造成,其主要病機乃勞役和飢飽過度導致脾胃氣虛,故出現形氣衰少,穀氣不盛等證;脾胃氣虛則進一步引起上焦不行(脾氣不能散精上歸於肺),下脘不通(肺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形成胃氣熱(中焦內熱),此脾胃虛所形成脾胃虛所形成的內熱,東垣稱之為「陰火」的內熱,東垣稱之為「陰火」 ¡李氏引用《內經》經文認為,一切疾病的發生與脾胃中焦元氣不充有密切關係,而脾胃元氣受傷主要由四種原因引起:1.飲食不節飲食不節2.寒溫不適寒溫不適3.喜怒憂恐喜怒憂恐4.勞役過度勞役過度 這四種原因損耗元氣的結果會資助心火,使心火勝而乘其土位 食飲五味不節食飲五味不節¡《六節藏象論》:「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經脈別論》亦云:「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為本」「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食飲五味不節食飲五味不節¡「胃者,水穀氣血之海」即五臟六腑之血海,故飲食五味太過,則傷脾胃之氣,如食入則昏冒欲睡,是知脾胃升發之氣不行此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脾胃陽精下降脾胃陽精下降¡《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陰精:脾胃實質器官受納與運化水穀的生理功能,若正常則其人脾胃無病¡陽精陽精:脾胃陽氣生化氣血的功能下降,則其人脾胃易生病 ¡《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脾胃為五臟生理功能升降運動的總樞紐若脾胃不和,有如萬物依秋冬時序行收藏之令,則脾胃陽氣下陷而致病,此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膽氣不升膽氣不升¡《六節藏象論》云:「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故膽氣春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餐泄腸澼不一而起矣,病從脾胃生者三也」¡一切飲食入胃,水榖精華之吸收與槽粕的排泄,必須端賴膽腑分泌膽汁來協助運化,始能進一步輸布於五臟六腑,故謂十一臟皆取決於膽。

      ¡經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肝膽相表裡,肝臟分泌膽汁,必賴膽腑先將膽汁濃縮,然後再將膽汁流經膽道,而後疏泄於十二指腸,以幫助脾胃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若膽氣不升,膽主疏泄膽汁的生理功能失調,必影響脾胃運化及脾胃陽氣升發,而致餐泄腸澼等病的發生 心生凝滯,七情不安心生凝滯,七情不安¡東垣認為喜怒憂恐等精神因素皆會損及脾胃元氣,進而引起陰火的發生,故心生凝滯,七情不安,容易導致陰火熾盛,主張治療「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或生懽忻,或逢喜事,或天氣暄和,居溫和之處,或食滋味,或眼前見欲愛事則慧然如無病矣」 煩勞傷脾胃陽氣煩勞傷脾胃陽氣¡「煩」為精神因素,「勞」指勞倦 ¡《生氣通天論》:「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 ¡依中醫藏象學說,五志與五臟的關係,「意」為脾之志,脾之意志調治順暢,則脾之陽氣固密,雖有賊邪入侵,脾之陽氣也無法受到傷害但如精神思慮過度或形體勞倦太過,則脾之精神意志失於調暢,易造成陽氣自傷而生脾胃病 陰火的臨床表現陰火的臨床表現 1.「熱氣熏胸中」 《調經論》:「胃氣熱,熱氣熏胸中」 2.「遍身壯熱」 《脾胃虛實傳變論》:「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沈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

      陰火的臨床表現陰火的臨床表現3.「生大熱」4.「顯火上行獨燎其面」 《脾胃勝衰論》:「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 5.「身熱」 《飲食勞倦論》:「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陰火上衝而發燒,則人體體能就會呈現衰退現象,這就是《內經》:「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元氣恢復則陰火退卻,即東垣「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思想 治療方法治療方法¡甘溫除熱法,典型治療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東垣治勞倦內傷,陽氣下陷,入於陰分,法當升陽益氣,用人參、黃耆、炙甘草等升發脾胃之氣,但東垣也同時注意到潛降陰火的一面,常加入少量黃柏降陰火,東垣認為升升胃氣胃氣和降陰火降陰火是相輔相成的¡升發是主要的基本的,潛降是次要的權宜的 脾胃虛陰火病證的用藥特點脾胃虛陰火病證的用藥特點(一一)重視脾胃陽氣的升發重視脾胃陽氣的升發¡ 主張「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于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 脾胃虛弱,陽氣的升發是相當重要的。

