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演空间设计原则.ppt
36页观演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前言,观演空间主要分为电影院和剧场二大类型二类空间虽然都是视觉场所,但从其发展历史及使用功能技术要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剧场的发展历史较早,在没出现电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该现式场所如古罗马时期就早出现了马蹄形剧场,而电影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声音传播主要依靠电声来实现 下面分别介绍二大类型的观演空间剧院,第一章:,,第一节:剧院类型,剧院,第一章:,,第一节:剧院类型,第一章:,,第一节:剧院类型,按照观众人数分类,第一章:,,第二节:剧院的组成,第一章:,,第二节:剧院的组成,第一章:,,第二节:剧院的组成,第一章:,,第三节:门厅、大厅、休息厅,(一)功能需求 1.该空间设计应满足观众候场,休息、交流、展览、疏散等要求,并附设存衣、小卖、卫生间、吸烟室、等第一章:,,第三节:门厅、大厅、休息厅,第一章:,,第三节:门厅、大厅、休息厅,(4)其他面积指标 a.售票:每500座设一个售票口 b.吸烟室:按0.07㎡/座设,可集中设置或分层设置,应形成独立的防火间隔内设装修材料应为阻燃材料,应设机械排风,形成负压区 c.厕所:可集中或分层设置,厕所门不应正对观众厅,应设机械排风,形成负压区 d.休息厅或休息廊可作为艺术品展览用地,但应形成独立的防火间隔。
e.前厅应设总控室,控制电器开关,并设服务员休息室及清洁用具贮藏室,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一)一般要求 1.根据观察关系组织表面、剖面确定舞台形式;根据表演特点、声源特性确定观众席形式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2.根据声学要求确定观众厅或观演厅的面积,混响时间;充分利用直达声,有效组织早期反射声,防止产生声学缺陷 3.协调灯光、电声、建声、空调、消防等系统之间的关系,塑造观众厅体形 4.特殊体形设计,应加强视听功能的协调,有效组织空间早期反射声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二)剧场观众厅平面形式 1.矩形平面 体形简洁,结构简单,观众厅空间规整,侧墙,早期反射声声场分布均匀,提高了声音的亲切感和清晰度 当观众厅宽度较大(≥30m)时,观众厅前、中区缺少侧向早期反射声及早期反射声易被观众面吸收,音质效果变差 在视线方面,一般矩形平面,观众视角较正部分观众视距较远,是中、小型剧场或音乐厅常用的平面形式窄矩形为音乐厅常用平面;此种平面的剧场,不宜设楼座 2.钟形平面 保留了矩形平面结构简单和侧向早期反射声均匀的特点, 减少了舞台两侧的偏座,并可适当增加视距较远的正座,为 一般大型剧场及中型剧场常用的平面形式,大型剧场一般增 设一、二层楼座。
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3.扇形平面 有较好的水平视角和视距条件,可容纳较多观众,大、中型剧场常采用此种平面侧墙与中轴线的夹角越小,观众厅中前区越能获得较多的早期反射声侧墙设计锯齿形时,有利于侧墙早期反射声声场分布均匀4.多边形 各种六角形或多边形平面,是在扇形平面的基础上去掉后部偏座席,增设正后座席以改善视觉质量六角形式多边形平面使早期反射声分布均匀,声场扩散条件较好 为使池座中、前区得到短延时反射,应控制观众厅宽度和前侧墙张角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5.设楼座平面 各种观众厅的平面形式,均匀设置楼座,成为大中型剧场空间观众席的组织形式 剧场设楼座,可使楼座观众具有较短的视距,能充分利用侧墙的早期反射声能,并可容纳较多观众 ※ 设有楼座的观众厅,其宽度不宜过大,有利于观众厅前、中部有一定的早期反射声 ※ 为增加观众席的容量,可设置二、三层楼座,并可附设侧墙及后墙包厢包厢的设置,有利于混响声场的扩散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三)观众厅视线设计 1.坐着观众尺度的视角范围: (1)当人眼不转动时,彩色物体水平视角为30°—40°,转动眼睛可达60°,人头舒适转动角度为90°,最前排水平视角不宜超过120°。
