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交易成本理论的回顾与前瞻.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02000
  • 上传时间:2017-08-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交易成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遠東資管系講師 黃弘聖 張本芳交易成本理論的源起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價格機能可使資源達到最適配置新古典經濟學則將廠商視為一生產函數交易成本理論屬於新制度經濟學, 其基本觀念來自 Coase (1937) 所寫的 “The Nature of the Firm”,他不同於過去經濟學家以生產函數來解釋廠商(firm)的行為,而是認為廠商與市場是兩種相對的治理方式,採取不同治理方式的原因取決於哪一種方式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Coase 認為在一個專業分工與交換的經濟體制下,價格運作會產生事前成本(如搜尋資訊、契約協商和簽訂之成本)和事後成本(監督契約執行之成本),這些統稱為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1985)以 Coase 的觀點為基礎,並綜合組織理論、策略理論、商業史等,將交易成本發揚光大,成為管理學與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他擴大 Coase 的最初架構,提出交易成本包括管理關係的直接成本和作次級治理決策的可能機會成本其分析邏輯為市場與廠商是完成交易的機制,選擇哪一種治理模式視交易特性和模式效率而定當適應、績效評估和防衛成本不存在或很低,則經濟行為人將偏好市場治理。

      若這些成本高於市場生產成本利益,廠商將偏好內部組織廠商存在的理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由交易特性(不確定性、資產專屬性、交易頻率)與行為假設(有限理性、投機主義、風險中立) 所造成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單位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單位為交易,商品或勞務的移轉即發生交易,而不可區分的行動會被統一在一個所有權下交易成本經濟學操作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是隨著交易成本增加區分界線,三個重要的特性是交易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的專屬性交易成本理論的基本假設與邏輯交易成本分析對行為的假設來自新古典經濟學:1.有限理性 2.投機主義有限理性是指人在處理資訊時能力有限,其來自於環境和行為的不確定性環境的不確定性是指其不可預測和複雜易變,因而提高事前的契約協商成本和適應成本(包括傳遞新資訊、重新訂約及反應新環境的有關活動所產生的直接成本)行為的不確定性則來自監督對方執行交易的困難(Williamson,1985),因而產生績效評估成本當交易是處於不確定和複雜的情況下,便難以事先擬定涵蓋所有可能情況的長期契約,因而造成市場失靈投機主義是指契約另一方透過說謊、偷竊、欺騙,及其他詭計來追求自利交易成本理論並非假設所有的社會行為者皆有投機主義傾向,只是有些人會表現出投機行為,但要在事前確認投機行為者有困難並耗費成本,而在事後才發覺,將蒙受損失。

      投機主義與資產專屬性有關 ,資產專屬性是指某一資產具有特定用途,無法輕易移轉到其他交易關係中而保有同樣價值,因而做出投資的一方可能受到另一方剝削在資產具有專屬性的情況下,為防範另一方的投機行為,因而產生防衛成本在交易成本理論的原始概念中,因為需要預防投機主義,評價問題產生,因而產生衡量成本Ouchi(1979)則認為衡量成本的產生是為了公平的分配報酬給合作夥伴,若報酬分配不公,夥伴可能減少其努力,因而導致生產力的損失,而產生機會成本由於資訊不對稱性,導致事前篩選合作夥伴的直接交易成本產生,若與缺乏技術和動機的夥伴建立關係將產生相關的機會成本(A. Rindfleisch and J.Heide,1997)有限理性和投機主義是彼此相關因為有限理性,無法事前擬定一個面面俱到的契約,而為防範契約對方的投機主義,因而產生相關成本交易成本理論的第三個行為假設是風險中立,但較少受到探討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風險中立性的假設主張:風險中立的當事者對於不確定利潤的預期與確定利潤間並沒有差別,即預期變動利潤的平均期望值會等於確定利潤因而這些當事者會有線性的效用函數,即有固定邊際效用的特徵(Chiles & Mcmackin, 1996)。

