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课标卷古代诗文部分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共16页).doc
1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考语文课标卷古代诗文部分命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焦作市武陟一中魏秋民 2008年,河南省进入了高中新课标区;2011年,河南将举行进入新课标的首次高考,考试模式采用宁夏模式,试卷将采用新课标卷 古诗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为了使考生更好的把握高考古代诗文部分必考和选考内容的命题规律,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现依据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区该板块高考命题情况及考生在高考复习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以帮助考生突破难关,提升解答古代诗文阅读题的能力,轻松愉快的迎接2011年高考 一、命题特点与规律分析 新课标对高中阶段古代诗文部分的基本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结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想以2008、2009年宁夏/海南卷和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为例,通过对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2011年的命题特点与规律做出预测一)文言文阅读 卷别选文选文长度选文类别题型设置分值设置涉及考点2008年宁夏/海南卷《晋书·嵇绍传》 705字二十五史人物传记选择题翻译题选择9分翻译10分1.实词与虚词的含义2.筛选文中信息3.理解分析文意2009年宁夏/海南卷《宋史·朱昭传》 646字二十五史人物传记选择题翻译题选择9分翻译10分1.实词与虚词的含义2.筛选文中信息3.理解分析文意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明史·花云传》 581字二十五史人物传记选择题翻译题选择9分翻译10分1.实词与虚词的含义2.筛选文中信息3.理解分析文意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2008-2010年的文言文试题从文本选择、题型题量、设题角度及要点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把追求新异作为目的,可以说这一板块是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信度的一部分,为我们文言文阅读教学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其导向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近三年选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文特点: (1)全部选自正史二十五史,由晋书到宋史到明史选文注重文化传承,重在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加强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2)选文体裁比较稳定,全是史传类作品,选文全以人物传记、写人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集中,词语不求藻饰,抒情议论不空泛玄奥,大都是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文章短小,长度600字左右,考生读来难度较为适宜这符合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3)选文中的传记人物,多为人或孝友,或机智;为官或勇敢果断,或勤政廉明选文能够对考生产生有益的影响,有助于树立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如08年《晋书·嵇绍传》嵇绍事母孝谨,刚正不阿,忠君爱国;09年《宋史·朱昭传》朱昭文韬武略,舍生取义;2010年《明史·花云传》花云奇人异士,英勇善战,视死如归 2、命题方式:形式基本固定,试题仍然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选择题和翻译题 3、考点分布: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与分析、筛选与概括、翻译与理解等内容为测试的重点,一些省市区域也有考古今异义,断句及句式的考查的文句字词大都能够在课本找到例句,考查的是知识迁移和学以致用,体现了高考自足课本、学以致用的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会起到一定的鼓励和导向作用。
这应当是命题的原则和趋势翻译的句子长度适中,大多是文章的关键语句,涉及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有紧密的联系,句子中含有值得考查的重要词汇和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特殊语气等) 4、常见问题: ①关键字词翻译遗漏或翻译不清 ②特殊句式、语气没有体现 ③省略成分没有补充出来(二)古代诗歌阅读 卷别选文时代选文类别涉及考点2009年宁夏/海南卷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北宋诗意象 环境 意境表达技巧 情感2009年宁夏/海南卷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南宋词意象 环境 意境表达技巧 情感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雨雪曲 江总 南朝诗意象 环境 意境表达技巧 情感 2008-2010年高考诗歌阅读有以下特点: 第一点,诗歌时代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唐宋,从汉乐府但元明清都有可能涉及 第二点,诗歌作者的选择上,名家代表名篇比例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以前的选诗,大多在《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古诗文鉴赏工具书中能够查到名家的鉴赏文章,而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文本,基本上都是比较新的、名家不十分关注、没有鉴赏文章的诗篇这也许也是想跳出已有的框框,给考生一个更加公平、开放的思考空间。