      此陰盛陽虛之證,大法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為助陽也 (二二)講究藥物的服法及飲食宜忌講究藥物的服法及飲食宜忌 如補中益氣湯早飯後溫服,其目的在促進脾胃陽氣的生長和升發能發揮效用 (三三)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禁 小結小結¡東垣脾胃元氣陰火學說主要的學術內容在闡釋脾胃氣虛脾胃氣虛,脾主營養消化吸收與免疫的防禦功能失調,導致小腸濕熱病變的治療 ¡從臟氣法時論中升降浮沈補瀉法用藥,而創立中國醫史上著名的甘溫除熱法甘溫除熱法,治療氣虛氣虛發熱發熱其實補中益氣湯為治療氣虛發熱的代表方劑 李東垣學說理論淵源李東垣學說理論淵源¡內經:內經: 由李東垣所創立的內傷脾胃論及其相關陰火學說、內外傷辨惑論等,都是以內經為理論淵源在其著作中,每論必引內經原文為依據如關於內傷學說的理論,是以《素問‧調經論》「陰虛內熱」的論述為依據,進而闡明了脾胃中穀氣不盛,以致元氣虛耗,陰火得以侵害脾胃而患內傷諸症 李東垣學說理論淵源李東垣學說理論淵源¡仲景學說仲景學說 雖然仲景以外感傷寒辨證系統而著稱,李杲以論治內傷而聞名,但仲景學說與東垣學說卻有著內在的淵源關係。

      ¡在仲景學說中對於脾胃已經給予一定的重視,而金元以前的醫家並未予以注意而李杲充分理解仲景關於「四季脾旺不受邪」等有關脾胃的論述,明確仲景在理中湯、吳茱萸湯、茯苓四逆湯、炙甘草湯等方劑中使用参、朮的旨意,進一步以脾胃的角度探討內傷諸證的病因、病機,從而創立了新學說 又如東垣重視氣機升降,常以升、柴、苓、澤為升降之藥,這也源於對仲景用葛根、柴胡、五苓升降之意的理解清‧周學海云:「觀東垣脾胃論、考其所訂諸方,用升、柴、苓、澤等法,實即發源於長沙論中葛根、柴胡、五苓之意引而伸之,所謂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雖內傷、外感疏科,而於氣之升降出入,則無以異耳」 仲景方例仲景方例【【小柴胡湯小柴胡湯】】¡組成:組成:柴胡、半夏、黃芩、人參、生薑、大棗、炙甘草¡傳變:傳變:傷寒或中風,經過數日,邪傳少陽而形成少陽證候少陽屬半表半裡,又為樞機,故邪入少陽則正邪分爭,正勝則熱,邪勝則寒,所以寒熱交替出現¡症狀:症狀:胸脇苦滿是因為邪鬱少陽,經氣不利之故膽火內鬱,影響脾胃功能,所以沒有食慾,且因胃失和降而發生嘔吐少陽和厥陰相表裡,膽火鬱會循三焦上炎,心包被火熱所擾,是以心煩不安 以小柴胡湯和補中益氣湯為例以小柴胡湯和補中益氣湯為例<相同>¡柴胡柴胡:氣質輕清,升清陽之氣而舉陷;長於疏解半表半裡之邪,故用為治少陽證要藥;對於外感發熱有透表泄熱的功效;條達肝氣而紓解肝鬱。

      ¡人參、炙甘草人參、炙甘草:補元氣而益脾氣¡生薑、大棗生薑、大棗:生薑能溫中止嘔、大棗補脾益氣,合用能調補脾胃 <相異相異>¡【小柴胡湯】¡黃芩黃芩:性苦寒,清熱燥濕,尤善清中焦溼熱,對於脾胃虛寒者不適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為治脾胃氣虛之方,故不用此味藥為治脾胃氣虛之方,故不用此味藥¡半夏半夏:性溫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不用於補中益氣湯,因為不脇下痞硬? <相異><相異>¡【補中益氣湯】¡白朮:白朮:補氣健脾,燥濕利水¡黃耆黃耆:補氣升陽,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當歸當歸:和血養陰¡陳皮:陳皮:疏暢氣機,使脾胃氣行通順¡升麻:升麻:升發陽氣,用於中氣下陷的中氣不足¡以上五味藥在補中益氣湯主要為增進其溫補脾胃以上五味藥在補中益氣湯主要為增進其溫補脾胃及升陽的效用,以達到甘溫除熱、溫養脾胃、扶及升陽的效用,以達到甘溫除熱、溫養脾胃、扶養元氣的功效,以治療脾胃內傷,達到養元氣的功效,以治療脾胃內傷,達到”扶正扶正” 李東垣的學術理論李東垣的學術理論¡李東垣之醫學理論歸為發明內外傷辨治內外傷辨治、強調脾胃為元氣之論脾胃為元氣之論、陰火理論陰火理論,並創補中升陽之法¡所有理論皆以脾胃元氣脾胃元氣為基礎,從而發展其他論點。