      交易中的風險越大,其他條件不變下,治理結構會越複雜若在風險是客觀條件下,此提議只與風險中立的假設一致Williamson 強調交易成本分析是基於交易的特質,而不是交易的風險特質藉由這樣簡單的行為假定,所有交易者在風險特質上皆中立不確定性和資產專屬性有關Howard A.Shelanski and Peter G Klein(1999)認為不確定性隱身在資產的專屬性上,彼此會互相影響當不具資產專屬性的投資發生時,即使有不確定性,市場價格機能仍可以發揮作用,可以利用市場的競爭狀態來達成交易,同時在市場上購買會比自製來得便宜此外,高的交易頻率也可能造成市場失靈,因為重複的交易使廠商易被綑綁,必須經常討價還價與協商,為了減少這些成本因此產生整合的需求交易成本的來源和類型資產獨特性 環境不確定性 行為不確定性A.交易成本來源治理問題本質 防衛 適應 績效評估B.交易成本類型直接成本 防衛成本 溝通、協商和 篩選成本(事前)協調成本 衡量成本(事後)機會成本 不能投資 不適應 不能確認適當的生產性資產 夥伴(事前)因努力調整產生的生產力損失(事後)------------------------------------------------------------------------資料來源:Rindfleisch & Heide(1997)由於高的交易成本導致市場失靈,因此選擇層級的治理模式以救濟。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廠商優於市場的地方在於:1. 組織較市場有更強的控制和監督機制,因其能衡量行為和產出並給予回報因此增強廠商察覺投機行為及促進適應的能力2. 組織能提供長期的報酬,如升遷機會,因此能降低投機行為的負面作用3. Williamson 認為組織氣氛具有潛在效果,如組織文化和社會化過程,可使兩造產生共同的目標以事先降低投機主義Rindfleisch & Heide,1997)Coase 將統治機制分為市場與層級兩種Williamson 起初著重於探討市場與層級兩種模式,後來將治理的範圍擴大,在完全經濟市場交易和完全組織層級交易間,加入混合形式之治理機制(Williamson, 1991)層級較混合具優勢的地方為,雙方可簽定較不完整性的契約,由於層級採用公司內部機制,所以對動態性調適的成本較低;在高度動態下若採用混合型式,可能產生違約或高的訴訟成本而另一個層級較混合所具有的優勢為,層級採用合作適應時,將不會產生成本然而,混合的優點為動機強度較層級高經濟行為者以效率和總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治理成本)最小化為原則 ,選擇適當的治理結構市場模式提供行為者較強的誘因,因其可取得自己努力而來的所有收益,其適應是來自於自主的能力,可隨市場變動而快速改變價格,各自追求效用及利潤的極大化。

      層級模式則具有較佳的控制,有助於需要密切協調的工作,其適應是來自於合作能力混合模式在誘因強度、管理控制與適應等方面均介於市場與層級之間市場、層級、混合統治機制的區分要素統治架構要素市場 混合 層級工具(Instruments)動機強度 強 中度 弱管理控制 弱 中度 強績效因素調適(自主 ) 強 中度 弱調適(合作 ) 弱 中度 強契約法則 強 中度 弱資料來源:Williamson(1991)交易成本理論可以視為一門 “管理機制選擇學” ,經濟組織對於交易加以定位,由於不同的特性差異,與不同的管理機制結合; 同時根據其成本及競爭差異性,採用不同的節省成本方法交易成本理論試著去解釋交易雙方如何在一組可行的機構型態中進行選擇,使得交易的總成本最低假設某商品勞務的生產是一般的技術,則用市場機制交易;若需要特定投資,則考慮是否有降低風險的安全機制,分為市場化安全機制(hybrid)和單一所有權(內部化組織) 由於內部化組織有其官僚成本,所以往往是最後選擇整合來自高度資本專屬性以及高度不確定性的交易,例如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William -son,1999)Klein,Crawford and Alchian (1978)認為當資產的專屬性越高,將產生專用準租,此時垂直整合可作為避免專用準租風險成本的工具,可規避投機主義行為。

