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白银市旱灾成因及抗旱减灾对1.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998845
  • 上传时间:2017-09-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白银市旱灾成因及抗旱减灾对策(甘肃省白银市抗旱防汛办公室)陈晶华1、 概述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是北纬 35 C33 -37 C38 ,东经 103 C33 -105 C34 东邻平凉地区的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靠陇西黄土高原,西与兰州、武威毗邻,倍与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接壤南北长 248.25km,东 西宽174.75km,海拔高度 3321-1275m,全市总 面积为20066.37km 本市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二区,166 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 132 万;现可利用的耕地面积 453 万亩,其中水地 123.6 万亩,旱地 329.4 万亩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北部紧靠腾格里沙漠,气候属温带干旱荒漠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降水量 157-432.7mm,由北向南逐步增加蒸 发量则相反,北部的景泰县年蒸发量为 3038mm,是降水量的 16倍之多,干旱度达 3.53,属极干旱地区,而南部的会宁县年蒸发量为 1736.4mm,相当于年降水量的 4 倍,干燥度为 1.6,为半干旱地区全市年降水量 400mm 以下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面积占 90%以上。

      境内仅有黄河从西南入境,呈 S 型穿过至 东北黑山峡口处境,流经 214km,为我市主要水源地下水储量仅有 0.97 亿 m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源只有0.86 亿 m3,大部分矿 化度较高,水质较差黄河两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发展水利,改变干旱面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旱情及旱灾2.1 历史及近期旱情旱灾简述白银市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繁,发生机率大,有“十年九旱 ”之说旱情在年季 变化中春旱尤 为突出,有的年份出现秋冬春连旱,春夏连旱根据民国《靖远县志》及历史资料统计,自公园 1437 年-1949 年的512 年中,共发生大旱灾 57 次,其中 1929 年灾情最为严重1950 年-1999 年的 50 年中,出 现 秋冬春连旱 28 年,占 56%最 严重的是 1979 年 9 月至 1981年 5 月,干旱持续 21 个月,全县旱地无收,105360 人、168191 头只大牲畜、猪、羊发生饮水问题会宁县1956 年-1981 年的 26 年中发生干旱 13 年,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白银区 1972 年 6 月-1973 年 5 月一年内无一场透雨,给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造成极大的困难。

      2.2 1995 年旱情及受旱情况1995 年我市遭受了 60 年以来罕见的特大干旱,其特征是 1994 年秋末以后,就出现较严重的旱情,至 1995 年 5 月中旬旱情急剧加重,形成了秋、冬、春、夏四季连旱,这是继 1941 年、1962 年、1971 年之后的又一个春旱、春末初夏连旱的重要年份元月至七月底,会宁县降水量较历年平均值减少 70%左右,其它县区减少近 50%,加之入春后的 8 次大风天气,和比平均高出 1-2 C 的高温天气,使旱地上情墒情急剧下降,旱地干土层普遍达到 10-30cm ,7 月上旬,靖远旱地 10cm 耕作层土壤湿度仅为 0.5%,致使全市150 多万亩旱作夏粮中的 110 万亩基本绝收,计划播种的 125 万亩秋粮仅落实 39 万亩,而且 60%的严重缺苗,29 万亩旱作胡麻、籽瓜、药材等经济作物大部分绝收;会宁 12 座水库年蓄水量只有 150 万 m3,塘坝干枯,井水位下降 1-3m,致使 23 万亩 水地得不到适时灌溉变旱地;旱山区 27 万人,55 万头畜发生水荒,部分学校停课,医院停诊2.3 1999 年旱情及受旱情况继 1995 年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其特点有三:一是时间长、范围广、程度重。