(2)人眼的垂直视角在15°—30°范围,超过30°时辨认物体形状能力迅速减弱,因此最大俯角不宜超过30°楼座接近台口处的边座或包厢最大俯角不宜超过35°正常人的视力能看到最小尺寸,换算成空间度量,在33m处可看清1.0mm的物体 2.设计视点:镜框式台口舞台一般选在舞台面(第一层幕)大幕投影线中点突出式及岛式舞台可选在距舞台边缘2—3m处 3.舞台高度:应小于第一排观众眼高,镜框式台口舞台在0.6—1.1m范围,突出式及岛式舞台在0.5—0.6m范围 4.排距:长排法0.9—1.05m短排法0.78—0.8m视线升高差C=0.12m ①无障碍视线设计:“C”值采用每排升0.12m,视点O在大幕线舞台上面 ②允许部分遮挡设计:“C”值采用隔排升起0.12m,但需藉助错排,或将视点在舞台中心后移此种设计可降低地面坡度升起过陡的问题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四)地面升起坡度设计 可用1:50—1:20比例作图 O ——设计视点 a ——第一排观众眼睛设计视点距离. an——第n排观众眼睛设计视点距离. b1——第一排观众眼睛与舞台面高差. bn——第n排观众眼睛与舞台面高差. h ——舞台面高 h1——观众眼睛距地面高差. c ——视线升高差. d ——排距(0.9—1.05m) (0.78—0.8m) Hn——第n排地面与第一排地面高差.,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五)座席 1.座椅. (1)短排法双侧有走道时,横排座位数不超过22个,单侧有过道时不超过11个。
(2)长排法双侧有过道时,横排座位数不超过50个,单侧有过道时减一半 2.排距 (1)短排法硬椅 0.78—0.82m,软椅0.82—0.9m或保证9(横排座椅前过人空隙)≥0.3m (2)长排法硬椅0.9—0.95m,软椅1.0—1.15m或保证9≥0.5m 3.走道 (1)池座首排排距以外与舞台前沿距离应大于1.5m,如有乐池则应与乐池栏杆净距保持1m,突出式舞台应≥2m (2)其余走道宽应该按所负担片区容量计算,每100座0.6m宽,且边走道不小于0.8m,中间走道排距以外及纵走道不小于1.0m,长排法边走道不小于1.2m (3)走道坡度1:10—1:6,大于1:6时应作成0.2m高的台阶 (4)座席地坪高于前面横走道0.5m时,应设栏杆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第一章:,(六)疏散 1.控制疏散时间(min分钟),注: ①单股人流通行能力(取40—45人/min) ②观众自内门到外门的平地行走速度,取45m /min (此值是不饱和人流60 m /min与饱和人流30m /min的平均值,楼梯下行可取此值的1/2.5) ※ 由观众厅出口到建筑外出口的控制疏散时间=各内门到相应外门之最大距离(m)/平地行走速度(45m /min)。
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第一章:,2.防火规定及剧场规范有关规定 ①观众厅内部 疏散通道每100人不得小于0.6m,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 ②观众厅内门,外门楼梯走道疏散宽度百人指标③其他有关疏散规定 观众厅出口应均匀布置,主要出口不宜靠近舞台,每个出口疏散人数不超过250人观众厅出口按观众厅人数计,但不少于2个规模超过2000人时,每出口疏散人数不超过400人 疏散楼梯不应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 出口应设双扇门,宽度不小于1.4m,向疏散方向开放如门口设踏步,需在1.4m以外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七)舞台 1.舞台组成 (1)箱型舞台:包括台口台唇主台、侧台、栅顶、台仓等个别大型舞台设置后舞台及背投影间 2.设计要求 (1)与演出部门导演、演员、舞美设计师合作,选定舞台组成、尺度 (2)与舞台机械师配合,确定舞台机械系统选用,布置台上机械与台下机械,协商所需技术空间 (3)与灯光照明师配合,作出舞台照明系统选用与布置灯光控制系统选用及灯控的位置 (4)必须作舞台防火及排烟设计,设置防火幕,防火门、水幕、消火栓、报警系统及消防控制室,防火及排烟系统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3.舞台尺度 (1)箱型舞台尺寸,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2)主台 主台包括 ①台口部分深度1.4—1.6m。