      長期契約做為垂直整合的替代品,雖然可以解決機會主義的問題,但契約的執行是非常昂貴的當專用準租越高,越傾向採垂直整合,反之,則依賴契約關係J.Hennart(1986)則認為:在市場系統下,價格是給定的,每個人將極大化其收入當市場失靈的時候,價格無法充分反應資訊,經濟行為人將受誤導層級組織下,員工不再需要作分配資源的決定,所以不需要去評價所有相關的資訊,只需知道有關工作的指示層級組織解決不具效率市場的問題,不在複製市場的方法,而是藉由轉換不同的資訊結構在公司內組織這樣的交易活動(內部化該交易)將減少外部性,因為其(1)修正誘因;(2)解決價格失靈並提供資訊J.Hennart (1991)提出:市場偏向採用價格機制(價格限制 ),價格機制可以促進努力(因此減少偷懶), 但引發個人誇大其產出的價值或降低品質(即鼓勵欺騙)廠商偏向採用層級機制(行為限制),個人所得不是產出的函數,而是受管理支配,因此個人會減少努力(即偷懶 ),但固定報酬與命令使欺騙的誘因減少偷懶與欺騙加起來形成整體的組織成本,任何交易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此組織成本當環境變化快速時,價格機制較層級機制不利,因為要花時間在溝通與調整但在層級機制下,當層級愈多時,資訊的損失就可能會愈多。

      價格及層級機制的可能問題如下:價格 層級資訊的分散化->產生次佳選擇 資訊的集中化->產生資訊的損失產出衡量問題->產生欺騙成本 監督效益的逐減->產生偷懶成本結論:若衡量成本高->採用層級機制,若衡量成本低->採用價格機制資料來源: J.Hennart (1991)Armen A.Alchian and H.demsetz(1972)認為報酬的特殊機制會刺激特定生產力的回應若經濟組織在衡量上不夠準確,會導致報酬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降低,那麼就會降低生產力;相反地,若能準確的衡量,那麼就會提高生產力藉由團隊導向的生產方式會增加生產力,但會產生衡量成本,而要利用簡單的巿場交易來限制偷懶行為有困難的,因此產生廠商存在的必要廠商藉由組織結構設計、觀察投入者的投入行為及監視及估計他們的邊際生產力、激發團隊精神及忠誠度,並且更有效率地提供報酬來提高生產力既存於原團隊生產內的投入,若能良好地運用將會比由外部引進的投入來的經濟、有效率廠商較傾向提升、修改員工契約而非雇用新的員工因而廠商才有理由運作成為企業集團對異質性資源做有效的生產將會有更精確的生產表現要使公司更具獲利性,則需要投入生產行為的潛在、精確的生產知識,而非只擁有高生產力的資源。

      交易成本理論在這二十年間陸續應用到許多不同的研究主題上,如中間財產品市場、勞力市場、資本市場、企業管理、技術移轉,以及多國籍公司組織等這些主題往往超越了傳統單純的自製-外購的選擇問題,而包含了一些位於中間的混合模式許多對交易成本理論的延伸或修正,主要是針對混合模式而來交易成本理論內設市場為優先選擇機制 ,當市場失靈時,則以層級方式來救濟,然事實上經濟行為人不一定非採整合不可,而會採取混合模式(組織間合作)學者為了對組織間合作議題進行解釋,也對交易成本理論進行一些修正與補充J.Hennart (1993)指出:組織的方法(價格系統及官僚系統),以及經濟的機構(市場和企業)間並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任何的機構會根據他所處的情況採用混合的方法價格限制的成本(欺騙成本)為衡量成本加上衡量不完美的誤差成本,行為限制的成本(偷懶成本)為行為限制成本加上行為限制不完美的誤差成本價格控制減少偷懶但是鼓勵欺騙,行為控制則反之選擇哪一種限制是基於這兩種機制的相對成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