      •李東垣認為人身之元氣來源於脾胃,而一身之氣則依據位置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但皆源於脾胃源於脾胃¡《內外傷辨惑論》:「夫元氣、榖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榖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 強調氣機升降強調氣機升降¡《脾胃論》:「胃為水榖之海,飲食入胃,而經氣先輸於脾歸於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降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轉化糟泊,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 ¡東垣在升降問題上特別強調生長和升發生長和升發,認為榖氣上升,脾氣升發,元氣才能充沛,生機才能活躍,陰火才能潛降¡重視升發脾胃之陽,治療時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發之性¡《脾胃論》中『胃虛則臟腑經絡皆無受而俱病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論」,皆強調升發脾胃之氣的重要性 四臟的「升降浮沉」以脾胃為樞紐「升降浮沉」以脾胃為樞紐¡脾胃為後天之本,是生化之源,水穀賴此而腐熟,並化生新血,營養其他臟器和器官的若胃氣一虛,則五臟必然受累而為病,即出現「陽氣下陷,陽火上乘」的病理狀態即「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是也 •主張升發脾胃之氣的同時,也注意到潛降陰火一面,在治療上要解決「升陽」與「瀉火」的矛盾,首先以「益元氣」「益元氣」為主要見解;元氣旺,自然陽氣升而陰火降。

      據此創制了「甘溫除大熱之法」「甘溫除大熱之法」¡李氏根據脾胃的重要性而創立的補脾法,不僅是應用於脾胃虛弱的病証,而且亦適用於某些心、肺、肝、腎疾患他既能益氣、統血、攝精,又能躁濕、化痰、利水因此,成為治療內傷病的一大要法 ¡李東垣補脾胃之說,也並非完美無缺¡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東垣雖也承認腎氣的重要性,但不如對脾胃之元氣強調的那樣強烈¡偏重治療脾胃之揚,而忽略了脾胃之陰在治療中用辛燥升發的藥物較多,而用養陰的藥物甚少用養陰的藥物甚少,這是李氏學說的一個缺陷 東垣用藥東垣用藥1.重用溫補升陽之品重用溫補升陽之品2.兼用養血滋陰藥物兼用養血滋陰藥物3. 重視脾胃陽氣的升浮重視脾胃陽氣的升浮4. 風藥的運用風藥的運用 東垣所創的藥方東垣所創的藥方春令: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蒿本春令: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蒿本夏令:清暑益氣湯夏令:清暑益氣湯秋令:升陽益胃湯秋令:升陽益胃湯冬時:沈香溫胃丸冬時:沈香溫胃丸 脾胃論之病因探討脾胃論之病因探討(1)六淫之邪六淫之邪(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3)飲食不節飲食不節 (4)勞役不勻勞役不勻 脾胃論之病因探討脾胃論之病因探討¡(1)六淫之邪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皆能侵犯脾胃,使其發生病變,然六淫之中,燥濕二邪最易侵犯脾胃,因脾屬濕土,易受濕侵;胃為燥土,易遭燥犯,故有「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之說。

      脾胃論之病因探討脾胃論之病因探討¡(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 七情中,影響脾胃較大的是憂憂與思思¡《素問》舉痛論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靈樞》本神篇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殤則梚亂,四肢不舉」¡憂思過度,造成脾氣鬱結;若脾氣受阻,運化失職,則不思飲食,四肢倦怠或食後腹賬等,此乃憂思傷脾,臨床表現為濕邪困脾之證,宜用醒脾燥濕法治之 脾胃論之病因探討脾胃論之病因探討¡(3)飲食不節飲食不節1.飢餓或過飽皆傷脾胃2.傷肥甘3.傷生冷4.飲酒無度5.飲食偏嗜 脾胃論之病因探討脾胃論之病因探討¡(4)勞役不勻勞役不勻¡過勞或過逸皆會致病東垣因生長於金元戰亂時期,故脾胃論論述勞病較詳¡《脾胃論》曰:「形體勞役則脾病,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來源:來源:脾胃論¡組成:組成:黃耆一錢 炙甘草五分 人參(去盧)三分 當歸 (酒培乾)二分 陳皮(去白)二分或三分 升麻二分或三分 柴胡二分或三分 白朮三分¡功用: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方劑辨證:方劑辨證:脾胃氣虛,清陽下陷之證 主治主治¡((1)脾胃氣虛證:)脾胃氣虛證:渴喜溫飲、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晃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苔薄白、脈虛軟無力。

