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媒介形态变化笔记.doc

26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28271809
  • 上传时间:2024-02-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6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媒介形态学 谢静【大纲】1. 媒介与媒介形态2. 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与规律3. 媒介形态变化的影响和意义4. 媒介的符号与文化5. 媒介的政治功能与社会控制6. 媒介的受众定位与群体建构7. 主要媒介形态分析第一讲 媒介与媒介形态(基本概念)² 媒介与传播,如何界定?² 媒介与人的关系² 媒介的形态与特征² 传播领域与信息方式一. 媒介与传播1. 何为媒介² 媒体与媒介是否有区别?² 常见的区别方式:a. 大众传媒vs其他传媒b. 组织机构vs技术手段² 重新思考媒介概念² 媒介不可剥离,如“媒介圈”1何谓媒介a. 是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b. 一切中介性的人和物,通过传播而产生社会作用大众传播媒介c. 大众传播的组织机构和科技手段(古登堡印刷术)d. 出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之间的媒介体 在新的媒介形态出现之后,大众传播本身具有可移性斯塔尔的调查,内容是通过新闻发布会,把相关资料通知给相关的新闻媒体,由他们发布,但这些媒体有把关人的作用,直接在互联网上公开,把这个时间当做是标志性事件互联网不只是大众传播2.何谓传播a. 传统定义:² 广泛散布(现代汉语词典)² 通过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交往² 关系建构的活动过程(不限于语言)b. 修正定义:(传播的三个维度)² 人/物整理为word格式² 空间/时间² 互动/文本c. 大众传播² 由复杂的组织机构开展的,面向大量杂质、匿名的受众进行的,公开而快速的传播; (这种仪式实际上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形成一种认可,是一种文化的作用,是凯瑞讲的传播的两个层面。

      传统定义的第二个定义是相对比较学术的,有一定限制,把讯息限定在语言符号上,人类的传播是从骨头开始的,体现了一种传承、记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Web2.0大众传播时代的无往符界,互动的)二. 媒介与人1媒介对人的影响a. 技术决定论² 认为科技根据自身的逻辑发展,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服务于人类b. 媒介中心论² 强调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作用 Eg: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² 通过媒介演进历史来描述社会发展史² 部落化—— 非部落化 —— 重新部落化² 口语 —— 文字 —— 电子² “自拼音出现以后,个人与群体的分离导致个人喜欢独处,产生隐私;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个人观点,在工作上导致分工 麦克卢汉,忽略到很多技术之外的东西,忽略了技术本身生产发展的种种过程媒介中心论,也是特别容易出现的作用,特别强调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作用,新媒介忧心忡忡的感觉2人对媒介的驾驭a. 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² 针对麦克卢汉的观点,麦只想强调“我们不能只见媒介的内容不见形式——媒介本身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如同一块“滋味鲜美”的肉,它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是我们感觉不到眼前的媒介的深层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是一个足以改变我们生活的窃贼,而我们则是一条驯化的思想看门狗”;b. 技术乐观主义² 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

      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3媒介的拟人化a. 李维斯、纳斯: 《媒介等同》——把媒介等同于现实生活² 无特殊整理为word格式² 无意识² 无差别b. 凯利: 《失控》 机器的生物化² 造物所生的自然王国和人类建造的人造国度正在融为一体,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² 那些原属于生命体,但却成功被移植到机械系统中的特质有,自我复制,自我管理、有限的修复,适度进化以及局部学习² 在将生命的力量释放到我们所创造的机器中的同时,我们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² 技术就是我们的孩子作为人类,我们是所有技术的父母,养育他们,满怀希望的培养他们走向自立² 我们创造的技术越多,我们就越需要创造更多东西来保证它完全运转² 没有我们此刻的帮助,技术就不可能自我繁殖,但是它在膨胀,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聪明,更重要的是,技术每天都在进化得更快² 想象一下,有很多独立的专业机构关心各自的重要目标(或本能),诸如觅食、饮水、寻找庇护所、繁殖或自卫,这些机构共同组成了基本的大脑拆开来看,每个机构都是低能儿的水平,但通过错综复杂的层累控制,以许多不同的搭配组合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高难度的思维活动。