第三点,从考题体裁选择上,诗歌以律诗绝句为主,词以小令为主,不考戏曲 第四点,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即事感怀类之作为多;相反,咏史怀古和托物言志的题材出现的比较少 第五点,题目类型和题量固定,两简答题四问共11分;考点固定,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也就主要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感情、主旨内容、语言、艺术手法、人物形象 第六点,常见的问题: ①能意会不能言传,不知道答什么,语言组织能力差 ②答题不规范,不能正确使用术语,答非所问 ③答得多,条理性差(三)名篇名句默写 卷别考查篇目考查句数分值考查范围2008年宁夏/海南卷《诗经·氓》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欧阳修《醉翁亭记》4句8空四题任选三题6分既有必修内容也有选修内容还有课外内容2009年宁夏/海南卷诸葛亮《出师表》刘禹锡《陋室铭》李煜《虞美人》3句6空每空1分6分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荀子·劝学》韩愈《杂说(四)》陆游《游山西村》3句6空每空1分6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2010年考试大纲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各地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是指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上推荐诵读的有关篇目中的名句,但也有教材上没有却是大家熟知的名句该考点的考查以古代诗文为主,并兼有个别现代诗文名句 近三年来,新课标区试卷对该考点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考查的范围基本上是文言文名篇及古代诗词中的名句,以课本上推荐诵读的名句名篇为主要考查对象,并兼有课外的名句名篇考查内容一般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涉及思想道德,理想追求,人生价值,勤奋惜时,田园景物等,语言精辟、寓意深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比较深的启迪作用,能够让考生从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2、考题以填空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都是给出上文填下文或给出上文填下文,没有给语境填写相对应诗句的的形式;分值为6分,08年四选三的形式,09、10年为6空6分的形式 3、常见的问题: ①会背诵,但关键字(词)写错,主要是音同字、形近字、意近字 ②给出下文,写不出上文二、2011年命题方向预测(一)文言文阅读 1、选文规律与趋势: 高考文言文选文的难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选文依然会延续前三年的特点: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史子集”中的史部,正史二十五史。
因为正史语言典雅规范,思想纯正,彰显时代的特征,超越的了地域界限,适合全国各地的考生;选文类型依然为人物传记,特别是那些对为人处世有所启迪的人事,表现仁义礼智信勇孝等高尚美德;选文长度600字左右,为比较浅近的文言文,降低阅读的难度 2、命题与考点趋势: 主要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筛选与概括、文意分析与理解能力 命题方式成熟稳定,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以选择题和文本翻译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掌握情况 2011年会不会有探究性试题登台亮相,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大新课改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个性化阅读、有创意地解读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探究性题多数表现为对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分歧点进行探究文言文阅读如何体现新课改的探究精神,会不会象北京卷《宋清传》那样从文言文文本中提出关键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是换别的形式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探究能力,2011年很有可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考察应该会和文言文的考查结合在一起,也许像2010浙江卷的形式单独命题考查总之,文化经典研读是重要的一个模块,是必考的一个模块二)古代诗歌阅读 1、选文规律与趋势: 诗歌时代不局限于唐宋,从汉乐府但元明清都有可能涉及;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是重点;诗歌仍以律诗、绝句为主,古体诗不容轻视,词以小令、中调为主,考查曲的可能性不大;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主。
2、命题与考点趋势: 题目类型和题量固定,两或三简答题共11分;仍然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感情、主旨内容、语言、艺术手法、人物形象,侧重考查形象意象的作用、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虚实、动静、烘托、反衬,题干中的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探究性的试题也许会成为诗歌考查的一个趋势,如2010年辽宁卷诗歌阅读第9题“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这样的试题在其它省份的试卷中也出现过,不排除出现在2011的考试试卷中三)名篇名句默写 1、命题规律和趋势 考查的范围是大纲要求的文言文名篇及古代诗词中的名句,以课本上推荐诵读的名句名篇,并兼有课外的名句名篇特别是那些兼有思想性、艺术性,能够催人奋进、陶冶情操,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之醇、文学之美的名句,是命题的热点也是复习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文化积淀很深的名句名篇常常重复出现,在默写命题上试卷不回避重复出现的名篇甚至名句,像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离骚》出现在6个省份的试卷中,《赤壁赋》出现在5个省份的试卷中,《劝学》、《蜀道难》、《论语》出现在4个省份的试卷中,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2011年高考复习及备考建议 一、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复习的前提就是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研究近三年的高考题,明确考试方向、范围、考试形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做到心里有数,复习有谱 1、文言文阅读:复习要注重教材的典范作用回归课本,以课本复习为本,吃透课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迁移训练,拓展延伸,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落到实处立足课本,总结规律,夯实基础,把课本当做工具书,把课本字词句作为知识迁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考点意识,如文言文阅读应该注意归纳整理课本教材出现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4大种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落实一词多义,通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