      ¡((2)氣虛下陷證:)氣虛下陷證: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久瘧以及清陽下陷諸證¡((3)氣虛發熱證:)氣虛發熱證:發熱自汗出,氣虛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飲食失調、勞倦過度→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藏腑經絡無以為養→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晃白、大便稀溏¡⋆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津液不能上升於口→口渴、喜熱飲,舌淡胖¡⋆清陽陷於下焦,鬱遏不達則會出現發熱,但因非實火,故其熱不甚,時作時休,時輕時重,勞則加重,脈虛大無力,李杲稱之為「陰火」¡⋆中氣下陷,升舉無力→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久瘧¡➜內經曰:「勞者溫之,溫之以除大熱」故治宜補益脾胃中氣,升其中陽,舉其下陷法為依據方解:方解:本方所治之證,係由於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而造成脾胃氣虛,清陽下陷 【【君君】】黃耆黃耆¡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本草正義》說:「黃耆,補益中土, 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李杲說:「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也,其次肺氣受邪,需用黃耆最多…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傷元氣。

      」¡《內外傷辨惑論.卷中》 ¡【【臣臣】】人參人參: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白朮:白朮:苦,甘,溫,歸脾、胃經補氣健 脾,燥濕利水益氣健脾 炙甘草:炙甘草:甘,溫歸心、脾、胃、肺經¡【【佐佐】】當歸當歸:氣虛日久,必損及血,故配伍甘辛 而溫的當歸以補血 陳皮:陳皮:清陽當升不升,則濁陰當降不降, 升降失常,氣機不暢,故配伍陳皮 理氣和胃 【【使使】】升麻、柴胡升麻、柴胡¡輕清升散,助黃耆升提下陷之中氣¡《內外傷辨惑論》說:「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氣上升也」¡ 趙獻可曾說:「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本方甘、補、溫、通、升、燥俱備,且補氣藥與升提藥配伍,以補氣為主、升提為輔,諸藥共達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作用,使脾胃升降有序,氣機暢達,陽氣不復鬱悶,身熱諸證自可解除,因此後代作為甘溫除熱之代表方劑。

      升陽益胃湯升陽益胃湯¡來源:來源:脾胃論¡組成:組成:黃耆二兩 半夏、人參、炙甘草各一兩 橘皮四錢 白芍、防風、羌活、獨活各五錢 茯苓、澤瀉、柴胡、 白朮各三錢 黃連一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功用:功用:益氣升陽,清熱除濕¡方劑辨證:方劑辨證:脾胃虛弱,溼熱滯留中焦之證 ¡主治:主治: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肢體酸重疼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酒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舌苔厚膩,脈濡數¡方解:方解:脾虛弱不能制濕,濕邪重者→體重節痛、四肢無力、心不思食 中焦不能布化水榖精微→口中無味 中運不健,傳化失常→二便不調 若因土不生金,母病及子,而肺弱表虛者,則症見 酒淅惡寒 陽氣不得升→慘慘不樂,面色不和¡➜治宜益氣升陽,清熱除濕清熱除濕法為依據 ¡【【君君】】黃耆:黃耆: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

      ¡【【臣臣】】人參:人參: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白朮:白朮:苦,甘,溫,歸脾、胃經補氣 健脾,燥濕 利水益氣健脾 炙甘草:炙甘草:甘,溫歸心、脾、胃、肺 經 ¡【【佐佐】】柴胡、防風、羌活、獨活: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 陽,袪風除濕除濕 半夏、茯苓、澤瀉、陳皮、黃連:除半夏、茯苓、澤瀉、陳皮、黃連:除 濕濕清熱 白芍:白芍:養血和營,並防止羌活、柴胡 太過辛散 生薑、大棗: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使使】】炙甘草:炙甘草:調和諸藥¡本方諸藥配伍共達益氣升陽,清熱除溼之作用,及補中有散,發散中有收之作用,使正氣足、陽氣生,諸證自愈 滋陰滋陰¡陰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由於分布和作用不同可分為精、津、液、血¡機體外環境的影響下,陰液能相應的轉換為同的代謝物,借以協調人體人的陰陽平衡。