包括沿幕、大幕、场幕、纱幕、假台口 ②表演及进深 ③远景区深度,一般3-4m ④天幕灯光区深度一般3-4m ⑤天幕后深度≥1m,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3)侧台 位于主台两侧或单侧,主要为存放和迁换景物用,一般每个侧台面积≮1/3主台面积,侧台宽≮台口宽,深度≈1/4台口宽层高(棚)不低于6—7m侧台进出景物的门净宽不小于2.4m,净高不低于3.6m (4)背投放映间 设于后舞台或主舞台后,背投放映间设放映机或幻灯机,背向投射灯或电影于天幕与天幕之距离≮有效放映宽度的2/3,以保证画面边缘清晰和容许畸度 (5)假台口 调节台口大小的设备,并可设置舞台照明分上框及左右侧框,上框沿导轨可升降,侧框沿导轨左右移动,以改变台口尺寸,并可上人操作灯具上框驱动方式多为电动驱动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4.舞台幕 (1)舞台幕的种类 a.大幕:演出时舞台启闭用不透光,大幕分对形式、提升式大幕拆叠后长度与原长比分为1:2—1:3对开大幕关闭中间重叠部分要达到1—1.5m b.前沿幕:装饰与悬挂会表用 c.场幕:换景与休息时用一般剧场多用大幕兼场幕 d.二道幕(三、四道幕):独唱、曲艺、合唱不用立景时,改变表演区深度用,可分别在3—5m,8—12m处设置。
e.天幕:白帆布或亚麻布或塑料制,高度为舞台上空高的2/3或台口高的2倍 f.边幕、沿幕:在主表演区两侧,可设3—4道,布置排列可以平行式或倒八式 g.纱幕:在天幕前一层,用六角形网状棉纱制成作云、雨、雪、水、火效果用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5.乐池 (1)乐池为乐队伴奏和合唱队伴唱的场所 (2)乐池每人所占面积≥1㎡;合唱队每人占有面积≥0.25㎡ (3)乐池的尺度关系,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6.舞台照明 (1)舞台灯光布置 ①面光:是为照射表演区前部的灯光第一道面光的光束中心线射至表演区中心与舞台地面的夹角≥30°射至演员脸上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45°为宜面光的射光口尺寸为800—1200mm面光桥净高不小于2m,射光口设保护网,网孔对角线为35—45mm,铁丝直径1.5mm面光桥应有方便通道与耳光室、天桥、灯控室相通)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②耳光:耳光光束应能射至表演区中心线的2/3处,或大屏幕后6m处耳光室应分层设置,最下层应高出地面2.5m每层净高应大于2.1m,射光口与层高同高,置护网内墙面应深色、不反光 ③台口内侧光:在建筑台口内侧,也可置于假台口侧框上。
如无假台口侧框上如无假台口设施则在台口两侧设梯光架架设内测光,梯光架可作成活动或固定的 ④顶光:第一道顶光设在台口内上部或假台口上框上,一般为通道或渡桥型,宽度应大于1m视剧场大小可设2—5道顶光 ⑤天桥侧光:其光束与舞台中心线夹角在35°—50°之间,从侧幕间射出 ⑥天幕区灯光:设在天幕前3—6m处(有后舞台的可采用背投式) 上部用吊杆;下部可设宽0.8—1m深约1m的槽,以便隐蔽灯具,也可通行,不使用时可加盖,与舞台平齐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2)灯种配备 ①泛光灯:适用于大面积照明 ②聚光灯:是舞台基本灯具,其光班中间亮,边缘暗,便于多灯衔接,可用于任何部位 ③反射式灯具:光利用率高、筒形、光束角小的可形成光柱可用于台口外需要强光的灯位,在台口内主要用作侧,逆光 ④幻灯:用于天幕以产生各种特殊效果 ⑤追光灯:是舞台上最亮、最重、结构最复杂的灯种具有形象可变、色彩可换、孔径可变等功能小型的用于台口内,大型的用于台口外各灯位,直至剧场的最末端第一章:,,第四节:舞台与观众厅,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