      没有心智,社会就没有智能智能从愚笨中来c. 凯利: 《技术元素》 ² “技术元素就是从人的意识中涌现出来的一切凯利把这种阶级的延伸面看成一个能产生自我动力的整体——技术生态圈4.作为行动者的媒介a. 拉图尔: 《我们从未现代过》、 《重组社会》² 非人类行动者² 非人类物体,没有灵魂却拥有意义² 任何通过制造差别而改变了事务状态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行动者² Agency=actor+object=actantb. 杂交体² 拉图尔反对将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等二元对立,主张以网络的方式看待他们的关系,及以平等、对称地方式将人类与非人类联接起来,形成杂交体三. 媒介的形态特征1. 何谓媒介形态² 菲德勒:技术层面² 形态学——有机的系统² 塔洛:内容层面《切割美国》² 麦克卢汉2. 媒介的形态类别整理为word格式a. 不同标准对媒介分类² 印刷、电波、数字媒介² 视觉、听觉、视听媒介² 时间性/空间性媒介b. 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² 参与程度低c. 作为媒介的空间² 佐藤卓已:作为媒介的城市,沟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四. 传播领域与信息方式a. 菲德勒传播三领域² 人际领域:面对面交谈、交谈、人机交谈² 广播领域:壁画、舞蹈、戏剧、电影、广播、电视² 文献领域:手书、石刻、书籍、杂志、报纸、超文本第二讲 媒介形态变化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一.媒介形态变化的基本原则1. 媒介泡沫论² “新媒介取代旧媒介”——我们将化为泡沫2. 媒介演化论² 麦克卢汉 媒介四定律² 菲德勒 进化与共存² 菲德勒 汇聚与增值² 莱文森 扩展与补偿3. 麦克卢汉 媒介四定律² 放大:广播放大了听觉器官² 过时:广播使报纸作为大众媒介过时² 再现:广播再现了昔日小城镇里吆喝的卖货郎² 逆转:声觉媒介被推向极致后逆转为视觉媒介——电视4. 菲德勒 进化与共存² 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以内共同生存共同演进;² 新媒介不会自发而孤立的出现,他们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而出的;² 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媒介的主要特点(增殖);² 无论是新旧媒体,要维持生存,都要适应环境,不断进化(生存)。

      5. 菲德勒 汇聚与增值² 尼葛洛庞帝,1979:MIT媒介实验室的汇聚结构——“联合变形之苦”;² 传播的多媒介形式——汇聚变革,产生新的实体;² 罗杰斯: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6. 莱文森 扩展与补偿² 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扩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幻想中的渴求;整理为word格式² 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措施l 电视——录像机l 因特网——电视、书籍、报纸二. 新媒介的采用与扩散² 延时采用原则² 创新的扩散模式² 机遇与需要1. 延时采用原则² 保罗 萨弗:30年法则² 第一个10年 许许多多的兴奋、许许多多的迷惑² 第二个10年 许许多多的潮涨潮落² 第三个10年 “哦,那有什么了不起?”2. 创新的扩散模式a. 艾弗利特罗杰斯 新技术的标准² 相对的便利性² 兼容性² 复杂性² 可靠性² 可感知性b. 菲德勒:熟悉之桥3. 机遇与需要c. 温斯顿:相互交织的社会需要² 位于社会与技术的界面² 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力量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² 各种发明和技术革新的被广泛采用并个仅仅取决于技术上的优势;² 新技术的开发总是需要机遇和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上的刺激因素。

      4. 个案一:调频广播² 企业需要² 其他技术需要² 惯例和法律行动² 一切社会力量5. 个案二:电报与互联网² 周永明《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² 电报和互联网对中国社会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帮助政治转变成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公共事务;² 民族主义往往是政治参与合法化,社会变迁迫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控制;² 正是以创造性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让现代中国的政治更具公共性,而非技术独立使然;² 开放社会公共空间只有通过使用技术的人来完成,信息技术本身并不具有这个功能;整理为word格式² 接受语境不仅影响技术如何得以利用,而且也影响它所负载的信息如何解释三.人类的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1. 菲德勒² 口头语言——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² 书面语言——第二次媒介形态大变化² 数字语言——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2. 语言与媒介的关系a. 语言本身就是媒介² 麦克卢汉: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b. 语言是媒介形态的表征² 菲德勒:² 语言是体现和传承媒介特征的传播密码² 语言是传播技术变革的催化剂3. 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Ø 口语的优势² 人际领域:凝聚群体、传承文化² 广播领域:扩大交往、传受分离Ø 口语的局限:² 不稳定性、不可靠性Ø 口语与新技术² 传输技术:、、扩音器、广播、电视² 录制技术:录音机、CD4. 第二次媒介形态大变化a. 书面语言——文献领域² 将传者与受者分离,打破时空限制² 将传播与文本分离,使信息更加独立b. 书面语言与新技术² 造纸术² 印刷术5. 第三次媒介形态大变化a. 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² 从原子向比特的转变b. 数字技术的优点² 有效降低处理、存储、显示和传输信息所需的数据数量² 无限地复制数据而没有明显的质量损失² 高精度地、轻松地控制数据c. 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² 宽带与压缩第三讲 媒介形态变化的影响与意义² 阿多诺:标准化与拜物性整理为word格式²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²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² 波茨曼:媒介即隐喻²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²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1. 阿多诺:标准与拜物教² “现代大众文化的重复性、雷同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倾向于产生自动反应并削弱个体抵抗的力量。

      ² “消费者的的确确崇拜他自己花在托斯卡尼尼音乐会入场券上的钱² “由于传播的机械性,退化的听觉因此与制作紧密相连² 大众化使不同抹平了,使其标准化,人们都是被动的接受,崇拜的是符号的意义,并非其本身的意义² (扩展: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2. 本雅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