      陰虛的病因病理陰虛的病因病理¡.邪盛傷陰¡.陰虛內熱¡陰虛及陽¡體質因素¡勞累傷陰 ¡久病傷陰¡熱邪傷陰¡外傷損陰¡陰食不當 消陰火以滋陰消陰火以滋陰¡人之所以會惡風寒,是因為缺乏元氣,元氣缺乏的原因則是胃氣不升,無以滋養心肺,故產生陰火¡若要消除陰火,則須從其根本下手,補脾而補脾而益肺益肺,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提供能量來增加心輸出率,以提高心肺功能,達到顧表的效果,以上所述乃扶正升陽的做法,如此可達到消除陰火的原因,才有本錢談滋陰 陰虛表現陰虛表現¡外在 : 面色晦澀不澤,精神萎靡,情緒急躁,易興奮,煩躁易怒,唇紅而乾,皮膚乾燥,大便燥結,小便短赤¡體溫 : 午後潮熱或骨蒸潮熱,晚間盜汗 ¡脈象 : 沉、弦、細、數¡舌象 : 多赤,或絳紅,有裂紋 五臟陰虛方劑五臟陰虛方劑臟腑代表藥物代表方劑作用心陰虛生地 沙參 麥冬生麥飲 補心丹益氣補心安神洩熱肝陰虛白芍 枸杞 當歸 阿膠一貫煎 杞菊地黃丸柔肝 清肝平肝脾(胃)陰虛沙參 麥冬 花粉 益胃湯養陰湯益脾清胃腎陰虛沙參 天冬 玄參 阿膠養陰清肺湯沙參麥東飲養陰 清肺清熱肺陰虛生地 枸杞 旱連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清腎火纳腎氣 李東垣滋陰方劑李東垣滋陰方劑 : ¡生脈飲生脈飲¡組成:人參,麥冬、五味子 ¡主治:氣陰不足之體倦氣短,口渴多汗,咽乾舌燥;或久咳傷肺,脈來虛弱¡功效: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生脈飲方解¡人參含有人參皂甘,能強心氣、補肺氣;¡五味子具收斂的功用,能預防元氣耗散;¡麥門冬含醣體,能滋陰清熱。

      ¡人參補氣,麥冬清氣,五味子斂氣,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而具有益氣安陰,止津止渴,斂陰止汗作用,脾氣復而津迴,汗止而陰存,氣陰充於脈道,則血流暢通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能補氣陰,使脈復而生 通幽湯通幽湯¡組成:桃仁3克、紅花3克、生地9克、熟地9克、當歸9克、炙甘草3克、生麻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潤燥通便,活血養陰¡主治:陰虛瘀阻的噎膈、便秘 《脾胃論》 通幽湯方解¡本方所治的噎膈,由於陰血不足,淤血內結,阻於食道,因而痛有定所,食入即吐,甚則水飲難下陰傷則腸濕潤澤,故大便秘結¡治宜養陰潤燥與活血化瘀相結合養陰潤燥與活血化瘀相結合¡生地、熟地滋養陰血¡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桃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升麻有升舉清陽,使清生濁降¡甘草和中緩急 比較陰虛發熱、虛陽外越、陰火發熱: 證型病因病機主證脈象舌診治法陰虛發熱久病或熱病傷陰陰血不足,相對陽亢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咽乾盜汗,便乾、尿赤細數舌紅而乾,無苔或少苔養陰清熱,補水潤燥虛陽外越正不勝邪陰寒過盛陽氣虛弱,陰盛格陽身熱欲得衣,口渴不欲飲,小便清長,煩躁不安。

      虛浮或微細欲絕舌質淡,苔白滑益火之源,回陽救逆陰火發熱脾胃虛弱元氣不足臟腑功能代償,虛陽浮動發熱氣短,倦怠無力,不欲飲食,便溏泄瀉,惡風怕冷,易感外邪,口燥咽乾,自汗盜汗虛弱無力舌質嫩紅,苔白不潤升補脾氣,甘溫除熱 祛邪、瀉火祛邪、瀉火李東垣有關瀉火理論李東垣有關瀉火理論 火形成的原因及來源:火形成的原因及來源:(氣虛而生熱氣虛而生熱)¡脾胃元氣不足脾胃元氣不足¡暑傷氣暑傷氣¡飲食飲食¡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消渴消渴¡經閉經閉 脾胃元氣不足脾胃元氣不足¡起因於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喜怒憂恐、勞役過度,損耗了元氣 ¡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氣可以護其榮衛,則受不住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導致的¡脾胃氣虛,不能升浮,是因為陰火傷其生發之氣,傷害了榮養血的功能 暑傷暑傷¡剌志論云:「氣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 飲食飲食¡《酒傷病論》:論酒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至真要大論》云: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証,自天外而入,是感風寒之邪,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 消渴消渴¡《陰陽別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脈要精微論云︰「癉成為消中」¡二陽是指陽明經,一是手陽明大腸經,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另一為足陽明胃經,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 ¡結者,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因數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經閉經閉¡三焦有火都會導致經閉:一為中焦胃熱結、二為下焦胞脈熱結 三為上焦心肺結¡如陰火乘其脾胃,為中焦有火,耗傷津液,使得津傷肉消,血海枯竭,產生經閉的現象治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 相火論淵源相火論淵源..火熱論火熱論¡「河間學派」創始人劉河間最突出的學術思想是「火熱論」¡「火熱論」=《素問》病機十九條+五運六氣學說→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化火」的觀點¡治療方法側重寒涼攻邪,強調養陰退熱和「降心火、益腎水降心火、益腎水」的方法 ¡丹溪之學說思想,是繼承河間學派而來,所以丹溪吸取了完素六氣化火的觀念後,就發展了相火論的學說,而成為滋陰學的根據。