      自 1998 年8 月 25 日至 1999 年 4 月 19 日,在长达 230 天的时间里,全市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减少 4-7 成,其中会宁累计降水 39.4mm ,同比减少 7 成;靖远 降水 39.1mm ,同比减少 4 成;景泰降水 22.7mm ,同比减少 5.5 成;白银区降水 24.1mm ,同比减少 5 成会宁的 12 座水库仅蓄水 10 万 m3 ,井水位普遍下降 2 m 左右,泉水涌水量减少三分之二全市受旱范围涉及 54 个乡(镇)的 60.6 万人截至 4 月 19 日困难面已涉及25.2 万人、5 万头大牲畜,其中,有 9.74 万人、1.7 万头牲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受旱面积达 328 万亩二是土壤表墒与底墒普遍较差,冬季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高 2-4 C ,蒸发量大,干土层普遍达到目 15-20cm ,除高海拔区的山塬地和新砂田外,其余旱山地 0-20cm 的土壤含水率一般都在 6%以下致使全市旱地夏粮有 60 万亩未能及时下种,在已播的 86 万亩旱地夏粮中,一类苗仅有 3 万亩,占 3.4%,二 类苗有 24万亩,占领 28.2%;三类苗有 59.7 万亩,占 69.4%。

      全市夏粮减产已成定局三是严重受区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国道道地 109 线以南地区会宁南部是以往旱情相对较轻的地方,但 1999 年南部旱情重于北部,春耕不能下种,冬小麦枯死,这是历史上罕见的3、干旱成因造成干旱的因素较多,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1 白银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有六盘山,南有秦邻作屏障,太平洋及印度洋暖湿气流受阻难以达到,空气中水气较少北邻的腾格里沙漠,地形开阔,西伯利亚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形成强劲的西北风,造成气候寒冷干燥,雨雪稀少,风 沙霜冻灾害频繁,这是造成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另外,白银的土质多属湿陷性黄土,沙质地和石质化土壤,集水保水性很差,加之高温和干燥的西北风,使本来很少的雨水在短期内流失、渗漏、挥发,导致缺水受旱成灾其次,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也是造成季节性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白银降水总趋势为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降水量开始递增,九月以后逐月递减,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径流量的 60~70%,且多为局地暴雨,绝大部分 难以利用,而五至六月是农业灌溉邻界期,其灌溉用水量的 40%以上,降水却只有降水量的 20%左右,由于降水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因此旱灾出现明显的季节性,类型主要有春旱(3—5 月),夏初旱(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伏旱(7—8 月)和秋旱(9—10 月)以夏初和伏秋旱影响最大。

      “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秋旱连 根烂” 是对干旱危害程度最好的总结 “伏里的雨,缸里的米 ”,充分说明了伏秋降雨的重要性第三厄尔尼诺现象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改变了大气环流和水汽循环规律,而出现暖冬,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增大而形成干旱经专家对甘肃 49 年旱灾统计资料分析,正常情况下,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和加强时,旱灾要比出现的前一年和后一年增大,厄尔尼诺过后次年将出现严重的暴洪灾害,当这个转换完以后,干旱将由小变大,直到下一个厄尔尼诺年或累积到一定程度出现一个重旱年份不难看出,厄尔尼诺的强弱对旱灾和雹洪灾情的强度存在一定的关连影响3.2 人为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空间越来越窄,人类为了生存,繁衍生息,不断加强向自然界的索取,盲目开垦荒山,滥砍滥伐林木,草原超载放牧,使其具有保护环境,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削弱,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失调变异,导致灾害性天气的增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旱作农业区的坡耕地,蓄水保水保墒条件差,水利设施,高科技抗旱措施跟不上,也是造成旱情发生时,灾害严重的原因之一4、防治措施十年九旱是白银的基本市情,也是制约白银农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旱区人民经数代同旱魔的英勇抗博,总结出了一整套战胜干旱、减少损失的经验和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是主动抗旱和被动抗旱4.1 主动抗旱措施1)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一是经几十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景电一、二期和靖会、兴电工程及 1740 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形成了以高扬程提灌为主,自流灌溉和井泉库坝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发展有效灌溉面积 141.35 万亩,以不足总粮播面积四分之一的水地面积拿回了四分之三的粮食产量,为抗御旱灾保粮增收夯实了基础二是各水利工程提前春检春修,普遍提前 5~10 天上水春灌,缓解春灌和周边地区人畜饮水的经常局面三是全市修建的 217485 眼水窖、267 处人饮工程和 5 处骨干水利工程解决了 55.02 万人、54.61 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问题四是动员组织群众挖泉打井,拦水截流,增强群众抗旱自救能力1999 年会宁南部群众自筹资金,新打机井 680 眼,截流蓄水 80 处,灌地 5610亩,同时临时解决了 6 万人、1.2 万头大畜的饮水问题2)狠抓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提高旱田抗旱能力集雨节灌工程是“121”的延伸工程,主要解决干旱山区人民的口粮和花钱问题。

