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两汉墓葬壁画及画像浅析外来文化因素.doc
6页从两汉墓葬壁画及画像浅析外来文化因素摘要:两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中西文化交流的很多因素在墓葬艺 术中存所表现墓葬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壁画和画像本文试从 较常见的壁画和画像中的佛教、胡人、有翼兽等形象分析当时的外来 文化因素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 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 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匕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 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壁画;画像;外来文化因素 从美术学上讲,壁画,泛指在各种建筑物的壁面绘制的绘画作品,包括画像石、画像砖、拼镶砖化和彩绘雕砖等[1]汉墓壁画是汉代丧 葬文化和丧葬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早期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 重要环节[2]中两文化交流的很多因素都在墓葬壁画中有所反映在 考古学概念中,壁画和画像有所区别,因此本文的材料从这两方面收 取1佛教题材印度佛教创立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由克什米尔传入于 阗佛教图像在两汉时和中国本地的各种信仰,如道教、神仙思想等交糅在一起,而且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倾向较强目前发现较早的佛教因素多在摇钱树或作为俑类出现,这里不做讨论在苏北、鲁南地区常见大象形象。
山东滕县一块东汉画像石残 片上有两个六牙白象六牙白象见于佛教传说,是象中之宝[3]徐州?~ 山县苗山汉墓一幅汉画像,下刻六牙白象,背白串珠,体生双翼,脚 踏莲花甘肃武威磨嘴子壁画墓和酒泉下清河1号壁画墓也见白象[4]另一汉墓出土两幅《僧侣骑象图》画像石,五人骑在象背上,疑 是僧侣,上方是祥禽瑞兽内蒙古和尔格林东汉砖室墓中,前室东西 两壁绘东王公、西王母,南北两壁绘佛教内容仙人骑0象、猞猁猞 唎置于盘中,是放射状光芒的四个球状物除此之外,莲花纹的滥觞 是否和佛教的盛行有内在联系还颇有争议早期壁画中,佛教内容多和传统的转世、升仙等思想联系在一起, 使佛具有神一样的功能和目的这也是两汉时佛教生存状态的真实写 照,并通过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2有翼神兽存翼神兽初传中国的时间,从考古材料来看可上溯到春秋战国及 丙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画像6与画像砖上的有翼神兽图像大量出现, 题材有翼龙、翼虎、翼马以及各种有翼神兽,还出现了这类有翼神兽 组合成的龙虎相斗、翼虎衔鸟、翼马拉车等主题的纹样[5]西汉时, 有翼神兽多以大型石刻的形象出现在墓前,当前发现石翼兽的最早者 的张骞墓石翼兽[6]此后,石翼兽大量出现在墓葬壁画中。
有翼兽应 是一种和中国传统艺术融和在一起的艺术表现手法了郑州荥阳苌村汉墓壁画中出现了一天马马体修长肥壮,长有双 翼辽阳旧城东门里东汉壁画墓两壁出行图中,有一神兽,身上有翼, 尾巴细长,全身有长毛和红色斑点,头与眉眼毕具此外,在沂南画 像石墓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形象此外四川地区画像石、画像砖上有 翼神兽图像十分丰富雅安东汉画像石上雕刻出有翼龙的形象;新津 县崖墓曾发现刻在石函一端的翼马;郫县汉画像石墓中存“二龙夺璧” 的图像这些有翼神兽系来自西域文化已成为学术界共识,但其具体来源 仍有争论翦伯赞先生认为“是希腊、罗马艺术之变体”;也有人认为 其取自波斯、北印度以及祆教中的翼犬森莫夫和翼马波斯加等3胡人形象张骞第二次出使两域后,两域使者、商胡大批涌入长安及各大城 市[7]画像石、画像砖中常见胡人骑射、贸易等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 胡人形象而这些胡人形象也是当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的一个直接表现胡汉交战图和桥上交战图这类表现胡汉战争场景的壁画存很多 如山东苍山元嘉元年墓前室丙壁画像和沂南北寨村的墓门门额画像的 胡人多头戴尖顶风帽,其中献俘、交战、胡王是几个固定画面四川 新都东汉时代的画像砖中,出现了两名胡人骑吏形象。
头戴尖顶带沿 的胡帽,身穿胡服,深目高鼻,成双结对,奔驰于道这一时期胡人图像大批出现,在乐舞、牵马、交战等场景中频频 出现,反映了当时胡汉交流频繁张骞通丙域后,大批胡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华,胡汉文化在不断交流融合,胡风渐盛4角抵百戏汉代盛行百戏,内容包括角抵、杂耍、幻术、寻?H、乐舞、??优、 斗兽、马术等表演艺术百戏以角抵为主,亦称“角抵百戏”其中包 含很多外来艺术[8]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壁画中,西壁为杂耍图,绘五人一鸟,即戏 鸟;辽阳北园1号墓壁画中有乐舞百戏,可分辨的有舞剑、掷倒、腹 旋等,伴奏的乐器有磬、竖笛等四川羊子山一号汉墓出土的舞乐图 中,有倒立、跳丸、弄剑、抗鼎、寻?11之戏[9]山东沂南汉墓画像 石上有宴饮场景,宴席之间,有骑术表演、车戏表演、走索表演,有 豹戏、衍曼戏、雀戏,还有飞剑、跳丸、顶杆戏、七盘舞歌舞百戏 有乐队伴奏,乐师以踏鼓为指挥,吹笛弹琴,敲磬奏管,击鼓撞钟[10]其时,从西域传入大量乐器和歌曲,如琵琶、箜篌、茄、胡角、 笛等;也出现了以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等为代表的来 自地中海的幻术;也有来自南洋的杂技艺术“寻?H”这些来自西亚、 中亚和印度的文化,特别是在新疆流行的伊兰、印度风尚逐渐和内地 的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5结语画像石、画像砖本身就带有外来因素这种石刻画像类似埃及的 浅浮雕,或仅有线条的刻画[11]并有狮、象、骆驼、长颈鹿等带有 西域以及更西区域色彩的动物出现其他诸如天文星象、忍冬纹饰、 冶铁技术、各种食物花样等也在壁画中有所体现两汉时期,西亚帕提亚(安息)吞并两河流域,向东扩张;中亚 贵霜王朝兴起东方和丙方安息、罗马在陆路上往来频繁佛教、佛 教艺术开始向东传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西文化交流历史上出 现了新的局面[12]综合上面材料,丰富的外来文化因素存在墓葬壁画中并不是偶然, 恰恰证明了当时汉代对外交流频繁,商贸往来众多同时一种文化传 入另一种文化中,常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一方面是外来文化需要 适应本土文化;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能影响本土文化的发展而墓葬 壁画中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带着本土文化的要素,说明外来文化经历 丫形式上对中国文化的依附到和中国传统思想产生冲突,最后成为中 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1] 杨泓:《中国古代壁画略说》,后收录进《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第一辑,文物出版社,2011年[2] 贺西林:《古墓丹青一一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 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3]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一一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宄》, 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11页[4] 汪小洋:《汉墓绘画宗教思想研宄》,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59页[5] 霍巍、赵德云:《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年,第157 —158页[6] 沈例:《张骞墓石翼兽造型及相关问题》,罗宏才《西部美术考 古丛书一一从中亚到长安》,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7] 林梅村:《古道西风一一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三联 书店,2000年,第174页[8] 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三联 书店,2000年,第182页[9] 刘太祥:《娱神与娱人一一汉画舞乐百戏的双重愉悦功能》,收 录进《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 朱存明:《汉画像之美一一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 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76、178页[11]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63页[12] 宿白:《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2年, 第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