      ¡《相火論》提到火主動,凡動皆屬火所以說「天主生物,故恒於動,人有此生,亦恒於動;其所以恒於動,皆相火之為也」 相火論相火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于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其所以恒于動,皆相火之為也 』 ¡在丹溪的思想體系中,認為人體受五行支配,其中的火可以劃分為二,一為君火:是有形有氣,能配于五行之中;唯獨相火一物,本身生于虛無,平時一無所見,但卻是人體生活的動力來源,若果相火妄動,就會在人體內煎熬真陰,令人產生各種病變,由于相火易起,所以真陰易受煎熬,滋陰的學說就如此被建立起來 比較:火比較:火火火六淫之一溫熱、暑熱等均屬火的病邪,其性質屬陽,病症都表現為熱性《素問.五運行大論》:「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②生命的動力,為陽氣所化,屬生理上的火如「君火」、「相火」、「少火」等③病理變化過程中,機能亢進的表現凡感受各種病邪,或七情內傷,五志過極,在一定條件下都能化火,生理上的火過亢,也會轉化為病理上的火。

      臨床表現分實火,虛火兩類實火多因病邪亢盛,多見於急性熱病,主要表現為高熱、多汗、煩渴、燥狂、面目紅赤、或咯血,衄血、舌紅、苔黃燥、脈數有力等虛火多因陰液虧損,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煩燥失眠,夢遺失精,五心煩熱,兩顴潮紅,盜汗、咳嗽痰血、舌紅絳苔少,脈細數或虛數等君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謂的「君主之官」,故名相火相火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般認為命門、肝、膽、三焦均內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發自命門少火少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少火之氣壯」少火與壯火相對而言是一種正常的具有生氣的火,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的壯火壯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之氣衰」壯火與少火相對而言是一種亢奮的病理之火,能損耗正氣,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後天之火後天之火脾胃為「後天之本」,後天之火即脾胃之火這裡的「火」字,可以體會為消化飲食所需要的熱能但整個消化過程還需要「先天之火」(即「命門之火」)的幫助五志化火五志化火指喜,怒、憂,思、恐等各種情志活動失調而引起的病理性機能亢進情志和氣的活動密切相闢,長期精神活動過度的興奮或抑鬱,會使氣機紊亂,臟腑真陰虧損,出現煩燥,易怒、頭暈,失眠、口苦,或喘咳、吐血等症,都屬火的表現。

      陽有餘陰不足論陽有餘陰不足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 ¡朱丹溪臨床實際體會提倡的論說¡陰是精血,陽是指氣火,即由於精血虧損所產生的虛火¡精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不斷消耗,易損難復,故陰常不足如不注意保養精血,嗜酒縱欲,傷戕過度,則陽氣易亢,虛火妄動,故陽常有餘陰虛陽亢,則百病叢生¡主張保重精血以維持身體陰陽的相對平衡,這是他在臨床上偏重滋陰法的理論根據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1.陰即為血,陽、火即為氣由「陰(血)虛火(氣)動難治」所以朱丹溪主張「滋陰降火」。

      2.用虛實來劃分火症 → 「實火可瀉,虛火可補」3.「氣有餘便是火,不足者是氣虛」4.分為:「人壯氣實」與「人虛火盛」的不同情況5.「補陰(血)即火(氣)自降」6.「火(氣)盛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 朱丹溪年代背景與其理論之關聯性朱丹溪年代背景與其理論之關聯性¡丹溪醫學之路深入研究《素問》、《難經》等古典醫籍在他四十四歲時又跟隨羅知悌學醫,而羅的學術思想,主要來源於劉完素(當然亦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學說)丹溪盡得其學,吸收三家學說之長,強調「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認為「陰精」在人體非常重要,因而非常重視養陰以滋陰降火為主旨,創立「滋陰學說」,被後世稱之為「滋陰派」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制定之時是以北京之所在為標準,之後卻推行於全國使用,並未考慮中國領域橫跨寒溫亞熱帶、起源於黃河流域的寒帶用藥的古老方法,因此產生許多醫學的困擾丹溪對局方所產生的弊端非常敏感,所以在學成之後就針對局方的香燥升竄用藥的毛病,來發展他個人的醫學¡他吸收了寒涼學派的用藥法則,又了解到南方氣候之溫暖,致百姓體質比北方柔弱,不能接受大苦大寒之剛劑,因此而另行發展出滋陰的學說 相火相火V.S陰火陰火¡陰火陰火 飲食勞倦,喜怒憂思所生之火,屬心火。