      我市适宜发展集雨节灌的旱地 331 万亩,近几年来,建成集雨节灌水窖 77 万眼,累计蓄水 200 多万 m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 15.5 万亩群众利用窖水点浇玉米等高杆稀植作物 12 万多亩,突出抗旱保苗的救命水和关键时期的增产水,做到秋雨春用,蓄水抗旱,使亩均产量达到 400kg 以上,实现产量翻翻,粮食自给,人畜饮水有保障3)营建涵养林,改善气候条件水利工程的发展,给林业生产注入了活力,全市林业生产由三山两岸(寿鹿山、哈思山、铁木山和黄河两岸)点缀向旱川塬迅速扩展据统计,四十多年来,水利工程营造林达到 20 多万亩,灌区实现林网化,使当地气候得到很大改善景电一、二期工程的建成,昔日的荒漠戈壁变成了阡陌纵横,绿树成荫,条田连片,道路畅通的塞上江南景泰川平均风速从上水前的 3.7 每秒米降到 1.7 每秒米,大风日数从年均 39 天减少到 23 天,年蒸发量从 3038mm 降到 2363mm,基本上控制了 风沙危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4)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白银的节水灌溉本着“以常 规节 水灌溉为中心,高新 节水技术为 突破口,集雨节灌为延伸”的基本思路,走适合本地实际的节水之路。

      一是掀起以斗渠衬砌为主的高潮,1998、1999年分别衬砌渠道 1773 公里、1580 公里,提高了渠系利用率二是蔬菜日光温室全面推广喷、滴、渗灌化,达到高产高效三是靖远县 830 亩自压喷灌示范,取得节水 50%,年增收 21 万元的好效果景泰推广的4000 亩旱砂田滴灌技术,亩均投入 285 元,亩产值1400 元左右,大大超过水地产值4.2 被动抗旱措施1)加强对抗旱生产的组织领导,建立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三级领导责任制,从组织上保证了抗旱生产的顺利进行2)加快“三田 ”建设步伐,平整土地,拦洪漫淤,兴修梯田,铺压砂田,做到水不下山,土不出田,肥不外流到 1999 年底,已完成“三田”建设任务 24033 万亩,即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的水分、养分状况,又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抗旱性能3)深化田间管理,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一是旱区群众极为重视, “伏里戳一橡,强如秋后耕地半年 ”,“伏里深耕田,赛过水浇园”的道理,对旱作农 田抡时伏耕地、中耕、耙耱、 镇压 ,这不增加了土壤水分,加速土壤熟化,对次年抗旱保粮也极为重要二是加强管理,适时松土追肥,锄草灭虫,俗语说:“锄头 能调水” ,这不仅能提高地力,又能减少土地壤蒸发,提高农作物抗旱效能。

      4)适时提出了三大对策一是设立三道防线首先紧急动员,抢墒播种,力争完成 187 万亩夏粮播种任务,其次抓住 4 月 17 日有效降雨的机遇,抢播以地膜玉米为主的大秋作物,做到以秋补夏;第三,在二道防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把抗旱工作的重心转向抓小秋和以经补粮食上,同时,加强灌区以水肥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提高单产二是采取科技抗旱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