      《東垣十書》:「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脾胃氣虛,則……陰火乘其土位」¡相火相火 與君火相對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溫養臟腑,推動功能活動一般認為相火的根源發自命門,而寄於肝、膽、三焦等臟腑內 東垣與丹溪學術上之糾紛東垣與丹溪學術上之糾紛¡東垣認為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所以說火為元氣之賊;而丹溪在相火論中,則說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兩者極然相反,兩大名家中究竟是誰出了錯呢? 東垣所說之火東垣所說之火¡東垣所說之火,是指下焦之陰火,它在發病之時候才會出現,而且這種陰火熾烈之時候,人體之元氣就呈現衰弱,而東垣的觀點中,人類生活動力來源,均來自元氣,即當人體病陰火之時,元氣就會呈現衰弱之象 丹溪的學說中的火丹溪的學說中的火¡以相火為人類動力的來源,但相火易起,一旦相火妄動之時,人體就會生病而陰虛病的發生就是因為相火妄動,煎熬真陰的現象,其中亦出現發熱的反應,由這兩點來看,丹溪之相火其實是包含著生命之動力,和疾病的邪火兩種成份¡前者的相火,其實就是東垣所指的元氣,後者的相火,則是東垣所指的陰火 ¡東垣之病者東垣之病者是腸胃虛弱而誤服生冷後,引起之不適症狀,是皮膚捫之有如火炙,是內傷中夾有輕微的外症,發病之時非常迅速而嚴重。

      ¡丹溪之病者丹溪之病者,則屬於長期有真陰虛耗的慢性病者,初發者尚屬輕微,但病者卻因為長期的失治,而日漸嚴重 李東垣瀉火方舉例李東垣瀉火方舉例清清胃散胃散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 清清胃散胃散原文:原文:治因服補胃熱藥,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熱,發大痛,此足陽明別絡入腦也喜寒惡熱,此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組成組成::真生地黃、當歸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錢),黃連(揀淨,六分如黃連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扺黃連臨時增減無定),升麻(一錢)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出自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論卷下】 ¡功能:功能:清胃瀉火、涼血消腫¡主治: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                             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頰腮腫痛;口氣熱臭,口乾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病機:病機:胃有積熱=>口乾舌燥,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大、數火氣上攻---火毒循經上攻=>牙齦紅腫熱痛,牙宣出血,牙齒喜冷惡熱,腮頰唇、口腫痛,面頰發熱  方解方解 ¡君 ─ 黃連 =>直瀉胃腑火¡臣 ─ 升麻 =>清熱解毒     生地 =>涼血滋陰¡    丹皮 =>涼血清熱¡佐 ─ 當歸 =>養血和血¡使 ─ 升麻 =>兼以引經為使 ¡以上其中黃連和升麻兩藥相伍,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散火而無升焰之虞。

      ¡本方證為胃有積熱、火氣循經上攻所致方中石膏清瀉胃火、黃連苦寒、清熱解毒,二藥合用、共清胃中之積熱,牡丹皮、清虛熱而涼血;生地、滋陰涼血;當歸養血和血;升麻清熱解毒、善治口舌生瘡、並為陽明經之引經藥、故能直折上炎之火 組成組成::黃耆黃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甘甘草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參人參(三分,去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當歸身當歸身(二分,酒焙乾,或日乾以和血脈),橘皮橘皮(二分或三分,不去白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升麻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白朮白朮(三分,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 出自李東垣【脾胃論‧脾胃 論卷中】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 ¡功能:功能:益氣升陽、調補脾胃¡主治:主治:中氣下陷之證之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久瀉久痢;發熱、自汗出、渴喜熱湯、少氣懶言、肢體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病機:病機:清陽下陷,中氣不足=>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久瀉久痢。

      氣虛發熱=>發熱、自汗出、渴喜熱湯、少氣懶言、肢體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 方解方解¡君 ─ 黃耆  =>補中益氣,升陽固表¡臣 ─ 人參  =>大補肺中元氣,和中瀉火     炙甘草 =>補脾益氣,和中瀉火     白朮  =>燥濕強脾¡佐 ─ 當歸  =>養血和營     橘皮  =>理氣和胃¡使 ─ 升麻  =>引陽明清氣上升    柴胡  =>引少陽清氣上行    炙甘草 =>調和諸藥 ¡東垣曰:「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蓋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補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李東垣制定此方治飲食勞倦,脾胃氣虛,內傷寒熱之証,亦是”甘溫除大熱”之創始者¡方中重用黃耆,人參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白朮燥濕健脾;當歸養血補虛;橘皮理氣化滯,醒脾和胃,使補而不滯;升麻、柴胡升陽舉陷,以助參、耆,升提下陷之中氣;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脾胃諸藥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清陽得升,氣陷得舉,則諸症漸癒 比較此二方的差別比較此二方的差別 ¡此二方皆有瀉火的作用,但它們瀉火的方式並不相同:¡清胃散以黃連為君藥,是直接瀉火的方¡補中益氣湯的主要功用並不是瀉火,它的直接功用是補脾胃,瀉火為其間接的結果,但李東垣仍稱瀉火為其方的功用之一¡(參、耆、甘草,瀉火之聖藥)。

      ¡脾主運化,胃主受腐熱,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消化吸收和輸布的生理功能¡如果脾胃虛弱,陽氣不能上行,陰有餘,陽不足,則水穀不化,造成了脾濕¡《脾胃論》:「脾胃之氣既傷,而原氣亦不能充,諸病由生也」、「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後天之本,供養全身營養之所,只要脾溼,脾胃功能失常就會直接影響到全身四肢百骸頭目九竅¡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停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 濕邪濕邪 ¡原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生而發病可和當時背景配合)¡症狀:自覺身倦乏力,納差,便溏,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膩,脈緩¡治療:健脾除濕,方選健脾除濕湯化裁脾濕一去,則脾自健運溼一去常用白朮、茯苓等藥 祛濕方例羌活勝濕湯羌活勝濕湯中滿分消湯中滿分消湯 羌活勝濕湯羌活勝濕湯¡組成: 羌活、獨活、炙甘草、藳本、防風、蔓荊子、川芎¡方解: 荊、防善散太陽風濕,二活祛風勝濕,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陰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 (脾胃論 卷上) 主治主治1.治溼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

      醫方集解) 2.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者,及足太陽經之不行也,以羌活勝濕湯主之脾胃論)               方義:此足太陽藥也方義: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風能勝濕」羌、獨、防、藳、芎、蔓皆(風)藥也溼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 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 解析解析1.若水濕在裏,則當用行水滲洩之劑吳鶴皋(明代醫家)曰:「脾弱濕傷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濕盛濡世者,五苓、六一之類主之今濕留關節,非前藥所宜矣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能到也」¡丹溪曰:「諸經氣鬱,亦能頭痛」¡喻嘉言(一個清朝醫家)曰:「經曰:濕上甚為熱,表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常法為表散」¡如物之濕,風吹則乾如物之濕,風吹則乾 羌活羌活    ¡(1) 辛苦性溫,氣雄而散,味薄能升入足太陽,以理游風¡ (2) 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 (3) 治風濕相搏,本經頭痛 (凡頭痛多用風藥者,以顛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 (本草備要) 川芎川芎¡ (1)辛溫升浮。

      ¡ (2)治風濕在頭,血虛頭痛本草備要) (能引血下行,頭痛必用之,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 厥陰吳茱臾) 中滿分消湯中滿分消湯¡組成: 川烏、澤瀉、黃蓮、人參、青皮、當歸、生薑、乾薑、麻黃、柴胡、 蓽澄茄、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黃耆、吳茱萸、厚朴、 草蔻仁、黃蘖¡主治:1.治中滿寒脹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下虛陰燥,奔豚不收醫方集解)2.治中滿寒疝,大小便不通,陰燥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 (蘭室秘藏) 方義:此足陽明太陰藥也方義:此足陽明太陰藥也¡川烏、二薑、吳茱、澄茄、益智、草蔻 ― 除濕開鬱,暖胃溫腎,以祛其寒¡黃連、黃蘖 ― 以去濕中之熱,又熱因寒用也¡茯苓、澤瀉 ― 以瀉其濁¡半夏 ― 以燥其痰¡陳皮 ― 以調其氣¡升麻、柴胡 ― 以升其清¡人參、黃耆 ― 以補其中¡當歸 ― 以和其血¡麻黃 ― 以泄其汗¡ 青皮、厚朴 ― 以散其滿。

      解析:解析:¡東垣曰:「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 此湯主之」(蘭室秘藏)¡東垣曰:「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中滿者,瀉之於內,調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溼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如或大實大滿,大小 便不利者,從權以寒熱藥下之」(蘭室秘藏)¡ 東垣立中滿分消丸治熱脹,分消湯治寒脹,兩者詳而用之醫方集解) 註:兩方皆需熱服 脹脹¡鼓脹:諸病有聲,鼓之如鼓¡氣脹:氣不通¡血脹:血不通¡熱脹:濕熱相生,則為熱脹¡水脹:氣血不通,則水亦不通而尿少,尿少則水積為水脹 ¡厚朴:厚朴: (1) 苦降辛溫,入足太陰陽明 (2) 苦降,能瀉實滿;辛溫,能瀉濕滿 (3) 平胃調中,消痰化食,厚腸胃 (本草備要)¡半夏:半夏: (1) 能走能散,能燥能潤此治濕痰主藥 (本草備要) (燥去濕,故利水;辛通氣,能化液,故潤燥。

      ) ~~徵求結語~~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